【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政府面對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的情況,據《 BBC》報導,中國已對美國展開報復性的措施,六月要對美加徵 600 億美元的商品關稅,從手段上來看,中國似乎要跟人民共赴國難,但攤開中國對美加徵關稅的商品,會發現幾乎都是民生用品。
對此,關注兩岸與國際議題的臉書粉專《蕪菁雜誌》就透過這篇文章,討論中國與人民對抗中美貿易戰的「真心」,更提醒台灣人,這場貿易戰即有可能讓台灣選舉,淪為中國抓「墊背」的契機,還提出了「割韭菜」的概念。一起來看!(責任編輯:徐子捷)
文/蕪菁雜誌
#王岐山說中國人不惜吃草也要打貿易戰
#中國百姓又被割韭菜?
#中共黨國資本主義背後殘酷的現實
中國網民有一句流行語叫「割韭菜」。這句話很形象化:韭菜種在土裡,長高了就割,割完以後過些時間再長高再割。
「割韭菜」這個詞,通常被用在中國股市裡。大戶聯手做高股市以後一口氣摜壓,再從散戶股民手中低價收割。大家不妨做個觀察:與其它先進國家相比,中國股市明顯有「暴起暴落」的現象,但長期來看幾乎沒什麼漲幅可言。暴起暴落的循環一波又一波,散戶股民就像田裡的韭菜,長了就割,割了就長。到頭來,真正賺到錢的只有機構、政府與有內線消息的權貴,蒙在鼓裡的老百姓就只有當韭菜的份。
而這次貿易戰,中國老百姓又要被割韭菜了。
中美貿易戰中,受到最嚴重波及的是誰?
週日川普宣佈加關稅,週一滬、深股市開盤,立馬暴跌百分之五以上。然而,中國政府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跟社會大眾開誠佈公談論貿易戰可能帶來的影響,而是封鎖所有相關消息。許多虧得血本無歸的散戶股民們,紛紛在網路上高叫「怎麼一回事?」「死也要讓我知道原因!」殊不知,已經知道消息的大戶早就收割了一波。
是的,這就是中共黨國資本主義殘酷的現實-政府的體面與「趙家人」的利益優先被照顧,死老百姓只是韭菜。
中國政府真心要跟人民共赴國難?
共赴國難?國難只是韭菜的國難!前一天看到汪浩老師在《年代向錢看》裡面的訪談,真是心有所感。
貿易戰,無庸置疑是中國的「國難」。但是國難當頭,中共政權不是想著怎麼樣帶領全國人民度過難關,而是盤算著怎麼趁人民之危,收割經濟成果。汪浩老師就提到,中國的貿易出口,有 40% 來自民營企業,40% 是外資企業。國企的份額並不大,因為國企在國內市場佔有壟斷性地位,不特別需要外銷賺辛苦錢。
這波貿易戰,民企與外資所受的衝擊最大。但是中共政權卻在此時推動所謂的「國進民退」,放手讓民企虧損,國企兵不血刃地吃下民企的市場;待到民企撐不下去的時候,國企再「扮白臉」出手低價收購民間企業,或它們的廠房、設備、存貨。
這正是「國進民退」殘酷的本質。國進民退?說穿了,就是太子黨、「趙家人」所掌握的國家資本,趁民營企業之危狠狠地割了一次韭菜!
也無怪乎前一段時間,中國到處都出現廠房爆炸之類的大型工安事故。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這是民企不甘被國企低價收割,乾脆一把火燒了廠房,就算拿不到保險理賠,也落得個玉石俱焚。
準備參選總統的郭台銘,可能也只是一顆棋子?
在接下來美國即將推動的第二、第三波 25% 關稅懲罰裡,受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郭董的富士康吧!而中共政權也樂於乘郭董之危,指揮他出來選台灣的總統,徹底收割「郭台銘」這塊招牌的剩餘價值。反正,郭董選得上,台灣差不多就走上「韭菜島」的路子了;郭董選不上,中共政權剛好接收富士康。郭董的權益?我想那對中南海來說不太重要。
好多不明究裡的藍藍路選民,都覺得郭董怎麼這麼感心,願意這時候出來救國民黨?
但放在貿易戰的大賽局裡面,郭董,不過就是隻可割可棄的棋子罷了。
共赴國難?中國政府只是在落實「集權政體」的本質
極權政體的本質就是「趙家人吃好,老百姓吃草」。王岐山前些日子還大言不慚地說,中國人韌性十足,就算吃草,貿易戰也要打下去。
殊不知,一邊是中南海「貿易報復」加美國大豆關稅,另一邊卻是太子黨掌握了巴西大豆的通路,打算趁這機會好好抬價削老百姓一番。
非洲豬瘟?秋葉蟲病變?雖然我不願意說習近平「德不配位」這種反科學的考語,但,糧荒當前,「趙家人」想的,恐怕跟老百姓想的完全不一樣。
所以,身為台灣人,我必須跟大家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台灣很多賺辛苦錢的百姓,每天在同溫層裡面接受韓式直銷話術與韓天電視台洗腦,對中國有不實際的幻想,覺得一國兩制沒什麼不好,搞不好對他們這些「艱苦人」還比較好。
我只能說,留著台灣的民主制度,你們還有爭權益的本錢。真的被統了,你們比中國本土的韭菜還不如,充其量只是韭菜渣而已。這就是極權政體的本質,別說我不事先警告你。
推薦閱讀
難道公務員天真以為,「統一後月退俸數不變,只是單位變人民幣」?
【假扮一日韓粉加入群組】我終於懂:為啥韓粉一邊期待韓國瑜當好市長,一邊說總統「非韓不投」
【高雄發大財,可是發財的不是你】陪伴高雄人 20 年的光南收攤!雄中校友點出韓國瑜拼經濟假象
(本文經原作者 蕪菁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台灣、美中國旗,再經報橘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