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2018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公投「以核養綠」支持繼續使用核電,以 54.4 %、589 萬的同意票通過,讓行政院只好廢止了《電業法》中的「非核家園條款」,但這並未澆熄大眾的反核立場,今年 4月27日舉行的「廢核大遊行」,參與人數創下四年來新高,其中總統蔡英文也到場支持。

而同樣強調環保訴求的綠黨,也參與此次遊行,除了呼籲大家「核能並非綠電」,創黨元老高成炎教授也以科學為依據,贊成台灣應該積極發展其他綠能。(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pxhere

《報橘》徵才中!和我們一起讓台灣變更好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文/綠黨共同召集人 余筱菁、綠黨中執委 易俊宏

核能是綠電嗎?

4月27日在台北、高雄兩地同步舉行了「廢核遊行」。綠黨的夥伴們也一起走上街頭,這是綠黨參與這個議題的第23個年頭了,因為本黨在台灣只成立了23年。

「核電」算不算「綠電」?而反核的群眾,是來自對科學的無知、或是因為恐懼而來的反智嗎?

廢核是台灣綠黨成立之初,便一直堅定不變的立場;本黨共同召集人劉崇顯、余筱菁,及中執委陳冠宇於2019廢核遊行台北場舞台上發言一景。

說要用「核電」來解決空污,基本上有幾個事實需要先搞清楚:核電在國內的發電占比,不過8%,其實運用節電科技或其他政策工具(例如污染者付費的「碳税」),都有機會停止使用核電,而不帶來缺電困境。

面對大家都非常擔憂的的空污霾害,其實政策工具上,也能以用同樣的方法降低火力發電佔比;就算核電真能解決空污跟暖化的問題,以目前正在服役的三座台灣核電廠來說,從建設到啟用也要三到七年的時間,根本緩不濟急。核能並非綠電,要發展綠能也用不著核電,這才是真實的狀況。

雖然在發電期間,「核電」看似比較「便宜」,但其實負責任的算法,是要計入後續的處理成本。包括:核電廠除役成本、核廢料儲存成本,以及核災的風險成本。

就以核災來說,若是真的發生,光是大台北都會區的疏散,根據日本環境經濟研究所長、交通權學會副會長上岡直見先生的估算,至少得耗120小時;這還未計入各種天候因素、或行動不便者等特殊狀況。

核廢料的儲存地,有解了嗎?

再說到各種輻射物的半衰期:鈷60是5.27年,銫137約需30年、鈽238是87.7年、鈽239是2.41萬年…… 如果真發生核災,就是大規模的區域淨空。先不說對大台北都會區的衝擊了,若幸運地沒發生地震等天災,這些核廢料也要有相對應的儲存成本。「半衰期」只是「輻射量減半」所需的時間,但若要回到「背景值」,就是沒有輻射物之前的環境狀況,則要動輒上百萬年。

無論台灣未來要使用多少核電,現在已經使用了40年的核廢料,都已經是共業。目前國內核廢料最終貯存地仍持續「難產」。雖然已有「最終處置場」的營運規劃場址規範,但在實際層執行上,能否如下圖的「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全程規劃」如期運行,其實備受各界質疑。

圖片來源:綠黨提供。

簡單的說:依台灣的地理位置,位於大洋大陸的交接帶,氣候本就複雜(例如颱風);又位於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界上,許多斷層帶埋下的地震因素也不少。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NA)的數據,《華爾街日報》列出全球最危險的核電廠,台灣的核電廠全數上榜。核電廠既已如此,更別說要能有個百萬年、能夠耐受這些環境侵擾的場址來儲放核廢料了。

除了「廢核」,台灣還應該怎麼做?

在上週末的遊行活動中,本黨由創黨元老高成炎教授領軍,一起走上街頭;高教授目前任教於台大資工系,也是去年台灣環保終身成就獎的得主。依高教授的科學素養而言,不只是廢核,他更務實地展開地熱發電的可行性評估,想要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提供務實可行的方案。

綠黨本屆中執委與創黨元老高成炎教授,在2019年的廢核遊行中合影。

穩定供電、提升生活品質,這都是台灣社會的共同期待。能源市場的轉型需要配套、各種綠能也需要電網、智慧電表等基本建設,這都是相對於「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更可行的方案。

遊行會結束,但我們天天都要用電;正視台灣的地震、海嘯等風險,還有人口稠密的特性,為了避免一時災害帶來的嚴重經濟損失,現在還有「反核廢公投」等行動,邀請大家一起來守護台灣的未來!

推薦閱讀

【綠黨專欄】為什麼台灣 GDP 海放日韓,台灣人卻買不起房?
【綠黨專欄】一樣是吸管,為什麼不鏽鋼或玻璃做的就比較「環保」?
【綠黨專欄】年金改革下一步:從日本經驗學習,台灣該如何發兒童年金

(本文經 綠黨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綠能減煤趁現在!〉 首圖來源:px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