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則新聞】

台北市長柯文哲之前曾喊出「8年蓋5萬戶公宅」,目前興建僅約2萬1千戶,近日進行施政報告,柯市長又講出「空屋多所以不用蓋那麼多公宅」的論點,像是對自己五萬戶目標產生懷疑,連前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都臉書上表示,北巿府在公宅的政策及執行,突然喊停以及轉向,不能了解這個驟然的改弦易轍。

而面對質疑,據《風傳媒》報導,柯市長重申:「公宅其實不叫跳票,叫政策調整」,他表示,目前台灣閒置超過3個月的房子超過80萬戶,超過12個月則有60萬戶,因此整個台灣房屋政策要大幅修正;「房子應該是拿來住而不是拿來炒,不管在稅制度或營建制度,有很多要修改的」。

但「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早就發出新聞稿表示「無法認同」,認為柯市長四年前、四年後,說詞差異太大,「一切都是託詞」。

(責任編輯:黃彩玲)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葉子綱

住盟完全無法認同:柯市長在「興建公宅政策」的大倒退!

就在柯文哲市長日前提及「空屋多有何理由再蓋公宅」後,台北市都發局長於昨日(4/23)赴議會報告,表示柯市長第二任期內的住宅政策將採多元供給,將興建公宅、包租代管、租金補貼一同計算後,達到補助44700戶的效果。這其中,考慮到民間有3.7萬戶空屋與公地不足問題,未來四年公宅興建數量(包含都更分回)僅1807戶,加計前四年已規劃興建的19802戶,總計為21609戶。

針對上述的政策規劃(轉折),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認為:柯市長與都發局長的說法僅是將「多元供給」做為放棄興建公宅的藉口,實際上是整個住宅政策思維與態度大開倒車。特提出以下幾點回應與聲明:

1. 「空屋多就不用蓋公宅」,是用統計數字包裝的謊言。

空屋要達到替代公宅的職能,必須「空屋要出得來、人要住得進去」。而能夠讓「空屋出得來」最重要的方向就是提高持有成本,讓屋主不願囤房閒置,但柯市長在2017年反而體恤建商主動提案修法降稅,試問空屋如何出得來?

即便空屋出來,人也「未必住得進去」。因為並非所有空屋都合適做為社會住宅,例如大坪數高單價、過於老舊窳漏、或區位偏僻住宅等;又既使是適合屋源,多數房東也因租稅不願曝光或租屋歧視,不願意租給領取租金補貼者或不願參與包租代管。因此空屋多不代表就能變成社宅,豈能以此表面數字就說不用蓋公宅!

2. 「多元供給」方向正確,但不該成為棄守興建公宅政策的藉口。

以多元供給方式提供市民居住協助,的確是正確的觀念。去年底住盟拜訪六都首長候選人,便提建議要以可負擔住宅概念重新盤點各種住宅補貼資源。

然考量台北高房價租屋負擔、社會住宅存量過低、以及租屋市場體質不良等現實問題,多元供給應以興建為主,租金補貼為輔,包租代管作為補充。豈知,市府選擇性的曲解「多元供給」理念,一方面過度誇大空屋轉社宅的可能,另一方面將其挪做棄守興建公宅政策的藉口,實難苟同。

3. 一樣的市長,連任後能力竟「跳崖式衰退」

在柯市長首屆任期時,即已確定規劃興建1.9萬戶公宅,且猶記去年市長選舉時,「興建公宅」仍是柯市長重要競選政見。幾個月前還信誓旦旦要繼續積極推動,連任後便改口接下四年僅能再新增1807戶,能力竟跳崖式衰退到不及前四年的一成?

更讓人聽不下去的是,用的理由是「空屋很多」、「公地有限」,難道柯市長你要我們相信,當市長到第五年才發現原來有空屋嗎?到第五年才知道要盤點公有地嗎?這都是託詞!

反對興建公宅政策大倒退,住盟要求公開辯論!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五萬戶公宅的數字是柯市長當年選舉時自己提出來的,對此政見,住盟對的一貫立場是:樂觀其成、盡力協助。

在前一個四年,我們的確肯定臺北市府積極推動的企圖與作為,也願意多次在不同場合為其發聲、辯護。故今天發出此新聞稿,心情是很沈重的,我們誠心地提醒柯市長,萬萬不可在興建公宅政策上大開倒車。

如果北市府認為「空屋多就不用蓋公宅」,那麼請用柯市長最愛提的「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原則,攤開目前的公地資料、公宅建設規劃資訊,無論是辦「居住正義論壇」,或是由北市府指定時間、地點,住盟隨時願意與北市府就公宅問題上進行公開辯論!

推薦閱讀:

【抓到了!柯文哲圖利人民】在松山蓋社會住宅後,房市開始往正常值「跌」
社會住宅會什麼這麼難推?因為它將直接動搖地方的政治結構和民代選票
【房價太高,香港人移居水管屋】政府蓋社會住宅讓港網友崩潰:根本是貧民窟

(本文訊息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Buzz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