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2017 年麻省理工史隆商學院(MIT Sloan)與 Deloitte Digital(德勤,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合作發表研究報告,超過一半的零售業受訪者說,數位人才在他們的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數位人才在科技業擔任重要角色的比例,更高達 7 成。很明顯,企業對數位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管理顧問公司 Accenture 在 2017 年的報告估計十年後、2030 年全球數位經濟產值將達 28 兆美元,占 GDP 的 30%。

「數位經濟快速成長,但數位人才足夠嗎?」長期關心教育議題的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認為,台灣社會必須正視嚴重的產學落差問題。

全球管理諮詢巨擘麥肯錫指出,數位化對全球各行各業的諸多衝擊中,以「人才不匹配」為最大挑戰。因為大部份企業發現,當產業需要數位化轉型時,他們找不到程式設計、大數據分析,以及有能力設計新商業模式與制定數位策略的「數位人才」。

學校教育跟不上數位經濟的數位人才需求,台灣所面臨的挑戰尤其嚴峻。

天下雜誌〈未來老師的條件〉報導指出,雖然數位科技的概念已經鋪天蓋進入教育場域,但科技本身並不能帶來改變,改變的關鍵在學校裡的老師。

學生要懂得應用數位工具、掌握數位教育知識,跟老師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提升數位人才質與量,關鍵在提供數位教育的老師。

協助我們的老師去協助我們的孩子,成為企業渴求的數位人才

在美國,因為許多人都認同「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是促進教育改革的關鍵」,所以培養高效能的教師就被視為首要目標——所謂的高效能教師是指,被定義為需要具備協助學生在「數位資訊時代」進行資料分析與學習知識的能力,並強調老師本身必須持續不斷學習相關教學能力。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曾提出研究討論〈數位時代下師資培育制度發展的挑戰〉,內文提到提升師資素質,已被各國政府視為是促進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策略,而為了因應數位科技快速發展對教育現場所造成的衝擊,各國政府亦擬定相關師資培育改革政策,培育教師具備在數位時代中有效教學的能力。

縱觀國內、外趨勢,王欣儀進一步指出,2017 年《世界經濟論壇》訂定的全人類都應努力的教育要點,說明教育創新的主角不會只有學生,還包括教育場域裡的老師:

「《世界經濟論壇》提到兩個重點:設計未來教程、提升教師專業,這兩項都跟老師息息相關。數位人才的訓練得從教育根基開始,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常被忽視的改革與升級,就是老師的教學能力!

政府應該協助這些用心的老師,協助老師去協助學生累積數位化時代應有的知識與技能。」

世界競爭態勢顯著,台灣政府該怎麼做?

其他國家如何幫老師提升數位教學能力?

以德國、法國、加拿大為例,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法國提出「數位教育計畫」並納入針對老師的數位教學能力的培訓;加拿大卑詩省的老師,也在 2016 年開始接受專業程式設計培訓課程,以因應 2016–2017 學年度開始帶領 6–9 年級學生的數位素養學習。

而德國,在師範科系內,增加「使用數位媒體能力與數位化教學」的課程,美國也在幾個重要的大學師資培訓學院中,加入推動數位科技運用的課程。

美國南加州聖地牙哥的作法則是,當地聯合學區的整合科技支援服務處,除了整合學區教學資源、提供與修護硬體設備外,也會提供教師與學生最新科技,並支援數位學習課程,提供教師訓練。

歐美國家由政府帶頭引導,台灣的狀況則卻是老師自己費心費力提升自己,王欣儀說:

「我看過台灣均一數位教育平台的創辦人呂冠緯分享,他說台灣其實有非常多願意往數位教育去做的老師,他們自己跳出來當領頭羊,但是因為政府沒有提供好的制度配套,所以老師燒壞自己的身體、過勞。

最後這些有新升級教學方法的老師,只能脫離教學現場。」

一直以教育議題為台北市政關注重點的王欣儀,體認到自己期望做到「建立對學生、對老師友善的教育環境」這件事,比起在地方市議會著力,到國會殿堂會有更大的空間與資源,因此決定參選 2020 年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從中央施力。

協助老師提升數位教學能力的做法,台灣的進度是?

王欣儀說,為了提升台灣數位教育發展,政府其實已經計畫在 108 學年度將相關領域納入教育課綱,可是中央雖然在去年 9、10 月已完成課綱審查,但教科書還出不來!尤其國中教科書,甚至全部被退回重編:

「根據國教院教科書審定資訊網,目前國小包括國英數社自五個領域,共有 28本教科審查中,但只有 3 本國語課本、1 本閩南語、1 本客家語、2 本數學通過審查。

國中也有 39 本教科書尚未通過審查,只有 1 本國文、1 本英文通過審查,國中社會領域,以及與數位教育相關的科技領域教科書,甚至全部被退回重編!高中階段需要通過審查的教科書最多,但至今只有 11 本通過審查。

教科書要經過送審,審過了才能編印,如果沒有沒有課本,108 學年、第一年要上路的課綱,任課老師根本無法提前備課!」

連教材都沒搞定,甚至沒搞清楚協助老師提升教學能力的重點,台灣的國小老師只能投書表達自己在教育場域的真正需求

「我們希望教育部推動的數位學習的重點,應該是在協助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降低教師教學負擔,與幫助老師進行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更重要的,能讓老師『願意』、『持續』使用。」

除此之外,更嚴重的是師資不足。王欣儀說,他曾實際訪談在教育場域第一線的老師,發現老師施行數位教育的具體挑戰是師資不夠。

「老師們提到,數位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在國中尤其明顯!」王欣儀解釋,一個年級如果有 9 個班,必須加總有 18 堂數位教育課程,才能聘任一位專任的數位領域老師。但因為少子化減班的關係,一個年級不到 9 個班的狀況非常多,各校根本沒有多的編制員額可以聘任數位教育領域的教師。

教科書沒搞定,師資不足,眼見台灣數位教育推動難產,決定從地方跨入中央的王欣儀提出,他要參選 2020 年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到中央去具體協助台灣老師解決數位教育的施行困難。

王欣儀表示,針對師資不足問題,他的具體作法包括,把數位教育的餅做大,協助台灣目前 65,985 位流浪教師,針對數位教育領域重新培訓賦能,讓這些老師可開課。至於教科書問題,王欣儀會嚴格監督政府加速所有教科書審查作業,「孩子想學,老師想教,我們就有義務營造好的教育環境,好好協助老師協助台灣的孩子。」

延伸閱讀

【鬆開台灣低薪緊箍】仿效美國推動 STEM 教育,讓台灣大學生薪資倍數增加!
【被政府遺忘的孩子】台灣超過 3 成未滿 6 歲的孩子,無法被納入幼兒團保的保護網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