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兒時的歡欣,小小的溫暖,這一生特別記得的瑣碎。是你,留住了最美好的時光。」-李知彌《君自故鄉來》

這本有點像是作者的回憶筆記,兒時的歡欣,小小的溫暖,這一生特別記得的瑣碎,是你,留住了最美好的時光。將一些兒時記憶轉為畫作,並搭配文字描述每件畫作背後的故事。在台灣首度曝光,特別介紹給大家。(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藝術家李知彌。

《報橘》徵才中!和我們一起讓台灣變更好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文/摘自《君自故鄉來》序文

知彌、知彌、知彌粒……

知彌畫畫不是來呈現某個人物、動物或東西的外表或實相。很多朋友以為繪畫的宗旨是把他們的所見重現給觀眾,透過我們看著看著的過程,成就一種訊息的傳達。因此我們期待著畫作的正確性、精緻性,偶爾也會盼望某種刺激性來填滿我們內在的納悶、無聊和空虛。

每張畫都是活的、真的!

知彌這裡可不是作秀讓你嚇一跳,拍桌子叫好!他悄悄地跟我們分享的是一個罕見的秘密世界。每張畫都是活的、真的,表現的形象都是我們極度熟悉的。

但對八零後、九零後都市中培養出來的年輕孩子們來說,視覺上這些形象可能顯得有些古老,甚至遙遠。這種孩子們看到畫泥土道路上的窟窿和滾來滾去的小石頭就會說:「籲,畫這個幹嘛呀?走這條路真不舒服,好難看啊!」啊哈!這就是因為我們平常都脫離了自己的原始本性,浸泡於塑膠人工世界。

出去吃滑溜溜的添加物,看科幻電影,穿著極不舒服的時裝和傷害腳尖的高跟鞋,花大功夫把自己打扮得像別人一樣,情願把我們獨一無二、真實的「我」壓下來或完全拋棄,選擇追隨大家都在讚美的空虛夢想,來過一種媒體推薦的二手、三手生活。很多人甚至通過整形讓自己看起來像別人,說話做事都以讓他人羡慕或嫉妒為傲,不會安定沉默下來欣賞本身內在的世界,以及它內在無限的奧妙。

知彌非然。他每一張畫都溢出心靈的最深處,讓我們看到親切的本土鄉村生活的一吸一呼,那些常被忽略的生活中最密切、最貼身的零碎,給長輩帶來無限慈悲和懷舊的喜悅。

我們在這本有畫有話的小書裡所能見到、想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正在高速消失的鄉村生活中最貼身、最熟悉和最密切的現象:幼時喂他領他的父母, 尤其是最敬愛的父親——在中學教授學生數學的李老師; 體會著書裡的一片一葉就像用光腳走土路,密切地深泡在活生生大地的質感,和心靈懷舊的時空。

與其看他「每一張圖畫」,不如體會他「每一朵憶念」

與其看他「每一張圖畫」,不如體會他「每一朵憶念」中所包涵又點點滴滴在釋放的情緒、古味兒, 和香噴噴的熱愛與關懷:我們的皮膚和嗅覺會感覺到那住過的房子裡還在流動的氣味兒,摸過用過的工具上存留的愛惜和謹慎,正在準備切來吃的蔥,將要吃的拉麵,聞得到的野生艾草,傳統鄉下便食、街上小吃等,這裡的蔬菜水果都充滿著活氣,破老的陶碗反射出被常用、被愛惜的悲哀和喜光。

這裡不是那些沒人去過的高山流水、不是碰不及的士大夫理念、不是浩然的復古或拔群的創新,而是我們這個心友那顆慈悲感恩的憶舊感情直接和我們每個人的竊竊私語。

每一張畫有他的文字篇雙胞胎,他那簡單清楚又特別溫柔親切的聲音,緩慢地敘述安靜觀察世界的心境,在和我們分享成長過程中的許多感想,他這生特別記得的瑣碎,也正因為這些累積的瑣碎在他那敏感觀察的時空中逐漸地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知彌粒(Zhimi Lee)。

徐小虎記于壽光
2018 年 7 月4 日

推薦閱讀

文化人兼任外交官──黃聲遠以創作突破中國築起的高牆,替台灣發聲
日本如何讓都市人成為梯田的粉絲,還讓廢耕水梯田成了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走遍世界仍心繫台灣,這位藝術家用畫筆寫下一封封滿載思鄉之情的「台灣家書」

(本文摘錄經青鳥書店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藝術家李知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