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2 月 25 日,台灣 22 位新任縣市長風風火火上任。媒體報導,六都市長就職典禮花最多錢的,是台中市長盧秀燕:戶外舞台、草地就職派對、餐車,還有特別分批載到谷關灌空氣的 1 萬個玻璃瓶,排場雖不至全台最大,但引發的「浪費」討論可能最多。

時間再往回轉到選後那週,盧秀燕天天發言天天被罵:山手線停蓋花博門票免費,還有中電不北送,無一不挨網民嘲諷;最高潮是公佈小內閣當天,名單被指是派系妥協、政治酬庸,網民直白惡評名單是「分豬肉」

台中人看來有點後悔,盧秀燕選後 7 天的正面聲量狂跌 30%

「她贏了卻與地方派系合流,應該要還給台中市民一個公道!」台中地方開始流傳這個聲音,也讓因盧秀燕上任而空出的「北區、北屯區」立委席次補選,戰火變得引人期待。

民進黨推派林佳龍的交通局長王義川參選,延續林市府未竟軌道大業

台中立委補選將在 2019 年 1 月 27 日投票,民進黨推出林佳龍市府的交通局長「王義川」應戰,國民黨推出老將「沈智慧」想接手盧秀燕在此區的鐵票。

「這是一場 61 年次(王義川)與 61 歲(沈智慧)的選戰」,媒體報導皆圍繞兩位候選人年紀打轉,但從網路聲量來看,年輕選民更想問的是:王義川是誰?盧秀燕的鐵票倉,他能撼動嗎?

王義川在 2014 年林佳龍當選台中市長時,進入市府擔任交通局長。談起四年執政成績,王義川最驕傲的是,他用交通縮短台中城鄉差距,更讓台中於胡志強時代沒能決策的捷運路線,在王義川任內計畫核定;林佳龍一手催生的「大台中山手線」,也是王義川過去四年裡極力與交通部爭取、為了讓台中進入軌道時代的城市奠基工程。

但盧秀燕卻在當選後,先說要砍山手線,又說台中陸路系統便利,大家開車騎機車就好,罔顧汽機車空汙對台中的傷害。

不願自己替台中未來 10 年、20 年奠基的建設藍圖回到原點,甚至一把抹殺,王義川決定參加立委補選,留住盧秀燕想劃掉的捷運和山手線,「雖然這個立委任期只有一年半,但我一定要讓交通部知道,捷運和山手線是台中迫切需要的!」

「最接地氣交通局長」轉戰立委,王義川「被認識度」飆升

除了交通專業背景,「年輕」是 46 歲的王義川最大優勢,這也是當前台灣選民相對願意選擇,對政治人物投以「好感目光」的決策點。相較 61 歲的沈智慧回鍋再回鍋,年輕的王義川在第一印象上,已經先馳得點。

擁有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學歷的他,開過補習班、當過娃娃車司機、做過國會助理,也在大學當了 12 年教授,教學風格幽默被學生戲稱「王董」,期間還跑去當導遊領隊。年紀輕輕卻外掛豐富的民間資歷,成為他獲得「最接地氣交通局長」美名的養分。

若要說參選最大挑戰,王義川也不諱言自己「被認識」的還不夠多。過往擔任交通局長,王義川雖然談政策自帶接地氣的「庶民風格」,但與人民直接面對面的時間比例終究不比立委。也因此,王義川設定的選戰策略,是盡可能最大化地讓選民直接認識他,「因為我有把握,認識我、知道我的資歷,跟我握過手,我就有機會當選!」

王義川宣布參選後的第一個行程,就是到北屯宮廟參拜,白天跑地方、站路口,晚上拍影片、當網紅拼網路世代選民的能見度,民眾對他的「認識度」已從宣布參選時的 20% 飆升到 50%。

「我不想要我手中規劃的軌道建設,一念之間,被新的市政府全滅了,我會覺得很可惜!這個城市可能會因為這樣子,又停滯了好幾年!」相較一般立委多是法政專業出身,如果台中有了一個懂「交通」的立委,從現在開始算起的 10 年後、20 年後,台中市會不會不只是全台灣第二大城而已?以下是王義川的專訪重點文字紀錄。

「我做台中市交通局長這四年沒有選擇『繁榮都市』這條路,我們縮短城鄉差距、推廣大眾運輸,還有蓋捷運……這些『奠基工程』雖然進度比較緩慢,但就是要鞏固城市的基礎建設!」

問:你在台中市政府擔任交通局長的四年間,為台中的交通帶來什麼改變?

王義川(民進黨台中立委補選候選人,以下簡稱「王」):台中市很大有 29 個區,靠山上的谷關是台中,靠海的龍井、梧棲是台中,接近南投的霧峰也是台中範疇內,所以台中的城鄉差距非常大。

對一個預算很有限的市政府來說,我們原本可以選擇繼續繁榮原來的「都市」,譬如說七期、大家比較熟悉的台灣大道,還有下中南部交流道後往新光三越、大遠百的這一塊,這樣做就會花很多建設預算在上面。

我們這四年基本上沒有選擇走(繁榮都市)這條路,我們選擇走偏鄉,比如開新的公車路線——我們往從來沒有公車的地方開,讓那裡的老人可以坐公車去就醫,國中生、高中生可以自己坐公車到市區上學。這樣的策略,就拉近了大台中的城鄉差距。我再舉大家比較熟悉的新北為例,這就像新北市沒有去繁榮板橋,而是跑去繁榮了淡水、繁榮了瑞芳,大概是這樣的概念。

我再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以前我們公車開到「松鶴部落」(按:位於台中市較偏遠的和平區山城),松鶴部落都是老人,大部分都是原住民的長者,他們以前坐公車,從部落走到外面這條通往谷關的大馬路,走路至少要半小時到一小時!所以這些老人,他們每次要坐公車,就會拿著一把椅子,每走十分鐘,就坐在路邊等、休息一下,再走十分鐘、再休息一下,才能夠走到外面這條大馬路上等公車。

四年前,台中市交通局開始接到這樣的需求,公務同仁會告訴我:「局長,這個車子進去,老人很少,每天坐的人就那十個,但每次繞進去再繞出來,會浪費 20 分鐘」,但這想法是站在「不去顧慮部落老人」、站在公車業者的想法,也是站在台中市最繁榮的「原來的小台中」、類似「台北市信義計畫區」這裡的人的想法。

(松鶴部落公車站很遠)這狀況我發現之後,就親自去看,我真的看到有老人拿著一把椅子,走十分鐘放著休息、再走十分鐘,所以台中市府交通局就決定把這條公車路線開進去,我們開通那天,整個部落是在慶祝的!雖然我們可能就影響那 10 個、20 個老人。

對大台中市政府來說,我們要做一個政策去影響 20 個老人,還是把這台公車繼續留在台中市區,讓高中生、大學生、年輕人,本來等公車是 5 分鐘一班,現在變 8 分鐘一班,這就是取捨,這就是我們執政的價值。這四年來,我們就是這樣去處理偏鄉的交通工程。

另外,我們也去處理了「公共自行車」。台北叫 uBike,台中叫 iBike。iBike 過去的邏輯是,在最繁忙的地方走,就是大家講的「台灣大道周邊」;但我上任後調整了策略,我希望連偏鄉都要有 iBike,所以我們就 29 個區、每一區都有iBike。

在林佳龍市長市府卸任前,我們已經裝了 300 多站 iBike,也提早達成「iBike369」,就是三百站、六百公里的自行車道,跟九千部的公共自行車。現在每天很多國中生、高中生騎去上學,下午時候能夠運動,到了六日或是平常晚上,非常多的觀光客到台中來,他們就騎公共自行車。

公共自行車的好處是,它可以騎到巷弄裡頭,這裡有很多巷弄文化、巷弄小店,對年輕人、觀光客來說是很有趣的,也可以把這個城市的活力、蘊藏的巷弄裡的活力,激化出來。

問:除了公車與腳踏車呢?

王:過去四年,台中市政府除了縮短城鄉差距、推廣大眾運輸,還有蓋捷運。台中市的 280 萬人口僅次於新北市,但是我們沒有一條捷運,沒有像現在台北市、高雄市、新北市、桃園市在運作中的捷運。

各位如果出國自助旅行,到東京、到大阪,或是到巴黎倫敦、紐約,甚至上海、曼谷,你都會坐捷運,坐他們的地鐵。出國去,若選擇坐計程車會很貴,坐公車則是路線不是很確定,也不知道坐多久,可是坐捷運一站一站,我們能控制時間,所以一座城市要發展,當然要發展捷運。而過去四年來,我們規劃台中市的藍線(按:路線起自台中港以高架型式沿臺灣大道至中華路口前進入地下段,終點站設於台糖生態公園附近),還有仿照「東京山手線」的鐵路(按:東京山手線電車在環狀的運行路線上,都是循固定方向往復行進。電車運行模式分為「外環」順時針方向,與「內環」逆時針方向),規劃一條機場的捷運。

台中有一個國際機場叫「清泉岡機場」,但很諷刺的是,從機場進到市區的公車要坐 2 個半小時——從國外到台中坐公車到市區,這趟時間幾乎可以飛到東京了!或者飛香港,搞不好飛去又飛回來!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從機場連出來的機場捷運。這條機場捷運我們也完成規劃(按:即台中橘線捷運/雙港輕軌捷運,路線初步規劃起自台中港,涵蓋梧棲區、沙鹿區、大雅區、北屯區、北區、中區、大里區與霧峰區,跨雙港副都心、台中都心及大里、霧峰屯區等區域。)

我們做這些「奠基工程」,雖然它進度比較緩慢,經費也非常龐大,但就是要鞏固城市的基礎建設!像這次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我們總共跟中央拿到將近 2 千億的「軌道建設預算」。你問,為什麼這 2 千億都還沒做?這是因為中央要付錢、地方也要付錢,我們必須先說服中央接受計畫,請中央把錢給地方來執行。

問:四年過去,台中的交通建設有如你上任交通局長時預期的發生改變嗎?有沒有還沒做完的項目?

王:對一個學交通的學者來說,我們有個名言或是說法:「軌道建設是政治家對人民永遠的承諾,公路是政客騙選票的工具」,講白話文一點就是:如果政治人物告訴你,這條公路我們把它開過去,講完這句話到開完,可能一年就開通了、車子就開過去了,大家會很開心做了一個建設;可是如果看國際城市,例如巴黎、倫敦、東京,或是像現在的台北,台北市第一本「捷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在民國61年,也就是47年前做的!當時台北市就開始討論要不要蓋捷運!

如果台北市沒有民國 61 年的那本(捷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各位可以想像你在台北的生活嗎?如果現在台北市有三天捷運當機、都不開,台北人要過什麼生活?這些關鍵性的交通改變,就是我希望在台中要繼續做的!

人民可能希望看到速成的建設,但我們這四年也不後悔走(軌道建設規劃)這些路。奠定這些軌道工程的路,台中已經走到一半!

「盧秀燕怎麼看台中這個城市?如果盧秀燕市府看待山手線繼續用『不該花這個錢』、『做了軌道也不能在自己任內看到』的態度,是不對的!」

問:如果軌道政策是承諾、是城市的奠基工程,為什麼盧秀燕當選後就馬上說要停蓋「山手線」?

王:這次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央已經核定「可能性評估報告」,只是新市府上任後,對這些軌道建設有另外的新想法。他們(盧秀燕市府)可能覺得(地方政府自己)沒有那麼多錢。

這就是我剛剛講的,你怎麼看這個城市?

台北市當年蓋第一條木柵線,原來叫「木柵線」,現在叫「文湖線」,蓋木柵線跟淡水線總共要花 4,000 多億,如果沒蓋,就不會奠定現在的台北捷運網。同樣的,台中市在 8 年前,已經有在評估蓋台灣大道的捷運藍線,可是 8 年前的市政府沒有決定做下去,等到 4 年前,林佳龍市府上任後我們開始決定做這件事。

(但捷運建設)所有的土地取得,都必須用市價來徵收。我舉個例子,如果這條軌道經過新光三越門口,新光三越門口這個地的價錢,就是用新光三越「現在的」地價進行徵收,越晚徵收就越貴!所以越拖下去,整個土地徵收費用越來越高!

這就是我們擔心的!如果(盧秀燕市府)繼續用這種「認為不該花這個錢」、「花軌道太浪費錢」、「做了軌道也不能在自己任內看到」(是不對的。)

我當然知道,如果讓林佳龍市府團隊繼續做 4 年,台灣大道這條捷運也不會在我們任內完成,那可能完成是十年後,到時已經是換了第 3 個市長,可是,你可以想像,10 年後,當這條捷運蓋完、當人們開始想起是誰規劃的,那對我一個交通局長來說,我就能很自豪說:「那就是我規劃的」,是在我任內開始去做、開始去動工,而不是在我的任內去剪綵。

對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把事情做完,10 年、20 年之後,當人們回頭來看這座都城市時,會想起這是誰做的,這個比較重要。

我希望新的市府能夠把這些(軌道)建設(規劃)繼續留著,不要因為預算不足而放棄。

現在地方跟中央申請經費的過程是,地方如果出 3 塊錢,中央會出 7 塊錢;也就是說,你去開一家店,你拿了 300 萬、政府給你 700 萬,你總共有 1,000 萬可以做這門生意,那你要不要做?你說,可是我現在連 3 萬塊都沒有、我怎麼會有 300 萬?但你要想,如果你借了 300 萬,政府再給你 700 萬,你變成有 1,000 萬可以做這門生意!

所以,當時林佳龍市長認為這是划得來的,我們絕對可以去籌到這 3 塊錢,然後去換中央的 7 塊錢。

當然每位市長對錢的看法都不太一樣,有人覺得,乾脆連那 3 塊也不要,所以這大概是(軌道建設)沒辦法繼續往前推的原因,還蠻遺憾的。

問:盧秀燕當選後馬上說不要蓋山手線,她還有一個理由是說,山手線繞一圈很耗時,大家開車騎車比較方便。你怎麼看這說法?

王:這是一個有趣的邏輯!大家去東京搭山手線,比如要從涉谷到新宿,在坐之前會思考順時鐘搭比較近,或是逆時鐘搭比較近,而且你搭這條山手線,不會從涉谷坐到涉谷!盧秀燕市長說(台中山手線)坐一圈要 1 個半小時,(我認為那時間)要先除以二,因為你不會一次繞一圈!你最遠(搭乘)就是繞到對面、斜對角,所以台中的山手線最長就是坐 45 分鐘,可是你開車騎車可能會更久。

我們在坐這種繞一圈的捷運路線,很少坐到對面去,不可能每個人每天都坐最遠,一定是旁邊幾個站而已,所以硬要說繞一圈多久,講得沒錯——但問題是沒有人會去做這件事!可能盧市長過去很少坐捷運,也沒有去東京坐過山手線,我上任後希望可以再跟她溝通。

「台中一定要興建軌道系統!只要大家對汽機車的使用減量,空氣自然會變好!這也是為什麼我極力推動『軌道運輸』的原因。」

問:為什麼「軌道建設」對台中未來的交通發展,特別重要?

王:台中人口現在以每年 2 萬在成長,到 2018 年已經到 280 萬,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台中人越來越多?其實以我學交通的人來看,(大家搬來)住在台中是非常合理的。

台中到台北的高鐵,車程時間最短的那班是 40 分鐘,最慢的是 1 個小時,而台中到高雄也差不多 1 個小時,所以如果台北人要到高雄,1 個小時到不了,他一定要 1 個半小時,或者接近2 個小時。算起來,高雄人要到台中、台中人到台北,台中就是一個很好的轉換點。

台中在這4 年有一個很有趣的數字,這也是學交通的人一直無法理解的數據:台中的機車數量越來越多,汽車數量也越來越多,可是坐公車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就很有趣,在台北如果坐捷運的人變多,騎摩托車跟開車的人會變少,因為台北人約吃飯、聊天、聚會,一定會約在捷運站附近,家裡的小汽車或摩托車就會比較少用,而如果他家附近沒有捷運,他才可能騎摩托車出門,但可能只是為了買個便當、去超市、買飲料,類似這樣的概念。但是在台中,汽車越來越多、機車越來越多、坐公車越來越多,代表的是人越來越多,才會讓這些運輸工具同步成長,不過蓋越多的停車場、畫越多的停車格,只會讓車子越來越多,也無法解決問題。

4 年前(按:2014 年九合一大選前),我幫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家教課,他問過我一個問題。他說,台北市停車位不夠要怎麼解決,我跟他講說「台北市停車位不夠,你就取消停車位」,他說「我跟你講不夠,你為什麼要取消」,我說「一般人會回答你,不夠就蓋停車場、不蓋就畫停車格,可是這樣停車就會越來越方便」,當停車越來越方便,車子就會越來越多,所以你要逆向思考,像台北市就有這個條件,因為台北市已經有捷運系統,所以理論上,你開車騎車一不方便,就通通要上捷運、上公車。

在這樣的發展概念下,台中不可能讓汽機車的使用環境變得更便利,不然以後捷運蓋完,是沒人坐的。

台中現在的捷運綠線,已經完成到百分之 80 幾,2020 年要全線通車,很多人不看好,他們會說「台中人摩托車騎慣了,你蓋捷運怎麼會有人坐呢?」這句話大概在20年前的台北(也出現過),當時要蓋文湖線,一邊是木柵動物園、另外一邊是中山國中,大家說,「我們又沒有每天要去動物園,蓋這條捷運要幹嘛?」可是你看現在這條「文湖線」,內湖進市區就靠這條,大家前往松山機場也靠這條,這些發展已經改變大家的運輸行為。

所以,台中一定要興建軌道系統!才能根本改變大家對汽機車的使用,只要大家對汽機車的使用減量,空氣自然會變好。這也是我為什麼我極力推動「軌道運輸」的原因。

「當我上任立委,第一個我會對交通部表達,捷運綠線延伸大坑和山手線是台中市民迫切需要的;第二個,我希望處理比較弱勢的機車族。」

問:如果你在這次立委補選勝選,從交通局長轉為立法委員,你會如何繼續推動未竟的軌道運數計畫?

王: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要經費是很困難的,這不是你去做「政治性談判」就會給你。傳統上(台中與中央的溝通可能)會說「你(中央)看不起我、你看不起台中、你重北輕南」,但談這些事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對一位(交通)專業者來說,每次親自參加會議,我作為一個(交通專業的)教授非常清楚,坐在審查委員會上的那些教授會問我什麼問題,因為換我坐在他們那個位置,我也會問一樣問題。他們可能問說:「你們(台中)人口怎麼可能成長」「你們的(捷運)票價收入不可能那麼多」、「你們對財政預期太樂觀了」、「你們認為車站旁邊會創造的效益太高了」我當教授,我也是會這樣問。

而我既然知道對方會這樣問,當然有充足準備,一步一步、一關一關說服!過去 4 年是一個很難的說服過程與彼此的專業溝通,好不容易在 2017 年,市政府幾個計畫都跟交通部理性討論、辯證過,交通部也已經核定了,也送去行政院——包括「捷運藍線」行政院也已經核定了!

知道爭取中央預算程序的人,就會質疑,台中市政府怎麼可以申請到這些錢,因為它的經費非常龐大,捷運藍線有 900 多億,這些經費它給了台中、其他縣市就會變少,那台中(如果現在)不要,這筆錢就會丟到別的縣市。

我舉個例子,屏東也在爭取「高鐵延伸到屏東」、「高雄捷運延伸到屏東」,或是「台鐵增加運能到屏東」,可是中央政府在評估的時候,就算態度傾向支持,但屏東縣還沒辦法說服中央政府;如果台中放棄(捷運)這些錢,對中央政府來說就多了一些錢,這些錢就有機會撥給屏東——這是一個競爭!中央政府的錢也就那麼多,大家要去競爭預算,所以我如果能到立法院,我就能很清楚向中央政府、交通部表達,我代表的是台中的民意,台中就是需要這樣的建設。

講的比較具體一點,現在台中有 8 個立法委員,7 個學法政或管理,學法政或管理的人只要遇到交通部,他們之間的對話就不是「交通專業對話」,而是「政治性對話」,譬如說「看不起台中、忽略台中」之類的,可是如果是我去談判,我跟交通部長的對話就不一樣。

交通部說,台中的運量不高,我就算給你看!我按照政府給的公式算給你看!

我的意思是,台中需要有交通專業的人,去跟交通部做專業對話,那交通部就比較不會、也不敢有理由來否決這些計畫,所以對我來說,大概肩負這樣的使命,必須代表台中,去跟中央要這些比較大筆的預算。

問:你立委上任後,優先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王:第一個是,我會對交通部表達,捷運綠線延伸大坑和山手線是台中市民迫切需要的。

我要讓交通部不要懷疑「台中需要這些建設」!我舉最簡單的例子,我宣布參選的前兩天,(本來)有一個交通部召集的會議,(要討論)台中有一條捷運要多延伸兩個站,類似北投線和新北投支線的概念,我也已經要帶隊去爭取這條線,因為這條線已經跟中央討論四年,基本上,在會議上就要通過決議。

結果,交通部發了一紙公文來說,因為新首長(盧秀燕)上任,台中市府對軌道建設的定位還沒有很明確,所以請新市長上任後,再發公文來要求開會——意思是「這個計畫先暫停」,因為中央也會質疑,你們台中到底要不要這個建設?

所以對我來說,我要去表達「我們就是要這個建設,我代表的是台中市的民意」,用這個角度來跟交通部溝通。

第二個是,我希望處理比較弱勢的交通,譬如說機車族。

機車族在台灣經常都是弱勢。我從大學開始騎機車,最討厭看到「禁行機車」四個字,道路上幹嘛寫「禁行機車」?為什麼不是「禁行汽車」?為什麼不是「禁行公車」、「禁行腳踏車」?(因為大家)認為機車是一個無法控制、很不乖、喜歡亂鑽的運輸工具,所以傳統上,畫一個車道、兩個車道,要求機車不要騎在這裡,要騎就騎到邊邊去、要亂去那裡亂,不要在小汽車的車道上——這就是「四輪族」在思考交通,而沒有管到「二輪族」。

所以我覺得,政府應該要重新考量「機車的交通安全」,不是要讓機車騎得很快、很順,而是要顧好機車的交通安全。因為汽車出事故跟機車出事故的後果,是不一樣的。

所有的統計都顯示「機車只要發生事故都非常嚴重」,可是交通部反過來看,他們的說法是「機車很容易發生事故,然後每次發生都很嚴重」,這邏輯就不太一樣。我以前念大學、念碩士班、念博士班,發現政府對機車的態度,是認為機車是一個「應該要被淘汰的運輸工具」,可是台灣的機車越來越多,因為它除了是通勤工具,也是平常在家裡、到巷子口、到幾個路口之外,買個便當、買個飲料,最重要的運輸工具。雖然很多人會騎腳踏車,但機車對大家來說還是最方便的。

所以,中央政府應該要特別關注機車族,對機車的道路使用環境或安全環境,給全國一致的標準,不然各縣市對機車族的重視,都不太一樣。

機車族的道路使用空間,不該純畫為「這是我汽車要開的車道,所以你機車不要進來」,(其實)作為一位立委,關注這個事情實在非常細,可這就是市民每天出門會遇到的!當然要中央政府協助解決,我如果站在民眾角度看這個課題,我會想積極來推動這一些。

「我的對手沈智慧當了六屆的立法委員,你只要去搜尋她提過什麼樣的法案、關心過什麼樣的議題,搜尋完,你就會投我!我有這個把握!」

問:北區跟北屯被認為是「深藍票倉」,林佳龍這次地方選舉在這只拿 4 成,即便是 2016 年氣勢大好的綠營,立委盧秀燕也拿過半票數、連任成功,為什麼這區會這麼「藍」?

王:北區的軍公教人口相對多,但其實這幾年有些改變。

北屯有非常多的外來人口,我稱為「三房兩廳」,這對夫妻去買了一間「三房兩廳」的房子,在台中大概 800 萬,他們也許有一個小孩或是沒有小孩,房子頭期款可能是父母付,然後兩夫妻付剩下的貸款。他們每天忙碌工作,你說他們是深藍,他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因為他在投票的時候,經常是不看政黨。他們也或許是小資族,兩夫妻一個月薪水加起來 8 萬或 10 萬,他們投票是在選人、很少選黨。現在台北市也是這樣,「選人不選黨」的比例更高,很少人會說「我一定要投國民黨」或「我一定要投民進黨」,當然在台北也有「我一定要投柯P」這種說法。

所以,我覺得藍綠過去的盤,對我這個世代來說,我不覺得是什麼很難(突破)的事,只要進入到「人選跟人選的比較」,而不是回到基本教義「我一定不投藍或我一定不投綠」的比較,那我就非常有機會可以勝選。

因為,我跟對手的條件比起來,我不願意說自己有多好,但我的對手當了六屆的立法委員,從第一屆當到第六屆,你只要去搜尋她這六屆做了什麼事、提過什麼樣的法案、關心過什麼樣的議題,搜尋完,你就會投我,我有這個把握!

我不是說她過去提的法案,會讓大家口誅筆伐,或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而是觀察投給她的人的背景,就是傳統上的「軍系立委」——過去叫做「黃復興黨部」,韓國瑜當時也是這種立委,還有像桃園的朱鳳芝,他們到立法院只有一個任務,就是守住國防部的預算、守住退輔會的預算、守住眷村的預算,守住老榮民、軍官的預算。那個時代的時空背景,並沒有讓他們去關心國家的地方建設,或是關心教育、關心文化,關心跟市井小民相關的課題;投給他們的人的背景,會造就立委在問政過程中的問題。

所以,我不太去看過去選舉結果,即便滿多人形容我是「跳火坑」,或是說「不可能的任務」,但各位可以想像去年初,甚至到年中,或是去年暑假,誰認為韓國瑜會當選? 2018 年國民黨在提名北高市長時,韓國瑜還跑去台北登記,後來又說他沒錢,所以又沒登記,可是誰知道幾個月之後,他會當選高雄市長,現在誰還敢說「高雄市是深綠票倉」,沒有人敢說。

我舉個例子,有個民進黨說要去選金門縣長、連江縣長、花蓮縣長,大家覺得「怎麼有可能」,這就類似韓國瑜要去選高雄市長,大家覺得怎麼有可能,那不就是我現在的處境嗎?

我要挑戰的是沈智慧,她當了六屆立法委員,都在這個地方,但對我來說,年輕就是本錢,我相信我只要最後把選舉打到「我們兩個的選舉」,就是「王義川跟沈智慧的選舉」,比較我的條件跟她的條件,比較我們過去為這片土地做的貢獻,以及比較我們兩個的未來性,我看不出我有什麼選不上的理由

問:你認為跟對手打「個人戰」,自己是有優勢的,那是什麼?

王:我這段期間跑下來,最常聽到婆婆媽媽說的一句話,「哇!這麼年輕!」「哇!這麼帥氣」「這是你本人唷!」接下來她們就會說,「對啦,要給年輕人拼拼看,年輕人體力比較好」,這是我在年齡上的優勢,二方面是,大家去比較過學歷後,會很自然地做選擇,或是去比較過去經歷。

但是,在比較過去經歷時,我的對手曾經批評我是「實習生」。我的對手當過六屆立法委員,她認為我是立法院的實習生,其實她可能不太了解,她在當立委的時候,我當過兩位委員的國會辦公室主任,那時候才 20 幾歲。如果各位熟悉立法院的生態,一個立委要到立院提案或修改裡面的一個字,都是靠國會助理去比較世界各國、對這些條文的觀念或態度,然後才做調整、彙整,然後交給立委。

所以,如果要講「實習生」,到底是國會助理比較強,還是立委比較強?一定是國會助理吸收完跟立委講,讓立委去發言,我講的更白話一點,搞不好沈智慧委員還不知道「立委的免費文具」怎麼申請,或是像紅白帖,立委本身也不會知道輓聯去哪裡申請,這只有助理知道。

我對立法院生態的了解,不會輸給沈智慧!反過來是,她當了六屆的立法委員,你上網搜尋,她任內提過哪個法案是值得鼓掌?她提過哪個提案、是民眾知道的,然後說:「喔!現在可以這樣,是她提了這個案子,而且難度非常高」;所以我有把握,如果進到兩個人的戰役,我應該會贏,因為我也想不出我為什麼會輸。

我如果會輸,可能是她真的當過立委,而我只當過立委的助理,但我不覺得這對我來說是負面的。因為一個當了六屆立委的人,都沒表現,人民為什麼還要再給她一次機會。

問:原來你當過立委助理!你之前的工作經歷是什麼?

王:我從南部來台北念台大,台大土木系念完之後,就念土木的碩士班,然後邊寫寫論文、邊開補習班跟安親班,同時為了省錢,我自己當娃娃車司機,晚上下班又當家教。我曾經教過一個私立學校的女孩子,她數學不好,媽媽請我幫她家教,從晚上11點上到凌晨1點,每天上課兩小時,她會把在學校不會的數學問題、全部提出來,然後我教完就離開。

後來,我去當國會助理,並且在念完博士班後,到嘉義的大學去當教授教書,教了 12 年還滿長的,才到台中市政府。而在當教授那12年,我還去當旅行團的免費導遊,因為除了教交通,我也教觀光,帶團也是我覺得滿有趣的職務。對我來說,這些經驗很多元,從娃娃車司機、安親班老師、補習班老師、家教老師,然後當過大學教授、當過旅行團帶團的導遊,之後在當交通局長。

問:為什麼這次你決定要出來參加立委補選?

王:因為我是一個專業的交通學者,我不想要我手中規劃的東西,一念之間,被新的市政府全滅了,我會覺得很可惜!這個城市可能會因為這樣子,又停滯了好幾年。

問:你覺得你有什麼個人特質很適合政治圈?

王:應該是熱情,另一個,是從我18歲開始,就滿討厭特權的,討厭不公不義的事。

我舉個例子,我當交通局長任內,一直在解決一件事,但會引起不滿:很多人家門口會停自己的車,然後出門拿花盆佔著,再把車開走,接著跑到別的地方找不到車位時,就會說:「這裡怎麼都是路霸」,然後打 1999 檢舉路霸,叫人家把車拖吊、開單,然後讓他能開心找到車位,等他回家後,再把自家門口的花盆拿開、自己停。

對我來說,你要就把家門前給別人停,不然就別怪別人是路霸。我對這種公平正義的事,滿堅持的,所以,為什麼我很注意偏鄉交通,我甘願讓市區國高中生、等公車從五分鐘變八分鐘,也要讓偏鄉老人有一班公車可以坐,因為司機就那麼多,車子就那麼多,你把車調去偏鄉載老人,市區原本生活方便的學生,可以就要接受部分不方便,這就是公平正義的問題。

問:你的選舉策略是什麼?你這次如果當選立委,任期是到 2020 年,才一年多的時間你最有把握做到的事情是什麼?

王:我要讓中央了解,不要再懷疑台中需要軌道建設。

如果我 1月27日當選,沒幾天就要就職了,我可能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台中,因為接下來大部分的立委,為了選舉又通通回到選區。對我來說,這次選舉非常短,大概只有40幾天,到今天開始剩下30幾天,(這是)非常快速的選舉。

這次選舉對我來說,問題在「我知名度很低」,我們做過民調,認識我的人非常少,但只要認識我、都會投我,所以我們現在努力拉抬知名度,透過幾個媒介,包括媒體、包括網路,包括我們想辦法把自己變成網紅,或是去跟網紅在一起。

二方面是,我現在每天早上七點站在路口,跟大家揮手,讓大家知道有一個人叫「王義川」。台中市的路口非常多,因為我當過交通局長,知道哪幾個路口、車子很多,所以我們平均一天站一個半小時,至少要掃到一萬台車,像我那天掃了一萬八千台車,至少三萬六千人看過我,一天一天累積,這樣會比較快速;當然七點到八點半之後,我們會大量去掃市場、去宮廟,因為宮廟也是很多人聚集的地方,下午就去掃黃昏市場,晚上去夜市,快速讓選區的人認識我。

因為我有把握,認識我、知道我的資歷,跟我握過手,基本上我就有機會拿到票!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