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2017年初才以超過66%的超高得票率當選,被視為法國新秩序的希望、「新中間路線」的領航人;這位法國最年輕總統當選人,卻在執政即將滿兩年的2018年末之際,因為調漲燃油稅而面臨法國 50 年來最血腥的政治抗爭。
讓馬克宏以素人之姿,自創新政黨入主艾麗榭宮的「新中間路線」,如今變成讓他陷入政治困局的「左右為難路線」。像在堆積反對勢力一樣,馬克宏每推動一項改革措施,不分左右,不斷得罪社會中的特定族群。
法國59.6%的超高稅率,讓很多富人將資產藏到海外;為了刺激低迷的國內投資,馬克宏取消遺產稅,以吸引有錢人回法國投資;這個政策很自然被抨擊為圖利富人。為了解決國營鐵路公司病入膏肓的營運僵局,他開放鐵路客運市場自由競爭,很快的引發鐵路工會大罷工。
法國失業率歐盟排名第一、經濟成長率卻排名最後,要解決嚴峻的經濟僵局,馬克宏放寬勞基法增加雇主與勞工談判的空間;同時間,他還一次對老人年金、社福津貼和社會救濟金下手,法國有 9% 的人口靠失業救濟金過活、40%無業以福利救濟金為主要收入,另外還有 21% 以退休金為收入來源的老人;加總起來,全國70%人口的男女老少,馬克宏一次得罪光。
是社會跟不上改革的腳步,還是統治者聽不見民心?
法國經濟學者阿吉甕(Philippe Aghion)在媒體上評論馬克宏經改措施說,「政策沒有大錯,法國實質所得其實是增加的,但他宣布環保能源稅的時機不對,沒有用心包裝。」從法國官方統計資料來看,法國社會的實質購買力在馬克宏執政時期,的確有持平並逐步回升的跡象。
民調支持度不斷探底,這個月初,馬克宏的支持度只剩 23%。面對法國社會的憤怒,一開始馬克宏說:「改革總會打破習慣,人們不見得高興。」法國底層社會批評他缺乏親和力與菁英主義、主導階級政治重返法國社會;然而,黃背心運動愈演愈烈,馬克宏最終被迫改口,「我不想為了一個税,和整個法國社會做對。」
這個月,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權,他先緩徵燃料稅,又保證不調漲電費,但抗議群眾不願罷手,要求他復徵遺產稅。黃背心的強硬訴求讓投資人惶惶不安,逼得馬克宏連續幾次拜訪偏右派保守的前法國總統沙柯吉,希望透過沙柯吉的政治網絡安撫富人階級。
顯然,讓步並沒有讓馬克宏掙脫左右支絀的窘境。長年積弊的社福制度和嚴重貧富不均的極化現實,中間路線選舉時容易說,勝選後卻不容易做;偏向任何一方的做法,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與反彈。
馬克宏焦頭爛額的11月,同樣是半總統制的台灣,也正上演幾乎一樣的政治戲碼。
2016年以 56% 得票率贏得總統大選與國會大選的民進黨,在 2018 年地方選舉中慘敗;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度掉到17%。年金改革、同婚平權立法、一例一休等,蔡英文和馬克宏一樣,每多推動一個改革,就失去一個族群的支持,選前一個月,她說,「改革的方向沒有錯,雖然改革得罪了一些人,但請不要讓反改革死灰復燃。」
一樣被批評親和力不足、菁英味濃厚,蔡英文和馬克宏都背負改革者民調砍半的宿命,他們支持度探底的理由類似,但面對的政治社會結構卻不同。
台灣的問題不是左右之爭,而是世代鬥爭與中美路線之爭
法國傳統左右派對立的政治結構,讓選民厭倦這些老舊政黨的惡鬥戲碼,馬克宏的新中間路線,給了選民新的希望和積極樂觀的可能。台灣選民也厭倦政黨惡鬥,也期待新的希望和積極樂觀的可能。
民進黨大敗,改革派陣營歸因於改革太過保守,保守派歸因於改革太激進傷害民心。蔡英文一樣面臨進退兩難,難以討好的窘境。而台灣總統比起法國總統需要面對的更複雜問題,還有貧富不均現實下,中國與美國在台灣,以統獨爭議為籌碼、逐漸升溫的代理人戰爭。
2016年和2018年綠營和藍營分別以懸殊的差距贏得大選,如此劇烈的鐘擺回撞,並不是藍綠統獨的路線選擇,而是選民對統治者無能的反對票表態。台北市柯文哲險勝連任,高雄市韓國瑜與國民黨切割的選戰策略奏效,都和法國選民期待新政治路線而寧可給新人機會的心理相同。
這樣的心理,顯然已經延續到2020大選。根據新台灣國策智庫本週(12/20)公布,針對2020總統大選的最新民調,柯文哲在各種競選組合中,打敗所有對手,是勝選機率最高的候選人。
誤判台灣選民對新政治的期待,只能重演馬克宏與蔡英文的劇碼
不過,若再仔細分析柯文哲支持度來源,明顯有世代差異。柯文哲的支持基礎,集中在49歲以下年輕人,而這個世代,正是蔡英文和民進黨在2016年得以大勝的基礎。
貧富不均、資源權力集中在50歲以上世代,面對台灣這樣的社會結構,渴望新政治的49歲以下世代,對民進黨的失望有多深,未來對柯文哲的期待就有多高。對比馬克宏以新政治為號召自創新政黨當選,柯文哲、或任何其他非藍綠兩黨的政治人物當選2020總統,都會面臨與馬克宏一樣的處境,其相似程度與強度,會比起民進黨的蔡英文過去兩年要更高。
內政之外,2020台灣總統當選人在外交上,比起蔡英文更艱困的處境,是中、美霸權在台灣競逐的代理人戰爭白熱化。
在低薪與經濟停滯的壓力下,或許是受到韓國瑜「高雄發大財」的啟發,柯文哲在雙城論壇上以「一起賺錢最沒爭議」作為他兩岸一家親路線的最新論述。不管柯文哲有沒有競選2020,這樣的路線選擇,都有其危險之處:在同一份民調中,49歲以下族群,超過7成不認為2018大選結果,能夠代表台灣的統獨立場。
事實上,不管中、美怎麼透過經濟誘因操弄台灣社會的統獨,台灣社會對於統獨的表達,一直有著清楚的一致性。長年的研究顯示,過去20年來,超過6成的台灣人支持維持兩岸現狀,而且,從2010年以後,希望「不統不獨、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快速成長。其中,愈年輕的世代,愈希望維持現狀,但他們卻又比任何世代更在意台灣「民主價值」的維繫。
從這個角度來看,柯文哲在雙城論壇上的論述,顯然是他對網路時代政治社會的嚴重誤解與誤判。對務實的台灣年輕人來說,若他們要認同兩岸一家親,也許可以親人民、親文化,但顯然,不能親中國反民主的獨裁政治體制。
柯文哲崛起於網路,但不等於柯文哲代表網路與年輕世代,若柯文哲跟不上這樣的世代價值,那麼,即使是柯文哲,也會被世代淘汰。
延伸閱讀
民主社會的政治人物,是我們的產物
蔡英文就任兩年,台灣的國際地位發生什麼變化?
【經濟能怎麼發展】全球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台灣,2065 年工作人口只剩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