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民進黨在這次九合一選舉中接連失利,不但沒能拿下從北(台北、新北)到南(高雄)的重要縣市,甚至連東部的「民主聖地」宜蘭都由綠地變藍天。

儘管總統蔡英文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需要改變的是我」,意欲將此次敗選的責任一肩扛起;不過作者卻認為,最應該為此次民進黨大挫敗擔負起責任的人,是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責任編輯:黃梅茹)

總統府秘書長陳菊,首圖來源:中央社

陳菊應該下台。

這不是什麼戰犯不戰犯的問題。也不是什麼權力鬥爭的問題。一場選戰失敗,總操盤手卻沒有下台,再怎麼說、都講不過。

至少有四個縣市的敗選,和陳菊有關。

首先是陳菊執政多年、在今年大選中萬眾矚目的高雄

陳菊在高雄的建設,有目共睹。倒也不是高雄人沒看到。只是鬱悶、求變的強烈期待,淹沒了已經做到了的功績。人總是如此,已經得到的,視為理所當然;但這些並沒有感受到日子過得好,於是有所期待。

在今年初民進黨初選期間,陳菊以及她的團隊,傾全力支持劉世芳,民調卻始終遠遠落後陳其邁,就可以看出,高雄的民心向背。

高雄人首先期待下一任市長不再是「陳菊 2.0」,所以支持陳其邁。當比陳其邁更活力旺盛的韓國瑜出現時,這股熱情,又湧向韓。民進黨始終沒掌握到這股民意趨勢。所以韓流來襲,採取陳菊救陳其邁的策略,焉能不敗?

宜蘭、新北選情不盡理想

再來是宜蘭,宜蘭是陳菊的故鄕,雖然南下高雄近三十年,陳菊始終是宜蘭民進黨精神領袖。陳歐珀與陳金德的兩陳之爭,陳菊卻始終協調不了他提拔為高雄市副市長、力薦擔任中油董事長的陳金德,捐棄前嫌,全力輔選民進黨提名的陳歐珀。

新北市徵召蘇貞昌參選市長乙案,亦係陳菊一手促成。

當時民進黨內,一片擔心蘇貞昌重蹈陳定南覆轍聲浪,結果卻仍然徵召 71 歲、年過古稀的蘇貞昌參選,結果以 30 萬票巨大差距落敗。

沒有人說半句蘇貞昌不好,結果卻慘敗如斯,唯一的檢討,就是提名人選策略錯誤。民進黨罔顧 1980 年代後出生的新興選民,在 2018 年已佔公民三分之一,提名一位與他們年齡相差半世紀的候選人。

首都之戰 —— 台北,更是一開始就下錯決策

台北市的提名策略也一樣嚴重犯錯。

明知道姚文智不會贏、甚至選票贏過柯文哲的機率等於零,卻因為柯文哲嗆高雄市負債問題(誰先嗆誰?現已不重要),最後陳菊力主按照黨的遊戲規則,堅持提名姚文智。結果當然是慘敗。

重點卻不在結果、而在過程。綠白分裂,既激怒了外溢的柯粉,潑了一盆油,不幸碰上狡黠如韓國瑜的這個火苖,於是星火燎原,一路從高雄燒到嘉義市、雲林縣、台中市、彰化縣⋯⋯

總操盤手陳菊「應該為選情負起責任」

宜蘭、新北、台北的敗選,都是提名當下就可以看出瑞倪的;高雄的選情本就和前市長陳菊有關;而嘉義市、雲林縣、台中市、彰化縣的大海嘯,又與韓流有關。民進黨整個大敗,身為蔡英文充分授權的總操盤手的陳菊,如果還不下台,就等於告訴大家:民進黨沒是非、完全沒在反省。

吳敦義羞辱陳菊事件發生後,陳菊回到高雄陳其邁造勢場上,不卑不亢娓娓道屈,其實分寸拿捏很好。但她卻和謝長廷一起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嗆網民。批評假新聞、中國網軍介入,當然沒錯。但他們好像網路上全是壞人一樣的態度,卻嚴重刺激了年輕的「真網民」。這個「代溝」,成為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陳菊是民進黨中,屈指可數幾位從1970年代迄今奮戰不懈的民主運動戰士,她的歷史貢獻,絲毫不會必懷疑。但 2018 年這場選戰,陳菊的的確確是對造成慘敗該負最大責任的一位。

陳菊如果不下台,功過不分的民進黨就沒有機會在未來短短十三個月中起死回生。陳菊的下台,非但不減損人民對她的尊敬,非而將獲得更大的頂禮。

推薦閱讀

【陸之駿專欄】如果今年民進黨 6 都輸 4,2020 年國民黨即將復辟?
【陸之駿專欄】繼續妨礙蔡英文連任, 2020 國民黨復辟就越來越穩
這三年發生的 17 件事,說明為什麼民進黨因為「只改革一半」而大輸?
【民進黨改革藥方之一】中生代全面接班很重要,但更要加速讓 DPP「內造化」

(本文經專欄作者陸之駿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