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開闢這個專欄】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幾乎超英趕美 、追日贏韓,農業縣人口老化程度更是嚴重,比例已達 18.8%(65歲及以上者占總農家人口數20.5%,與 65 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 11.2% ,相較之下差異極大 )。
以嘉義來說,當地各村落距離遙遠(許多村落間隔 5 公 里以上),增加資源投入難度外;其次,當地「老老照顧」非常常見,許多五、六十歲的老人還沒退休,每天下班回家還得照顧七、八十歲甚至以上的長輩。如何減輕照護者重擔,是政府亟需解決的問題。
身為嘉義縣長候選人,吳芳銘準備透過高科技解構人口老化所面臨的照護問題與醫療缺口,除了透過長輩配戴「穿戴式裝置」,讓外地工作的子女能夠更快速掌握親人的狀態,還能與醫生進行「遠端互動」等智慧醫療照 護的應用,解決問題地緣性問題並與醫院串起緊密連結。
吳芳銘還提出,讓嘉義成為「高齡研究基地」的想法,這些做法能否讓長者擁有樂齡生活?(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Photo by Jixiao Huang on Unsplash。
文/吳芳銘(嘉義縣長候選人)
嘉義當前面臨著「老化」困境
以農業為主的嘉義長期處於國家發展資源分配不均的處境中,缺乏大型產業與更多元的就業機會,而且上一輩的人大多不喜歡自己的小孩務農,他們都知道那太辛苦了!再加上這裡就業機會和薪資都無法和都市比較,導致讓青年人口嚴重外流,使得嘉義成了全台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方。
目前嘉義老人約有 9.5 萬人,這個數字仍在不斷向上攀升。嘉義 65 歲以上的人口早在 13 年前就達到 14 %,到今年10月數字更是攀升到 18.8%,已相當接近超高齡社會,有全縣一半的9個鄉鎮已達 20%的超高齡社會;而全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則是在今年年初達 14 %。
台灣預估到 2026 年 65 歲以上人口將達 20%,而當前在嘉義的 9 個鄉鎮中,已有 2 個達到此標準,顯見嘉義人口老化已經是相當嚴重的問題。除了「老」,截至2016 年底,嘉義全縣的身障人數是全國第三多,而在各縣市的每戶可支配所得方面,嘉義更是名列全國倒數第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高齡指標,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而20%則為超高齡社會。
人口結構,加上嘉義「散村結構」特性(村落距離遙遠,在同一個村里還有三、四個分開的部落)更增加資源遞送的難度。在此情況下,健全長照機制是當務之急,而我認為科技能在這方面幫上很大的忙,所以嘉義應全力發展科技長照。
地方組織互相合作,讓嘉義的長者減輕照顧負擔
有件事其實我一直不曾很直接地談過,那就是關於「長照」的意義。「長照」的「照」可以有兩個意思:「照顧」或「照護」。前者代表在家庭功能健全之下,由家人進行「長期照顧」,而後者就帶有家庭失能的隱喻,也反應著當前嘉義的許多長輩們的處境。
前面提到,由於國家長期資源配置不均、區域發展失衡,讓人口集中於都市區,加上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問題,使得人口老化嚴重與經濟環境不佳成為嘉義日趨嚴峻的問題。在嘉義,「老老照顧」很常見,許多五十幾歲的老人還沒退休,每天出去工作,回家還得照顧七、八十歲的長輩。
我曾去探視一名獨自照顧 88 歲失智母親的黃伯伯,高齡 61 歲的他獨立照顧母親已有11 年,非常辛苦,而身為照顧者的重擔嚴重影響到他的生活,每次帶母親出門看病更是困難重重。後來,黃伯伯後來接受了「失智照護支持網」在宅醫療的協助,減輕了照護負擔。
在嘉義,不乏許多這樣的基金會組織,為長者生活提供穩定的支持與力量,例如,全台第一間失智友善的超商門市「幾點了咖啡館」就開在嘉義,目前在嘉義已有兩間門市。過去幾年,縣府除了結合來自民間的力量,也不斷規劃積極作為,例如提昇照護人力的品質,以及我很早就提出的發展智慧健康照顧體系的「聯網醫療」。

圖片來源:truthseeker08, CC Licensed 。
外地工作的子女隨時可以掌握長者身體狀況 ——用科技解決高齡問題
什麼是「聯網醫療」?
聯網醫療是 ICT 產業的運用,包括以行動為主的「數位醫療」、以遠端監控提供複合解決方案,減低高風險患者再入院率的「遠端醫療」。
具體作法包括利用穿戴裝置即時監控身體狀況的「大數據收集」、利用感測元件與設備,以患者為中心進行的「新型態醫療模式」,以及透過無線傳輸慢性病患者的相關數據,和醫生進行「聯網互動」……等等。
建立聯網醫療是為了給長者更友善、醫療環境更完備的「長青嘉園」,以數位科技為生活在嘉義的老人家開拓合宜的居住環境,並解決在土地面積大與散村結構下,獨居者、老老照顧與準老老照顧家庭所面臨的困境,以科技的力量提供更有效率的智慧醫療服務。
簡單的說,在智慧照顧的架構下,我要建立串接起病患身上的「穿戴式裝置」、「雲端資料庫」與「智慧醫院」,除了讓需要照顧的長輩能夠藉此跨越地理上的隔閡,和醫療院所建立更即時、更緊密的連結外,也讓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能夠更直接迅速地掌握親人的狀態。
透過官產學合作,嘉義其實能成為「高齡研究基地」!
除此之外,在智慧穿戴裝置所收集的大數據,也將反饋給工業體系與研究單位,讓嘉義成為「高齡研究基地」。其實,早在 2016 年我任職副縣長時,就與中正大學簽署了「合作成立高齡研究中心意向書」,借助大學的學術資源與研究能量進行高齡化相關研究,並推動「在地創新照護產業發展實驗場域」,讓更多大學生走入社區,加強學術、醫療與長照的資訊交流及設備支援,促進產官學合作。
今年 5 月,縣府就攜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與台灣樂齡發展協會在民雄合辦了「樂齡學習中心」,每周開辦手工藝課程以及適合長者的體適能活動。此外,團隊還會定期到其他的村落,指導長輩使用實用的數位工具如臉書和LINE,成果斐然。
我所規劃的其實就是智慧照護的六級產業模式:
從大專院校、醫療診所、照顧機構,以及科技智慧醫療廠商端開始著手, 發展偏鄉照 護模式與輸出、推廣智慧醫療,並且運用大數據建立智慧醫療照護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從事研究分析,發展照顧的營運模式外,也可進行保健和健康食品的銷售,並在成立高齡研究基地、嘉己人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上,成立智慧長照產業聯盟,推動「智慧長照專區」。
另外,把握農業大縣的優勢,從源頭開始種植推廣對高齡者有益的健康食材和飲食,在此同時 ,也要成立「中高齡職場續航中心」,協助中高齡勞工續留職場與就業。
如此多管齊下、循序漸進,必能促成最終適合嘉義的高齡社會生活模式。
斷了派系,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也認同做事就要乾乾淨淨,可以身體力行支持吳芳銘
戶名:107 年嘉義縣縣長擬參選人吳芳銘政治獻金專戶(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31640801吳芳銘 粉絲專頁 、 官方 Line ID
延伸閱讀
【吳芳銘專欄】「讓老有所養,壯有所用!」推動老農退休金制度,讓嘉義的農業不只傳承還能升級
【吳芳銘專欄】若嘉義沒被中央法規框住 —— 阿里山鐵道文化與山區產業或許能有更多可能性?
【吳芳銘專欄】嘉義不是文化沙漠,與故宮南院深化合作活化這塊土地的生命力與文化涵養
【吳芳銘專欄】用深度觀光燒旺嘉義的人氣!過溝和民雄的「神鬼傳奇」不正是日本慶典文化思維嗎?
(本文經專欄作者吳芳銘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hoto by Jixiao Huang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