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開闢這個專欄】
提起嘉義,首先映入你腦海裡的可能僅僅是赤紅色外身的阿里山小火車,或是位處偏遠的故宮南院;很顯然的,你對嘉義的印象還不夠真切。
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嘉義,不同於世界上許多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大多為海洋或沙漠,嘉義擁有十二座橫亙東方的綠色山群、物產豐饒的嘉南平原,堪稱北回歸線上的「翡翠」;除此之外,嘉義還透過人文風情絕代的阿里山鐵路,帶遊客穿梭於老嘉義人的時空軌跡,感受當代人所留下的歷史記憶。
對於嘉義的美,曾為嘉義副縣長的吳芳銘當然再熟悉不過,透過與我們分享嘉義綠意盎然的生態、一窺這片土地的溫熱靈魂面貌的同時,他也點出最核心、中央政府最需要正視的地方產業與觀光發展問題。
即便嘉義的阿里山已經成為國際級的觀光景點,不過與國際觀光景點相比,目前的做法是遠遠不夠,唯有把眼光放遠,地方產業與觀光才有更進一步升級的機會,實際又該如何著手?(責任編輯:黃梅茹)
文/吳芳銘(嘉義縣長候選人)
嘉義在地理位置上,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放眼全世界,北回歸線全世界經過的地方,大多都是沙漠或礫石荒原。北半球回歸線經過的地方,沒有幾個所在和台灣一樣綠意盎然。
你如何不愛上嘉義獨一無二的時空環境?
而在地勢上,嘉義高度從海至山縱跨 4000 公尺,各種氣候帶都有,生物的多樣性豐富。所以嘉義有很多亞洲特有種的動植物,世界聞名的台灣檜木便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海拔800到1500公尺間,長年雲霧繚繞,水氣豐富,所以不但適合生產我們所說的「高山黑鑽石」的咖啡,我們的高山茶也是聞名國內外。而這也是只有在這樣的緯度、這樣的高度才有可能產出的珍寶。
嘉義的生態與人文,都是在特有的水文、氣候、土壤等條件下才能孕育出來的,是世界獨有的景色。如此有特色的資源,我們為什麼不好好珍惜與推廣呢?

圖片來源:_e.t , CC Licensed。
善用五星級的自然景致讓遊客願意多停留在嘉義
因此我常提出「延時旅遊」的概念,希望人們能花更多時間地停留在嘉義,感受這裡的珍貴之處。那麼,延時旅遊具體來說為何呢?
例如說,我們很歡迎旅客能下午兩三點來到我們的山區,將行李於民宿、飯店安頓好後,四點跟著參與山區的活動體驗,也許是山區巡禮,也許是體驗茶園風光。
像是梅山,除了太平雲梯可一覽陡峭山勢外,每到秋天,那裡還有「萬鷺朝鳳」的奇景。每當北風開始吹拂,上萬隻的白鷺鷥便會準備遷徙,集體在半山腰間盤旋飛翔,遠遠眺去就像一條銀龍在山間雲遊一般。
而五六點回來享用晚餐後,晚上可以繼續配合季節,體驗許多特別的觀光行程。像是竹崎就有所謂「五星級」的景點。有哪五顆星?除了夜空中滿天繁星外,還有樹上的星星白面鼯鼠、地上的星星螢光蕈、草上的星星螢火蟲、以及溪流上的星星,每每翻游便閃耀銀色光芒的高山鯝魚。
又例如梅山梨園寮,每當春夏之際、日夜之交時,便會看到大批螢火蟲,沿著舊阿里山火車鐵道搖曳著,彷若銀河鐵道,從天際延伸至地面。
當遊客來到山上遊玩,我們便能藉著這些自然資源的體驗,讓他們願意留宿當地過夜,這便達到我所稱的延時旅遊的效果。
穿梭歷史的鐵道——遊客體驗人文風情的好機會

圖片來源:Smiley.toerist, CC Licensed。
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外,延時旅遊很大的一個重點,就是能讓旅客們也體驗到當地的人文風情。
例如說,大家很熟悉的阿里山鐵路,它並非只是一條「交通動線」,它更是一個「文化資產」。在上個世紀初,阿里山鐵道就和許多世界產業鐵道一樣,擔負起當地林業的發展,也形塑了嘉義的發展模樣。阿里山森林鐵道不僅是產業鐵道發展的活歷史,也是承載著老嘉義人的古老記憶。
而隨著20世紀中葉全球產業轉型,全世界的林業鐵道迅速沒落,所剩無幾。因此阿里山森林鐵路,深具保存的價值。目前世界僅有瑞士、印度、奧地利三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鐵路,而阿里山森林鐵路一點也不輸這些文化遺產。
在2003年時,阿里山鐵路被文建會評選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第一類,近來政府與民間團體也積極爭取阿里山鐵道納入世界遺產。
遊客認識嘉義還不夠:透過舉辦活動,讓當地孩子認同在地產業與文化
所以,嘉義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外,在歷時的向度上,我們也擁有引以為傲的文化。而怎麼讓嘉義人能夠認同自身的土地與文化,是我們這輩要努力的目標。
過往嘉義縣政府做了許多努力,希望讓孩子們能瞭解家鄉的美好。
例如我們山上都有發展小小泡茶師的活動,讓孩子們體驗茶葉之美。或者是我們在暑假時,會舉辦類似山海遊的活動,讓居住於沿海的孩子,與山區的孩子,能到彼此的環境裡,認識家鄉以外的不同風景。
我們讓山上的孩子到沿海,知道魚塭是長什麼樣子,怎麼做生態養殖,鄉親又怎麼樣做產業的分工。我們也讓海邊的孩子,理解山上的生活,讓他們知道作物如何種植,怎麼加工生產。
我們舉辦了各式的活動,目的便是希望能由下而上的活化地方特色,建立民眾對於在地的認同感。
當然,嘉義地方產業與觀光還有需改善的地方
最後,對於地方產業與觀光的發展,我也提供幾點意見給中央政府做參考。
過往,每當我們希望山區的產業能夠發展時,卻經常發現這樣的期盼會被中央法規給框架住。無論是保育的法規、水源保護的法條等等,經常使得山上作物不能做進一步的加工,就更別說是建立品牌特色。我們希望政府在面對法律問題時,除了「除弊」這個面向外,也能著重於「興利」的角度。
另外,也希望政府的預算分配,能做更深的思考。觀察一些東南亞國家,他們往往集中資源去打造一個所謂的國際觀光景點,例如人們常去的峇里島,就是五年一期的建設。又或者普吉島,泰國政府也是將其旁邊周邊一起打造成國際級的景點。
反觀台灣,阿里山雖被稱為是國際級的觀光景點,許多軟硬體設施卻略顯老舊,亟需升級。然在預算的爭取上,我們卻又得面臨和其他縣市做齊頭式分配的窘境。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在將來的預算分配上,能眼光放遠,給予地方的產業與觀光有更進一步升級的機會。
斷了派系,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也認同做事就要乾乾淨淨,可以身體力行支持吳芳銘
戶名:107 年嘉義縣縣長擬參選人吳芳銘政治獻金專戶(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31640801吳芳銘 粉絲專頁 、 官方 Line ID
延伸閱讀
【吳芳銘專欄】嘉義不是文化沙漠,與故宮南院深化合作活化這塊土地的生命力與文化涵養
【吳芳銘專欄】用深度觀光燒旺嘉義的人氣!過溝和民雄的「神鬼傳奇」不正是日本慶典文化思維嗎?
「政黨換了立場就換了腦袋,所以人民到底被放在什麼位置?」—— 專訪嘉義縣長候選人吳芳銘
(本文經專欄作者吳芳銘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BO 合圖,Hugo_ob+Nyx Ning, CC 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