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台灣能源爭議不斷,從先前的核四、深澳電廠以及中油觀塘案看來,多都是因為環境議題而遲遲無法達到共識,不禁讓人想問有地熱發電條件的台灣,為什麼不選擇發展呢?

(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和台灣同處「太平洋環火山帶」,在2015年,菲律賓的「地熱發電」有1,870MW,排名世界第2;印尼1,340MW,世界第3。

「地熱發電」,是世界公認成本最低的發電方式。施工成本雖高於天然氣、渦輪,但遠低於太陽能、燃煤,並且「沒有」燃料成本。(參見下表)

我們一直有種誤會,認為鄰近的菲律賓是「落後國家」。事實上,菲律賓人口有1億,排名世界第12。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8,00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9。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

在地熱發電方面,這個「大鄰居」,比台灣領先30年。台灣大約在1970年代取得美國同意搞核電以後,就完全棄置地熱發電的發展。

比起現在最熱門的綠電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的成本,只要大約5分之1、20+%地熱發電遠比太陽能發電穩定。太陽能發電,是「看天」發電。在北台灣,日照平均每日2~3小時,而地熱24小時。因此更適合作為「基載電源」。

選擇用什麼能源發電,是一個「國家戰略」問題

台灣自1980年代停止採煤後,能源幾乎100%進口。這樣的能源政策,適用於一個「強鄰意圖統一」的國家嗎?道理甚明。一旦海運被封鎖,台灣一星期就沒電。
地熱卻是「本土」的。

台灣停止採煤後,台電卻因循苟且,延用原本發電方式,並且寄厚望於美國支持下的核電。國家領導人(包括蔣經國、孫運璿及以降歷任總統、閣揆),也沒警惕到這問題,不思「能源戰略」的調整,以致形成了今天窘境。

相對來說,蔡英文政府是有心的,成立了國家級的地熱發電小組。只是執行上是否能擺脫台電覊絆、時間上是否能夠來得及?這就有待考驗了。

BO編按:台灣早在 1970 年代就已探勘出多處超過 150 度高溫的地熱田,也曾經是全球第 14 名地熱發電國家,但過去四任總統任期內都無任何地熱電廠建立

直到今年三月,台電與中油才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宣布共同開發2MW的宜蘭仁澤地熱示範廠,其中包含國營會、能源局、中央地質調查所、工研院等其他專業單位的「地熱國家隊」成形,預計在下半年開鑿第一口地熱井,更希望能在2022年開始挹注清潔電力。

推薦閱讀

【陸之駿專欄】為什麼反核跟反塑一樣重要?
【正版垃圾變黃金】用愛發電已過時,衣索比亞要用垃圾發電!
綠色能源終於能實行了嗎?中鋼太陽光電可減碳 5 萬 2900 公噸

(本文經專欄作者陸之駿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