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專欄作者吳芳銘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為什麼開闢這個專欄】
備受矚目的國民戲劇《通靈少女》為觀眾呈現台灣特色的宮廟文化,能讓大家如此著迷原因,源自於那些看似漸漸被人遺忘、曾經遭人鄙夷的地方傳統,也正是構成台灣的文化因子之ㄧ。嘉義身為一個農業縣市,當然也沈浸著最道地的宗教文化與庶民生活,不過如何將擁有充沛文化能量的嘉義、甚至創造出不輸日本的觀光慶典,創造經濟價值與將人找回來,是我們亟需思考的命題。
作者吳芳銘擔任嘉義副縣長時參與過當地許多文化活動,不過只有活動難道就足夠嗎?他提供一個新面向給我們思考:有人的所在,才有文化。那又該如何尋回地方上的人氣,不至於讓在地的文化走至凋零呢?(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作者提供。
文/吳芳銘(前嘉義縣副縣長)
去年台灣有兩齣戲劇紅遍大街小巷,一齣是《通靈少女》,另外一齣是《花甲男孩轉大人》。《通靈少女》讓台灣的民眾重新見識了台灣的宮廟文化,發現了傳統民間信仰的魅力所在。而《花甲男孩轉大人》,則讓人從地方婚喪喜慶中,找回了當代台灣文化中逐漸流失的地氣。
這兩齣戲讓人發現,原來,這些過去曾經被人鄙夷的地方傳統,才是台灣文化真正的根源。
如何讓充滿地方特有文化的嘉義翻轉形象,是關鍵
而嘉義,做為一個農業縣,雖然經濟沒有台北、台中那麼發展,但反而因此保留了台灣最道地的宗教文化與庶民生活。但我們要怎麼讓這樣的文化涵養被人看到呢?我們又要怎麼讓嘉義的鄉親以此為傲,而不讓其逐漸流失呢?這都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
日本的飛驒古川祭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
古川町是日本重要的信仰中心,每年都會在四月舉辦祭典,吸引大批遊客朝聖。祭典中,「屋台行列」(類似台灣的神轎巡遊)與「起太鼓」不但被聯合國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為了讓祭典的傳統延續下去,古川居民集體動員近五千人參加活動,甚至外地工作的年輕人也會請假回來家鄉幫忙。這樣的凝聚力,實為社區營造的模範。
嘉義的傳統人文條件其實不輸日本,嘉義保留的不只是台灣的宗教傳統,甚至也是保留了華人世界的宗教文化。所以我們其實擁有充沛的文化能量,可以創造出不輸日本的觀光慶典。
嘉義有著能將華人禁忌的「鬼月」——轉變為充滿正面意義的能量

建德宮「火燈夜巡」活動,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對於地方宗教文化的推廣,一直以來都有人在默默耕耘著。例如嘉義的新港文教基金會,二十多年來便一直與古川做了許多祭典文化的交流,對嘉義的文化推廣做出了貢獻。而在公部門上,我們也串連了布袋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以及民雄大士爺廟的「大士爺祭」,舉辦了「全台獨嘉,神鬼傳奇」的宗教祭典活動,今年已邁入了第六年。
「火燈夜巡」,是布袋民眾於農曆七月前夕,彼此手持火把,陪李王爺巡視各庄的祭典。透過夜巡,除了希望撫慰亡魂、威壓惡靈外,也希望照見生者的勇氣,一起團結生活。
而「大士爺祭」的源由,則是相傳乾隆年間,每到農曆七月,民雄街上便鬼影幢幢,空氣中瀰漫著不安。直至民眾望見觀音大士,化身為身著紅衣、身長丈餘高、臉色兇惡、面露獠牙的大士爺後,村莊才回復平靜。至此,民雄的大士爺廟方便於每年農曆七月,都會手工製作紅縀紙糊的「大士爺」神尊,供各地信眾朝聖。

大士爺廟神尊,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些活動,如今越見規模,不但將華人禁忌的「鬼月」轉變為充滿正面意義的宗教文化外,也藉著活動動員了嘉義的鄉里民眾,讓鄉親們對自己的土地產生認同感,這對地方的營造具有積極的效果。
而令人欣慰的,這些活動如今已不僅只是地方性的儀典,他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這裡,體驗嘉義獨有的宗教風情。幾年前,不但有馬來西亞的年輕人來大士爺祭巡禮,今年亦有日本遊客來參訪,顯見嘉義宗教文化的生機盎然。
「我的身邊攏無人」—— 如今嘉義最需要的是把人找回來,重拾地方生機
和宗教文化一樣,嘉義其實也保有許多農林漁鹽的產業文化。出身布袋的小說家蕭麗紅就曾以嘉義為背景,寫出了《千江有水千江月》,展現了月光照映鹽田的綺麗風景。
然而,就如同台灣其他的鄉村一樣,這些景色都已漸漸消失了。歌手伍佰曾在〈東石〉這首曲子中,描繪了鄉村人口外移的情形:「我的身邊攏無人,按怎揣嘛揣無人」。這首歌引起了很多年輕人哀戚的共鳴。年輕人有感,就代表還有人心繫這片土地。因此,怎麼將這股心繫鄉土的能量導入到地方的發展,是我們亟需思考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推廣嘉義的深度旅遊
以觀光的角度而言,深度旅遊(In-depth travel)的推廣,或許是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過去人們的旅遊,往往著重於「觀光遊」或「印象遊」,常常留影打卡後即離去,淪為走馬看花、淺嚐即止的行旅。而深度旅遊則試圖讓人們更浸淫在當地的生活氛圍裡,切身體驗當地的文化風情。例如布袋嘴協會便多次在嘉義沿海舉行生態小旅行,透過漁鹽產業的體驗,讓遊客切身理解這片土地與海洋的價值。
然而,當我們推行地方的深度旅遊時,有時會發現單一在地的觀光能量還不足夠。這時思考如何將不同地區的資源相互串連就顯得重要。我們應跳脫本位,試著將整個雲嘉南、甚至澎湖的觀光資源串連起來。例如我們可以結合澎湖馬公、雲林古坑綠色隧道、南投忘憂森林、鹽水蜂炮等,創造出猶如日本京阪、沖繩宮古島與石垣島那般的跨區域旅遊,增加旅客遊歷的吸引力。
有人的所在,才有文化。地方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根源,當地方逐漸失去人氣時,文化也會逐漸萎縮凋敝。當我們以觀光的角度來思考這問題時,除了經濟的收益外,真正的目的,也是希望為地方的人民找回原有的生機。
延伸閱讀
【吳芳銘專欄】嘉義不是文化沙漠,與故宮南院深化合作活化這塊土地的生命力與文化涵養
大膽分析美國新一輪貿易戰爭,嘉義縣副縣長說了什麼?
(本文經專欄作者吳芳銘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