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由八旗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刘帅, 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

提及美國社會底層的勞工階級,你會聯想到白人嗎?藉由一位美國勞工階級長大為成功勝利組的眼光,讓我們知道這些人的傳統價值觀如何影響他們的人生。

本篇文章是《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為《絕望者之歌》寫的書序,他讀完這本書後頗有感觸,從美國夢至階級如何往上層流動,到勞工待遇及實質薪資的社會現象,為何他表示台灣就像在照面鏡子、有著極相似的際遇呢?

首圖來源:刘帅, CC Licensed。

文/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過去我們在談到美國時,很少聽到「階級」這個詞,對於美國的想像也非常粗淺,似乎除了白人外就是黑人,偶爾趕流行的時候就加入西裔、亞裔或是華裔,其餘的內容我們似乎漠不關心。

但事實上社會的分類不僅僅只是透過血統,有更多種分類方式來自於所在的環境,這可能是外在的表現:膚色、職業、機會、所得、社會保障、社交,或者是內在的表現:信仰、價值觀、習慣、情緒的處理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自己的方式。

《絕望者之歌》透過一個出身於肯塔基地區的蘇格蘭──愛爾蘭裔白人,說出了所謂「鐵鏽區」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理解一個在美國的勞工階級,甚至清楚寫出這些人的思緒和價值觀。

傳統價值觀對美國勞工階級的影響到底多大?

這些觀念包含美國夢,有對於後代的期許,有些甚至與台灣驚人的相似,譬如作者傑德.凡斯提到外祖父母時如此描述「體力勞動工作確實值得敬重,但屬於他們那一代,我們得做些不一樣的大事,而所謂進步就是往上層階級流動。那也代表一定得進大學」。這使得他們希望後代子孫不要只是個工人,儘管實際上卻沒有辦法給予他們改善環境的幫助。

在書裡也隱約可見職業和傳統價值觀對於人的影響,在書裡的祖父母輩仍有穩定的工作,外公在「阿姆科公司」可以做到退休並且有退休金,姥姥則是一直靠著外公的退休金保障終老。主角的母親則是在不斷的「換男友」,增加孩子的繼兄弟姐妹。他們並沒有良好的理財習慣,也甚至不知道比較銀行利率。

傳統舊有文化也使他們不擅長用現代文明方式解決生活問題,裡面有一段描述他從母親身上學到的婚姻衝突讀來令人哀傷「如果尖叫可以解決問題,就不要用正常音量說話;如果情勢升高,只要男人不要先動手,揍人或是搧巴掌都沒問題;絕對要用最汙辱人、最傷人的方式表達感受;如果以上都無效,就帶著小孩到當地汽車旅館躲起來,而且絕對不要讓對方知道地點」。

這樣的家庭曾經上法庭,最後孩子必須反過頭來說謊以保住母親。

美國白人勞工面對著什麼困境?

書中其實清楚寫出了白人勞工階級的困境:面對國際競爭,過去美國傳統製造業及工業的競爭力下降,也幾乎無法再提供過去的工會福利,大量的就業機會逐漸流失,作者的外公仍有穩定的工作,但接著由於無法順利融入社會,他們的工作失去保障,並且逐漸失去對於社會的重要性,他們陷入徬徨並且無所適從。

傳統的價值觀不僅僅體現在「阿姆科公司」,更體現在教會上,作者的親生父親有虔誠的信仰,這些美國人依舊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但並沒有時常去教會,這讓他們得不到基督教會提供的社會資源。

這原因有二,第一是基督教具有對人的期待性,當你的人生一團亂時,踏入這些人之中將會更為羞愧痛苦。

第二是教會並沒有辦法隨著時代變遷而彈性的對待世俗文化。這在第二代及第三代身上顯得更為明顯,美國人越來越不相信教堂,即使他們自認為自己依舊是個基督徒。而他也將教會族群的問題點出:思想保守,不願意接受新知並且頑固,對於新興事物抱持著排斥,對於社會議題擁有既定立場,例如墮胎及同志。

美國勞工階級對比台灣,好似在照一面鏡子

我們將書中的狀況對照當今的台灣,可以看到幾乎相同的狀況:台灣的勞工待遇及實質薪資紛紛下滑甚至停滯,許多的工作無法給人希望及尊嚴,年輕人不願投入,中年人也無法適時轉業,逐漸崩壞的社會傳統價值觀也因此受到打擊,許多中壯年人口逐漸與年輕世代產生嚴重代溝。

針對美國的狀況,傑德.凡斯提到幾個癥結,這些憤怒的白人依舊抱持著愛國主義,依舊認為自己對社會有貢獻,認定自己應該享有更好的生活,但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卻是抹黑新移民,反對所有的政策,認定自己無論如何都難有所改變,不停地將問題歸咎於社會及政府。

最糟的是毫不信任所有向上流動的途徑並且對於改善自己的生活毫無作為。所以恨透了歐巴馬及其夫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發表意見──不是因為說錯,而是因為他們說的一點也沒錯。

以書為鑑,我們也可以套用在台灣的社會議題上。

各種操弄族群的口號紛紛出籠,少有真正的觀點交換或者意見溝通,而只是用簡單的刻板印象以偏概全,例如許多的本省/外省族群在面對原住民、新住民時總是簡化了他們的專業和努力,改而用「他們都有加分」或者「他們都有輔助」這類的話來曲解政府或是社會的協助,或是用「我愛中華民國,但政客都是垃圾「或者」我愛台灣,但都是殖民政權」來簡化。這點台灣並不比美國高明多少。

傑德.凡斯也在書末寫道:「我們究竟可以做什麼來解決這個社群的問題。我知道他們想得到什麼答案:一個神奇的公共政策或一項創新的政府計畫。但這些信仰與文化的問題並不是魔術方塊,我不認為有大家心目中期待的那種解藥存在。」

但作者做到了,他本人是透過從軍,透過進入耶魯法學院改善了他的生活,他也承認「沒有人能光靠自己變得那麼棒」。因此他告訴我們,解決的方式很可能就是從身邊的人開始做起:每一個人要求自己保持清醒,並且認真努力的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盡力多一點付出。如果是基督徒,或許可以得到教會的資源並且懂得基督對於愛及人生的教誨,隨而堅強起來。

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值得我們思考。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於社會階級有關注的人閱讀。

推薦閱讀

超強世襲!義大利佛羅倫斯望族,600 年來仍站在金字塔頂端階級
如何成為特權階級?全台 1208 縣市議員大調查,告訴你如何當個「夭壽讚」的議員
永遠無法翻轉的「階級世襲」——出身貧富比個人努力重要的「靠爸」時代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由八旗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刘帅,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