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避免資訊不充分的討論,所以把主要兩則內容貼上來,作為討論的基礎。
從新聞訪問與文字紀錄來看,姚委員主張的月票 0 元,主要補貼來源來自三者,包括電子商務的營收、捷運公司廣告的收入、以及各種消費或誘因機制所產生的紅利積點(據民視新聞,姚文智看準成長速度驚人的數位廣告和電商營業額,以2017年來算,全台灣數位廣告量310億,若加上臉書和google在台灣的廣告收入 350 億,以及電商營業額2387億,規模超過3000億。他表示,我們有全國最集中、最密集的 7 億多旅次,在那麼高的旅運次,那麼高的點擊的可期待數底下,我們能不能在 3000 多億的市場裡面,分得到一部分補貼政府的支出,我相信是做得到的。」)。
我完全反對這樣的主張,理由如下:
第一,政府如果要補貼,請把補貼的政策邏輯講清楚。包括補貼的目的?補貼誰?補貼後的效果是什麼?而不是比誰補貼得多。你們補貼的錢,都是我們納稅人的錢。更嚴重的是,政府補貼怎麼可以把主意打到民間企業的營收上?這在本質上就是增稅。難道我們可以說台積電去年營收$9,774億,鴻海去年營收1兆7,301億元,所以我們可以從中抽取一個「微小」的比例來補貼捷運月票?如果不能打台積電和鴻海的主意,怎麼能打 PChome 和蝦皮的主意?
第二,捷運廣告點擊收益無論高低,都是捷運本身的整體收入。我們的政府官員和立法委員,請謹守公司治理份際,台北市府有官股沒錯,但請從董事會來討論獲利分配,蔡英文和柯文哲都做了不對的示範,別把手直接伸進公司裡,更別想伸進公司的財務運作裡。來,三位都請把手收回去。
第三,紅利積點的本質,是企業或品牌主為了強化顧客忠誠度,回饋獲利來吸引消費者回購的一種機制。這個商業邏輯是刺激回購,不是補貼。試圖用這個機制來達成0元月票,好像叫我為了累積價值$1,280的蔥蒜辣椒,把整個菜攤的菜都買下一樣的意思。
要補貼多少都可以討論,但各位市長候選人,請在台北市府的預算範圍內來討論。別為難董事長和總經理們。
延伸閱讀
台積電好會賺!今年繳稅居台灣之冠,成為政府的最大金主
【台北市長爭霸戰】最新民調姚文智剩 4%,網友:都比啤酒濃度還低了!
看姚文智賭上政治生命,柯 P 笑而不答——鄉民:比打一巴掌還要傷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