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

「爸爸,外國人來台灣都會買什麼特產?」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讓這位「飲食專家」語塞。台灣茶葉、糖曾經名聞世界,最後卻紛紛被其他國家超越。最後就如這位女兒想出的答案,台灣的特產,似乎只是口味豐富的泡麵,和 24 小時不打烊的小7。

本書是陸之駿飲食隨筆的摘錄,從黑豬談到台灣肉粽,陸之駿不只會吃,更談出飲食背後的社會現象。(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陸之駿

「爸爸,外國人來台灣都會買什麼特產?」騎車經過家裡附近的「陸客街」時,女兒突然一問。

我頓時語塞。

這條前陣子電視上報導的「陸客街」,在三、五年前吧、女兒唸小學時,還是條寂靜的小巷;雖編定為商業區,卻始終維持著住宅區的安寧。

我找話搪塞:「肯定不是鳳梨酥……至少以前不是……可能是茶葉吧……」

我真一時想不起現在台灣的特色是什麼?胡亂想起多年前陪一位老外美女逛龍山寺,她從頭到尾嚷嚷Formosa Oolong Tea,好不容易逛到一家,她買了三十克。回想起來,這位老外老師的馬子,應該就是所謂的揹包客,雖然一九八○年代那時還不時興這名堂。

「從前瑪瑙、大理石也是台灣特產。現在中華路上從前有火車鐵軌經過,上面有個中華商場,就賣這些東西,還有些手工藝品之類給觀光客。」想著想著,我扯到這裡。
女兒茫然。一九九○年代末期才出生的她,對中華商場毫無概念。

她坐在後座。我看不見她臉上表情。猜想她正拼湊想像。接著又說:「瑪瑙原本台灣少量生產,賣得好,就從巴西大量進口原石,在台灣染色琢磨。台灣染色技術一流。家裡那兩顆綠綠的,就是瑪瑙。那時有賣紅的綠的,紅的較多。」

我聯想到另一事,又說:「大理石原來是花蓮出產的,後來也進口來賣觀光客,就敗市了。茶,也是……」

「搖搖杯之類賣茶的,算台灣特色。」女兒說得得意洋洋。

那是。不過台灣原是茶葉外銷大國,現在茶葉卻百分之九十以上進口。外銷導向、拼價格的結果,最後就會被價格更便宜的外國輕易取代。

「像沖繩特產就很鮮明。沖繩黑糖!」

女兒大概想起六月去過沖繩,這麼提起,並提問:「是不是他們政府規劃、保護得比較好?」

「沖繩的製糖技術,是從台灣學回去的。台灣糖業為了外銷,不斷提昇製糖技術、規格化,捨棄傳統工藝。沖繩糖業發展較慢,到頭來保留下珍貴的傳統。這不全然是政府責任,但和政府的過客心態、搶快錢而非長治久安有關……」

我扯遠了,覺得應該緘默下來。

「泡麵算台灣特產;全世界只有台灣泡麵有這麼多口味。7-11也是;全世界的便宜超商,台灣的東西最多、功能最多!」女兒繼續想著她的台灣第一。

到家了。停車下車。我繼續緘默著想著另外一個方向。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陸之駿飲食隨筆》,由秀威資訊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billy1125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沒人注意的茶香:享譽國際的台灣茶,現已瀕臨存亡危機
「路邊大廚」的故事:不起眼的小吃攤,是如何化為一餐要價 500 元的「名店」?
法國料理為什麼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關鍵在他們讓在地食材「品牌化」的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