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稍早我們發佈了這篇文章:台灣蝴蝶蘭產業曾領先世界,為何現在卻被超越?學者解析:貪婪的民族性把好牌賭輸,這是一篇由學者角度分析台灣蝴蝶蘭之所以從輸出大國落後的原因。但實際上學界與產業現況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現在來看看從業者的角度去檢視稍早的文章以及現在國內蝴蝶蘭產業發展的問題,讓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省思台灣相關農產業的問題,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能夠關注。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James

首先,介紹一下我自己的狀況給大家,讓大家對一般蘭園有初步的了解,小弟不才,目前擁有的溫室面積為1200坪,溫室內實際坪數為1100坪,其他的為工作區等等的區域,這個溫室剛蓋起來到這個月月底就滿一年了。

先說說營運這個的溫室所花費的部分好了,光是蓋這間溫室起碼就花了2000萬,這個只是硬體部分,由於小弟不是白手起家,只是從一個舊溫室換到一個新溫室,所以裡面的苗不用再另外花錢,是本來就有的,如果說完全白手起家的話,每1坪大概要花5000-10000上下來填滿這個空間,這要看每個人的操作模式而有所不同,我大概算一下1坪的蘭苗價值大約是落在1萬,所以如果我是白手起家,光苗+溫室就必須花個3000萬,還沒計算到耗材及貨車的部分。

先說小弟的溫室是有輸美認證的,不是一般的簡易溫室。再談談外銷這個區塊,若是要能獨自接單出貨櫃的級數,起碼你所擁有的溫室坪數起碼要5000坪,不然就是要有非常強大的採購能力,四處買苗以滿足你的客戶需求。

一般來說,能自己接單的人,本身的溫室面積是有一定程度的,像小弟這種面積大多是幫人代工,或者是與一些大廠長期配合,暫且先介紹到這邊,如果有私下想了解更多的,可以水球我,非常歡迎來我的溫室參觀,這樣我想我應該有資格算是業者來指出這篇有哪些錯誤的地方了吧!?

一、強大競爭對手是荷蘭,中國目前不足為懼,技術也非偷自台灣:

 台灣的蝴蝶蘭產業,一直以來最大的競爭對手都是荷蘭。不能說是中國。過去是這樣,現  在是這樣,至於未來會如何?沒有人知道。嚴格說起來,中國目前在國際市場上並非是台 灣的威脅,但卻是大陸市場的競爭者。 目前會把中國當成威脅的只能有兩個理由:

 1.你要把蝴蝶蘭賣到大陸。然而大陸蘭業已經在2012年習大大的禁奢令之後, 內需市場 :萎縮,嚴重過度飽和,加上中國政府大力補助自家企業,台灣蝴蝶蘭行銷至大陸已沒有賺頭。

很抱歉,小弟溫室內大大小小的苗株加起來有30幾萬棵,沒有一棵是要往大陸銷售的。再者,我身邊有在生意往來的業者,幾乎沒有賣苗給大陸的 有生意往來的為瓶苗母瓶與子瓶較多,賣任何尺寸過去的我還沒聽過。

2.你的市場不在大陸,但品質跟他們一樣不怎麼樣,大家都是不怎麼樣,但是對方國家補助款多到可以亂發。台灣蘭若品質差不多,當然無法競爭。目前,中國的蝴蝶蘭取樣前10%的技術水準,其平均品質已有台灣前40%強之水準。

五年內,很有機會發展成前面30%強者,追上台灣前面40%的水準。如果你目前把中國當對手,只能說是堪憂。說其堪憂並不是瞧不起中國蘭業水準。而是在這殘酷的國際競爭舞台上,如果你的水準無法超過中國的平均水準,你的蝴蝶蘭必定會在紅海中殺得血流成河,慘遭淘汰。

對,我的市場不在大陸,但是我的品質並沒有跟他們一樣,”不怎麼樣”。 如果附圖還不足以採信的話,可以親自來小弟的蘭園看看,我的溫室裡面的苗都是出口導向,所以出給客戶的苗就是能外銷的等級,那些跟我買苗的客戶本身的品質自然也有一定的水準,所以你這邊說的不怎麼樣的品質實在令人無法苟同。

至於前文很多人談說台灣人把栽種技術與品種帶到中國,導致中國成為台灣競爭對手。這個狀況在蝴蝶蘭產業上,其實不太符合。因為台灣與中國的氣候差異化不小,台灣的品種與栽種經驗在中國幾乎派不上用場,用舊有的觀念來種植,反而會造成嚴重的障礙。此外,中國市場賣的火紅的大辣椒與光芒四射等品種,根本不是台灣的品種。

大辣椒及光芒四射都是台灣的品種,你錯的非常離譜,大辣椒在台灣還是非常好用,光芒四射早早就下課了。

然而,談到中國的前10%水準者,幾乎可以說都是系出於台商S公司之培養。有趣的事,台商S公司在200x年登陸接管失敗的蘭園,幾乎沒有栽種經驗可言。但也是因為沒有先入為主的門戶之見,其所有的栽種技術之原理可說都是從台灣某網站自學而來,自己努力依據中國當地氣候進行調整變化,進而獲得成功。眼見事業愈作愈大,S老總卻在2015年被自己最信任,跟了十多年的第一個一齊打天下的中國人背叛。對方雖吃掉大多的公司資產,但沒掌握關鍵的技術。S公司的故事不是本文重點,日後再提。

讓我來告訴你大陸的威脅是什麼,以下為我所了解的部分 若要能更透徹的話,就必須由蘭界的老前輩來為大家說明,我只發表我所知道的:

1.假設大陸的前50%的品質都追上我們了,那他們的東西往東南亞國家走的成本會低於我們,這個會是其中一個威脅,價格方面我們會輸得很慘。

2.現在大陸的輸美通過了,據我所聽聞是,大陸政府補助他們每出一棵大苗補助1美金,試問若我們的起始成本沒有少他們1美元以上,我們是不是又輸到脫褲? 這是建立在他們的平均品質在一定水準之後會帶給我們的衝擊,比起輸美,第一點所提到的才是更令人擔心的,這個我就不贅述了。

二、蝴蝶蘭全球市場需求與勢力情勢,台灣蘭業的艱困現實:

讓我們先從目前全球市場的需求分布講起,下表是2017年全球勢力情勢,以下數字單位都是萬。因為蘭花產業在花卉市場並未透明,已下為估計值且不含特殊品系2吋小小花。

這個是我從TOGA,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所發行的台灣蘭訊所找到的資料,光是植株部分,我怎麼加都超過1億棵,不知道你的4500-5000萬棵是怎麼來的,荷蘭的部分小弟就比較不了解,下面回答有關荷蘭的部分 我就只回答我所知道的,不知道的我就不亂扯了。

2015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蝴蝶蘭在全球的市場需求量已經差不多底定,新的市場難以開拓,荷蘭與台灣幾乎瓜分了全世界市場的八成之多。如果不算中國市場,兩者占了九成以上。其中這九成裡,荷蘭佔80%,台灣佔20%。這一年,台灣蝴蝶蘭在歐陸遭逢毀滅性的潰敗,徹底退出被荷德吃好吃滿的歐洲市場。維持住屹立不搖的日本還有還算穩定的新加坡。台灣原來要賣到歐洲的種苗量只能硬填到美國與東南亞,造成市場價格衝擊,從此一年比一年艱困。2015年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們後面再談。

居然說日本是屹立不搖,可見你對台灣蘭業的了解真的是非常外行 你可以告訴我最近的日幣匯率如何嗎? 我現在看到的是0.26 不知道你寫文章的時候日幣的匯率是否有超過0.3 這種慘烈的匯率導致近年銷日本的蘭園都不是很好過 這個不用小弟多解釋吧? 日幣換回來怎麼算都不比從前了 怎麼會說日本是屹立不搖,不解。

換言之,2014年以前,台灣每年生產6000萬,全球賣了4500萬,剩下1500萬苗,平均良率 : 我很友善地來個宣稱有七成左右好了,也就是成功成為開花株的大概1000萬,內銷算起來剛剛好。

2014年11月開始,世界蝴蝶蘭開始供過於求,在那之前,台灣的蘭苗可以說是幾乎都賣得出去。2015年後,歐洲市場盡墨,多餘的台灣蘭苗只好在世界上到處找尋新處銷售,賣不出去的滯銷囤積,2016,2017兩年愈囤愈多,現在大家手上有多少苗,由於官方沒有統計數據,各蘭園也沒有彼此互通聲息,所以資料未知。至於外銷數據,因為各國與台灣海關報關收稅,因此都有清楚的資料作為評估。

請問這裡指的官方是指? 如果是政府的話也可以不用討論了,政府哪管我們種花的人死活。

題外話,我們TOGA內部已有開始在收集一些相關數據了,政府不做的我們業者自己做 ,還有互通聲息的部分也是好笑,像我這種必須配合大廠的人,我能不種人家所需要的東西嗎? 我能不去問人家要什麼嗎? 蝴蝶蘭這種成本這麼高的東西,能整間種出來都別人不要的東西嗎? 除非你非常有錢,不然你的員工不用發薪水? 你自己不用吃飯? 在蘭界要生存下去,掌握訊息比你在家工作一整天還要重要。

中國裸根輸美的死亡率高到令人髮指,為了帶介質輸美,努力了七八年,每次都無法通過美方要求,最後在政治利益的交換下,美國放行,中國成為第二個能帶介質輸美者。講白一點,台灣蘭苗輸美要經過技術檢查,中國不用,就只是行政程序。這是國際形勢的無奈,但是中方的輸美蘭苗品質很差,目前影響不大。在中國,高品質的蘭花若留到年節釋出,足以大賺一筆。單棵利潤是輸美的3~8倍,有競爭力的不會輸入美國,因此對台灣目前並無影響。

外銷的利潤絕對比內銷還好,這個無庸置疑,除非你想走精品路線,不然有能力外銷的廠絕對都是拿苗去外銷,打下來的苗在國內處理就夠了。

但是,2017年在美國,荷蘭敲下了另一個警鐘:

荷蘭自2014年開始,要想辦法消化歐洲供應過剩的蘭苗,在海外到處拓點。美國市場現在是它們的第一主力。以F公司為例,該公司為K、P兩家族合資之私人企業,現在第三代小K親赴美國北加開疆拓土。而由第二代老P坐鎮歐洲總公司。2017年,有別於過去,荷蘭在美供苗量將增加500萬。而更是供應雙梗抽梗苗。2018年,預計再增加500萬,逐年增加。台灣的種苗在美國的競爭力弱於荷蘭苗,局勢十分不利。為何弱於荷蘭?我們晚點討論。至於可能會有讀者好奇,為啥荷蘭不能帶介質入美,競爭力還是很強呢?那是因為荷蘭根本不想帶介質進去,介質太重,增加空運成本。那會有人問,這樣不是說 : 會傷根嗎?

其實不會,因為荷蘭用的介質是硬硬的樹皮碎片,台灣跟大陸用的介質是軟軟的水草。樹皮很鬆散,抖一抖就脫落了,水草沒辦法作到。那台灣為什麼不也改用樹皮呢?因為大家習慣了,不想改。很麻煩,不想研究怎麼改。理由很單純,所以多講一次,因為大家習慣了,不想改。很麻煩,不想研究怎麼改。因為大家習慣了,不想改,這個理由,在台灣的蘭業技術上到處都存在,成為一大致命傷。後面我們慢慢討論。

你這段話必須跟台灣的業者道歉,什麼叫做習慣了,不想改?

你有去了解用樹皮跟用水草還是其他介質的差異嗎? 使用樹皮的話幾乎是要每天澆水,這意味著你每一天,整間溫室每一棵苗株都必須要澆水 台灣的氣候是屬於較濕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 又必須每一棵苗每天澆水,溫室裡面的濕度每天都破表,包你病蟲害治不完,再者,我前面提到經營一個像我這樣小小坪數所花費的經費是那樣了 除非有大廠開始研發一些新介質來使用,我們這種小咖才能跟進阿!

每個月都在想要怎麼把苗顧好,怎麼把苗賣出去了,你他媽有錢有閒去改新介質來給自己找麻煩,這不是挖坑給自己跳不然是什麼? 我X你的不想改,能改善的話我們業者們會不想,請你用腦想一想。

台灣蝴蝶蘭的問題到底在哪裡?為何競爭力輸於荷蘭?

台灣蝴蝶蘭產業有三大致命傷:1.品質不穩定,沒有品管概念,這是技術問題。

你的沒品管概念是指? 如果你每次出貨都沒有經過挑選就整批貨交給你的客人,還賣公訂的外銷價格 我可以跟你打包票,出個一次人家就不會買你家的貨了,畢竟客戶要的是能外銷的產品,不是垃圾。

2.技術不革新,對舊經驗非常依賴,不願變通與使用科學方式研究,這是觀念問題。

很抱歉,你講的這種人很快就會被淘汰掉。

3.差不多心態,作事不夠講究細節與嚴謹,這是民族性根本問題。

我只能說看你賣的貨的等級而有所不同,差不多的心態就是賣差不多的人。

當這三個要素加在一起,就產生了以下的故事:

曾經有個美國客戶與我無奈地表示,台灣的花是很漂亮,但是品質太不穩定了。他以V3大白花為例,同一家蘭園,同一個品種,同一間溫室,同一批員工,同一個組培廠出來的V3,可以一年良率95%,一年80%,一年不到70%。為什麼會這樣,他不知道,賣他苗的台灣 : 蘭園也不知道。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台灣蘭業沒有品管概念,沒有對每一道工序的生產流程最佳化與品管 : 概念。為什麼沒有?因為這是工業的東西。偏偏蘭花是生物,生物有多樣性,所有一點環境因子改變就變了。我曾經參觀某個蘭園的溫室,最前面最後面可以溫差七度,這樣的大 : 規模生長環境要說品質能畫一,根據植物生理學原理,我看實在很難。但是業者們普遍沒有這個概念。

什麼是良率呢?就是在指定的時間(比如情人節前夕)順利抽梗開花,花朵數夠,花的姿態 : 沒有歪七扭八,長得跟型錄上的一樣可以賣,符合這樣條件的花的比例。台灣蘭業在過去一直有一個迷思,就是重視分數但不重視良率,喜歡花費大量精力去種出一棵儘量滿分,能在比賽上得獎的花。追求花的極致能達到100分。而荷蘭的成品哲學就是,我不用追求100分,但是我追求所有的數量品質都85分,我必須為了市場的喜好與變化而自我檢討,不斷精進。消費者怎麼想,我就要怎麼作。荷蘭花費了無數心神,不斷地精進檢討所有的生產流程,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力求品質畫一,出貨準確。

開花能出問題有非常多的原因,花是活體,不是死的 你只能想辦法降低它出問題的機率,沒辦法保證它不出問題 還是說你能保證這世界上的生物在正常繁衍下都不會出現畸形及缺陷? 如果不行的話你還要要求切出來的東西能不出問題?

蝴蝶蘭是個很出色的花卉作物,也是個最可怕的作物,因為開花見勝負。而從小生長點兒到開花差不多要四年,從組培苗到開花要14~18個月,假設一路都沒陣亡,開花出來都是一長段時間後,結果如不如預期,那就完了。因為很難種死,但種好也很難,一旦環境因 : 子沒控制好,很可能滿盤盡墨。當初F公司在2007年只是因為培養基的成份工序出錯一道,萬一沒有即時發現問題,連鎖效應下倒店都不無可能。

為何台灣蝴蝶蘭業會有這樣的致命傷:

台灣的業者相當依賴過去在台灣的種植經驗、銷售經驗,只用小小的台灣環境看整個世界。對於用科學方式理解與最佳化栽種、選種與對市場研究實在興趣缺缺。這是因為在過去的15年間,發生了四次奇蹟度過了三次危機,大家對市場過度樂觀,對自己的實力過度樂觀,對媒體的宣染過度樂觀。關起門來,自己捧自己。反正我種好了開得出花,自然有人買。短短15年內,過去是人家捧著錢上門求業者賣苗,現在是主動賣苗對方還予取予求。

大陸在01年之後大量吸收台灣的蝴蝶蘭品種與技術,造成許多血本無歸的蘭園。因為照台灣的習慣蓋溫室,照台灣的習慣種稙,種出來的東西,能開花其實偷笑了,種死的不知凡幾。

台灣的技術其實嚴格說起來是在消耗對方國力,反而不是偷學到多少。我舉一個氣候差異勢必使栽種技術重新開發的例子,台灣某蘭園派出最強的陣容去美國加州種蝴蝶蘭,結果相當悽慘。因為加州該地平均濕度遠低於台灣,過去台灣每八天要澆一次水的經驗,在該地會乾死,須得要每兩天澆一次水。

澆水還不是最大的問題,蝴蝶蘭通常使用葉面施肥,所以澆水時習慣將肥料溶在水裡順便 : 澆施,澆水量乘以四倍,給肥量也給了四倍,偏偏蝴蝶蘭非常耐苦,過了兩個半月才顯出鹽害問題,那批苗全毀了。諸如此類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光用經驗已經無法應用變化,須用基本植物生理原理研究下工夫才行,偏偏台灣蘭業普遍不重視這塊,還是習慣照經驗來栽培。

抱歉,你真的外行到不行,我目前為止看到的蝴蝶蘭蘭園,99%都是澆灌或淹灌葉面施肥會是特殊情形下使用。還有,不會每次澆水都使用肥料,澆過幾次肥料之後會使用清水淋洗 借此降低介質的EC質及鹽分,才不會有肥傷的問題,如果不重視這個環節的話,我想苗都長不好了還能生存下去也是一絕。

格外諷刺的是,在大陸獲得成功的S台商,他是因為學工程出身,不是什麼蘭二代蘭三代,種花經驗一片白紙。他從網路上大量收集各家栽培經驗,把園區分塊分別進行實驗,很快就找出了他覺得適用的栽種方式,加以研究改編,一方面努力到處請教科學方式,居然在大陸闖出了一片天。

現在有許多業者心裡其實在等待別人倒店,認為自己撐下去就能苦盡甘來,因為過去自己 : 就是這樣挺過來的。但是他們忘了當市場規模有限,荷蘭加入國際競爭的大戰局,過去的 : 經驗將被新的故事所改寫。

台灣蝴蝶蘭業本來有一個大機會,就是在2004~2010的七年黃金期,那時候各蘭園實在賺得盆滿缽滿,如果大家努力把多餘的金錢拿來研究革新技術,降低成本,穩定品質與訓練人才,把每一道生產流程都努力檢討與最佳化,現在的故事一定將不一樣。結果大多數人 : 把錢拿去擴廠,蓋溫室,買組培苗,增加產量。

當荷蘭一步步從無到有地努力,把原本的小攤子不斷轉型弄成百貨公司,台灣不少業者是 : 在佔地搶蓋,成了黃昏市場。

喜歡穩定是人的通性,求新求變擁有不少風險,麻煩費力,台灣人的差不多心態,無法居 : 安思危因為不了解市場變化,把奇蹟當常態,20年間便被荷蘭從遠遠落後,迎頭趕上,到現在完全甩在後頭。

我曾經問過台灣某家大蘭園的員工:你們現在賣美國情況如何?對方苦著臉告訴我:賣一棵賠一棵,但是不降價賣就是血本無歸,多少賣一點止損。我再問他:那你們園子裡狀況如何?他說:苗是滿的,預計明年後年一批批出貨。三四年後的組培苗也正在生產中。我有點愣住,問他:所以,你們認為情勢會一年比一年好?現在賣一棵賠一棵,園子裡繼 : 續種?生產線沒停?他也很訝異,反問我:可是大家都這樣阿,為什麼不種?溫室人力都現成的。聽他這樣說,我沒說話了。我寫到這邊,其實心裡很難過。幾度無法下筆。

最後你還是下筆了,失敗。

有時候是訂單處理問題,協定的價位跟當時貨品的價格有落差 會產生賠錢的狀況,但是還是得處理,單子跑了,下次就換別人了 這個不會是常態性,賠錢的生意你會繼續做下去嗎? 如果你都不會了,那個大蘭園的老闆會? 廠廠

荷蘭怎麼看台灣蝴蝶蘭:

荷蘭人,根本把台灣蘭業摸透了。學界、產業界、政界,只要相關的訊息,清清楚楚明明 : 白白。荷蘭人非常重視台灣某位學者,將其研究成果當作聖典研讀,甚至編入教學手冊,公認技術領先他們五到十年。

 我曾有緣與荷人看重的學者全程參觀整個F公司、A公司與H公司的所有內部狀況,我還不能算非常內行,半看熱鬧來著。在A公司與會結束時,送我們離開的司機是個小夥子,用還算流利的英文與我們閒聊。

我笑著問他,你們老闆竟願意讓競爭國的學者參觀所有公司內部的細節,不怕我們回去告訴台灣業者嗎?小夥子年輕氣盛,自信地說,他們公司完全不怕機密外洩的。因為一般人他們只給看Show Room。今天是學者來,希望他能多多指導,所以才內部開放參觀,參觀完後跟研發團隊開會討論相關問題。得到的一定更多。小夥子很狂,他發表了自信的五部曲說法:

 1.就算你們業者來看Show Room(展覽室),我看你們也看不出門道。

你看不懂是正常,會去看的業者會看不出門道? 那還跑去看他的Show Room幹嘛?

 2.就算看出門道,育種、組培、栽種、抽梗、開花,再強的業者頂多看懂一到兩個系統。要全懂也不可能。

說真的,荷蘭環境跟台灣環境差異很大,他們能用的品種台灣不一定行 反之亦然,你就算懂他們的系統也不可能複製回來用,再說,蝴蝶蘭沒有你想的複雜,對我們業者要全懂不是難事。

3.就如這位教授一樣全看懂了,還能指導我們,但他回去講你們國家的業者也沒人聽得懂

有時候學術界了解的東西在我們業界看起來就是無用的東西,不再贅述。

4.就算貴國的業者聽懂了,也不想改。你們空有技術,你們的業者沒辦法用,也不一定想用,因為他們比較相信他們的經驗。

根本狗屁,我們業者改進了些什麼他有來了解?

5.就算他們想改,也不可能作到。因為你們已經輸我們太多,趕不上了。這是2013年的事,小夥子講的一席話讓我十分難過。他不是瞧不起台灣,他說的是事實。

有沒有輸很多我不知道,我知道政府的支持與否是輸到脫褲

為什麼?

1.科技研發基礎已經差太多,觀念差太多。老一輩觀念跟現代工業化觀念完全搭不起來。

荷蘭人努力以科學方式研究每一個細節,建立模型與參數資料,勇於面對錯誤,坦然接受與改善,台灣還在靠經驗。光一個品管就天差地別了。但要作到品管,怎麼作,這也不是 : 看看就會的,要全面革新才能作到。

你不知道現在開始有很多第二代已經開始接手及改進了嗎?

 2.管理制度差太多,市場銷售概念差太多。台灣人十分缺乏現代工業化管理與現代市場行銷概念。

就我自己看來,我們本身是有在進步的,人家有政府扶持,我們業者只能自立自強,長久以來都是大廠帶頭衝的,不是政府,有時候不是不做,是沒能力做,懂嗎?

3.人才與人才的培養。台灣沒有能與之競爭的人才,有人才也留不住。在荷蘭,農業公司的研發與管理人員薪水比照科技業,他們自己就覺得自己是科技業,只是在種花而已。這豈是台灣能夠想像的?沒有能與之競爭的人才能進行科技研發、施行管理與市場銷售與研究,如何與荷蘭競爭?

我所知道,台灣還是有很多人才的,沒有能與之競爭的人才有點言過其實。

台灣是個島國,荷蘭是個低地國,兩國面積差異不算太大,台灣人口是他們的1.4倍左右,荷蘭可以作到,為何我們作不到?本篇文章是我從小參與此產業二十年,所知所見的個人經驗,已提出很多案例,希望可以給讀者們作一個參考。

不管是在產業,是在個人,如果能接受與擁抱自己的不足,認清現實,努力改善求進步,並且踏實與務實地實事求是,我相信日積月累之後,必有可觀。台灣的未來繫在我們這一 代身上,如能多一個人努力,多一個人實事求是,多一個人願意居安思危,自我成長與投資,我相信未來台灣必然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我誠摯地希望。

你全篇大概只有最後這段我能認同,整篇文章的導向好像所有的錯都是我們業者造成的 這也是我為什麼想跳出來回你 當然我也不是要指責政府,我們業者也不會浪費時間去ㄍㄧㄠˇ政府,相反的,把我們自己的本業做好對我們來說已經是非常好, 至於還能提升到什麼樣的境界,我本身也有一些想法,想結合業界志同道合的蘭友一同努力,讓台灣的蘭業能再更加強大,謝謝指教!

延伸閱讀:

台灣蝴蝶蘭產業曾領先世界,為何現在卻被超越?學者解析:貪婪的民族性把好牌賭輸
「想學農業,留在台灣只會葬送青春」——台灣水果曾名揚國際,為何農業如今卻失去競爭力?
 農業技術曾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瑰寶,卻在這些人的操弄下流入對岸的口袋

(本文轉載自KevinJames  ,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leoleobobeo,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