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平權如文化平權,應擁有公益性與公共性。圖片來源:吳思瑤臉書。

前瞻軌道建設備受各方爭議。據中央社報導,一派人認為:「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說,Uber 和無人車都出來了,官員還在緬懷過去的技術,軌道建設應該要『緩下來』」,先暫停 4200 億的軌道建設;但有一派人認為,軌道建設有助於降低城鄉差距,並優惠於台灣各方居民。

政府以天龍觀看天下,無法真正落實交通平權

社經不平等已是台灣社會的常態,引發世代間的資源分配不公,並成為拉開城鄉差距的兇手之一。而在前瞻軌道計畫上,我們更關注的議題為後者。

十幾年來,城鄉差距已成知名的「戰南北」議題,其中不乏「天龍國人蔑視非天龍國」的論調,或可以將缺乏經濟建設的狀態,歸納成政治經濟力量長期集中北部的必然結果,但這也並不表示,中南部的居民無權得到平等的生活品質與建設發展。「明明繳同樣的稅,為什麼不能擁有相同權利?」

立委吳思瑤於昨日臉書聲明「軌道建設不是萬惡,大眾運輸是落實交通平權」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NeedYou/posts/1446946862018234 [/facebook]

她以昨日(5日)台北市啟動「類捷運」的幹線公車 Taipei Metro Bus為例,說明台北人看似平凡的日常,卻是中南部人的想望。「交通應該是一種平權的概念,是政府應當提供的服務」,而非以商業利益為最優先考量。

推薦閱讀:【時間就是金錢!柯文哲又幫我省錢了!】台北公車不再久等,柯 P 推「捷運化公車系統」

台北交通建設不是「賠錢貨」嗎?

有人可能會心生質疑「明明中南部交通都蚊子建設,有用?」,但吳也提出,這是「以台北人的觀點看天下」,難道我們有權利決定中南部「應不應當」蓋軌道?台北人生活在沒有所謂方便的捷運、大眾運輸的地區看看,這會是何種不便?「將心比心,我們不該讓中南東部居民繼續是二等公民、次等建設,輸在起跑點!」

昨日 BO 有一篇文章,一位台南人用他的親身經歷控訴政府老是以台北觀點,合理化中南部的不便利。相當於劍潭到淡水的距離,在台南就要花上 2~3 小時。對他而言,這既花時間又勞費心力,背負著若錯過一班車,就趕不上排定行程的恐懼心理。

「前瞻軌道是不是會成蚊子軌道?賠錢貨?」

事實上,台北的捷運投資「超過 6000 億的興建成本,而目前每年才獲益 12 億。」且吳表示,這樣的盈餘全賴 20 年來捷運 5 線 117 站的綿密系統,搭配公車體系才可轉虧為盈。最後吳再次補充「每年市政府仍要補貼公車業者 19 億。」扣除下來,我們不禁反問:難道台北市的交通建設不也是「賠錢貨」?

交通平權如文化平權,應擁有公益性與公共性

「如同文化建設,不能因為文化館舍獲益營利能力不佳,政府就不投資文化建設,不提供文化服務。」我們不能著眼於近期效益,更將該目標拉長拉遠,「大眾運輸的搭乘習慣不應該也是?」

公共運輸能促進國家環保意識,而交通平權是綠色經濟的潛在推手之一。國家建設效能從來就並非一蹴可幾,在大眾懷疑前瞻計畫是否成無效用建設的同時,我們不是更應該思考,怎樣才能翻轉現況、並復興這樣的理念?一項兼顧「公益性」與「公共性」的建設,如同文化平權一般,最終將有助於國家發展,均衡社會差異。

吳思瑤最後呼籲,「交通平權人人均享」、「我是台北人,我支持其他縣市也能擁有軌道發展的平等機會」,政府從來都不是營利單位,這次的前瞻計畫基礎建設,難道我們還要以「虧損」限縮各地的發展可能?

推薦閱讀

【從前瞻到高捷無人,天龍人夠了嗎?】我們繳一樣的稅,為什麼不能享受和台北人一樣便捷的交通
花兩小時搭車的路程,只是劍潭到淡水的距離── 這是住在台北不懂的「台南人通勤日常」
前瞻計畫就只是想花錢!柯文哲向林全下戰帖:不服說法就上媒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