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郭董台銘去美國投資後發現以後沒有必要回臺灣,因為臺灣行政效率太差了,可是真的是如此嗎?鄭運鵬認為,罵政府行政效率差,大家肯定都會高潮,但是事情應該要更詳細地去剖析才能看見問題的癥結點。(責任編輯:林芮緹)

延伸閱讀:【郭董:若非必要不想回台】他說真的很想建設台灣,但台灣行政效率太差了

文/ 鄭運鵬(民進黨立委)

我知道罵政府行政效率差,大家都會跟著喊爽喊燒,尤其是反對黨的角色,跟進放空更是一定要的。

不過,真的台灣的行政效率是這麼糟糕嗎?如果去看世界經濟論壇、洛桑管理學院等常態的國際評比,台灣的行政效率算是很不錯的了。

為什麼會這麼矛盾?

我對台灣的官僚文化也有不以為然之處,但台灣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效率像郭董講的那麼不堪?我倒認為不至於,真要批判,也要分類來看,不需要全面否定。

如何分類?我就大致上可分為「服務」和「核准」兩類(非行政法律用語)。

以「服務」類來看

例如戶政、地政、警政、消防、水電、銀行、監理、醫院等等,甚至官股持有的電信和民航,其實在頻繁的政黨輪替、民調評比、議會壓力之下,全世界大概找不到幾個國家像這樣做到隨傳隨到的,這些服務的方便性,大家隨便問幾個外國朋友,絕對算是台灣奇蹟之一。

以郭董所比較的美國,相同的政府業務,可能才是真的叫人吐血,最經典的諷刺就是卡通「動物方城市」裡面的三指樹懶,大家去美國歐洲政府辦個證件看看就會會心一笑(其實看好萊塢電影就會知道了)。

以「核准」類來看

但是,以「核准」類來看,可能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點了,郭董講的應該是這一類。

其中一種狀況是政府本身就可以蓋章核准的,過去有些官員會故意不蓋章,要討潛規則的賄賂,現在這種政風疑慮比較少了。反而是我們接到很多陳情被刁難的,是遇到個性奇特的公務人員。

另一種是要審查會核准的。

台灣在民主化開始,各種民意聲浪要求讓原本的威權行政結構開始釋出部分決策權,例如環評、都審、最有利標評審,出現了大家常見的各種機關內的審議委員會。

一開始這是正向的社會參與,但是量變就多少會造成質變。

公家機關開始學會利用這些委員會逃避應有的決策責任,只要報紙有報導、有團體提出質疑,政府官員就乾脆不表態,領三千元出席費的民間委員當然也沒必要當壞人,於是就拖在那裡,一等好幾年。

當事人苦求無門,因為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負責讓審查會做決議,如果有點運作,就會被說成黑手介入。(我認為應該有速審制,能不能通過都要讓當事人盡快有個答案,不要耽誤在程序之中)

這一類是蔡總統和林院長都看到,而且公開主張這是改革的陳痾,要讓這個機制更有效率。但是,我認為這也是個馬蜂窩,只要一啟動檢討,很多為反對而反對的團體大概就會跳出來說民進黨擴權,實在兩難。

民主和效率,本來就是平衡權衡,甚至是選擇,大家要能理解。不過,如果沒有足夠的管理智慧和決斷,帳是都算在執政者的帳上的,這就是「民主」。

(本文經原作者鄭運鵬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行政效率真的差嗎?〉。)

推薦閱讀:

鬼島老闆請聽:我在瑞典上班只要「六小時」,而且健康又有效率
【一條捷運蓋 20 年】光是政治角力就讓機捷工程空轉 6 年,在台灣 BOT 變成「沒效率」的代名詞
德國機場蓋了十年,全因小公務員抓到公安漏洞!留德教授諷:德國人效率真的很低
打破「專制比民主更有效率」的迷思:讓經濟發展停滯的不是民主,而是國家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