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傑認為,政府應該多蓋社會住宅,並且首購族銀行貸款成數應提高到九成,讓年輕人早日完成購屋計畫。但台大教授李茂生則認為這樣會讓年輕人過不了好日子,因此他認為不如犧牲建商救國。

但是從經濟學上的觀點來看,這樣真的就解決問題了嗎?看看中國就知道,就算沒有建商還是大把的貪污。而沒了建商,你以為大家就可以平等買房子了嗎?這想法可能太過天真了。

延伸閱讀:年輕人買不起房銀行貸款應提高?李茂生一針見血酸:難道不能考慮犧牲建商救國嗎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真暴民時事筆記

因為對真實世界經濟運作方式的理解非常幼稚,李教授提出的這個解決方案,也就顯得非常幼稚。他以為「建商」是個天上掉下來的惡魔黨,只要剷除了就會天下太平,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想像一個沒有建商的世界

我們就假設一下,我們真的把建商消滅了,從零開始。天下真的就會太平嗎?

接下來,我們還是得面對許多真實的問題:產業聚落、交通設施的格局會改變,誰來決定什麼時候在哪裡蓋什麼樣的房子?房子年久失修、設備老舊,誰來決定哪些屋子要拆掉重建?哪些屋子要如何維護?這些動作,又要在什麼時候進行?

在最終極的意義上,這些決策的決定權在於消費者。但是消費者的偏好資訊既隱密又分散,還會不斷變化。連今年的你自己,都不知道三年後的你自己,會需要什麼樣的房子,誰又有能力預測未來呢?

於是,不論是政府或者某個私人機構,勢必得要在極度有限的資訊之下,猜測消費者的需求,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蓋某個樣式的房子。因為資訊不充分,世界充滿不確定性,這些猜測勢必會有誤判的風險。興建的時間點、蓋的地段、選的房型,可能不是消費者要的。這樣一來,就會有資源浪擲的問題。

既然誤判難以避免、資源有限不堪浪費,我們只能去想:怎麼樣激勵人們做出最佳的判斷,並且在做出錯誤判斷的時候,能夠迅速修正呢?這時候找專家學者來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你說這樣對,他說那樣對,怎麼說都有道理。歸根究柢,我們得要有個機制,讓做出正確判斷的人,能夠得到獎勵;做出錯誤判斷的人,得要付出代價。

如何透過獎懲,矯正資源浪費?

如果不論決策對錯,都只是幾場嘴砲會議就能了事。那麼整個制度,就注定衍生出種種資源浪擲。政府拿公帑搞社會住宅,正是這樣一種機制:做對,沒有人會得到獎勵,做錯,沒有人會需要付出代價。既然錯誤不用付出代價,自然沒有動機修正,自然造成資源浪費。

相反地,市場機制,本身就內建這樣的獎懲。選對時間地段樣式,房子賣得順手、有利可圖,做出正確判斷的人,自然能夠得到獎勵;房子賣不順手、還得降價求售,做出錯誤判斷的人,自然得要付出代價。因為得要付出代價,錯誤得以盡速修正,資源從而減少浪費。

而我們回過頭來看,那些猜測消費者需求,並且盡力做出最佳判斷好獲利、得要因為錯誤判斷付出代價的人,不就是建商嗎?被李教授講得像是天上掉下來,只要剷除掉再靠政府來取代,就可以天下太平的建商。其實,根源是來自人們的需求。建商的確是衝著自身的利潤而行動,卻在無形中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更有效率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李教授以為建商是問題的根源,其實建商的存在,是在解決政府主導下,供給缺乏誘因、錯誤難以修正的問題。把建商剷除,靠政府來主導住房供給,我們還是得要解決這些問題。而民主選舉、審議民主、參與式預算這些嘴砲花招,可沒辦法創造足夠的誘因,來解決這些問題。

有錢人買走房子,窮人怎麼辦?

這些大道理,其實也不用我來推理。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住房供給,就是由政府「按需興建」、「按需分配」。裏頭多少貪贓尋租不說,改革開放前的住房質量,和改革開放後的住房質量,孰好孰壞,中國人自己心裡有數。

如果說你心有不安,總還惦記著「窮人怎麼辦?」那麼我的建議是:直接了當一點,發錢搞重分配。讓窮人變得不那麼窮,可以到市場上出價競爭。不要把解決問題的人(建商)當成問題解決,以為沒有利潤就沒有價格,沒有價格就沒有稀缺。

因為你想要的,別人可能也會想要,就算不讓人們用出價來競爭,人們還是得要用別的方式(比身家、比勢力、比窮、比戶籍)來搶好的地段、喜歡的房型。就算不讓金錢來表達價格,稀缺它終究不增不減,它,就在那裡。

(本文經原作者真暴民時事筆記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沒有建商就會天下太平嗎?李茂生教授,你錯了。〉。)

推薦閱讀:

一堂全民都該上的經濟課:亞當斯密也會犯錯,別再盲信和現實脫節的「勞動價值論」
全世界就是台灣人自虐:崇拜剝削的資本家、放任貧富差距的擴大
東西變貴就黑「慣老闆」?打臉網路流傳的經濟學理論:一例一休讓物價漲就該漲
【我反基本工資】有尊嚴的薪資不是人人都拿得到,拉高基本工資只會讓更多弱勢勞工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