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說到燈會,大家多半都不太抱期望,覺得又是一些看起來粗製濫造都差不多的玩藝兒。但今年雲林燈會有這樣一區,透過社區營造工作者,讓15個藝術家和31個社區攜手合作,使用農具、竹編、鉤織布片等等充滿地方文化特色的素材製作花燈,而這樣的合作不正是如今台灣最需要的嗎?

(責任編輯:林芮緹)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posts/1351114994945221

 

文/張之豪

看到許多人,從中央到地方的文化行政官員,到覺醒青年、記者、學院知識份子們,無不對今年雲林燈會所呈現出來的作品,讚不絕口。

這樣的成就,是一個真正要尋找出、發展出一個獨特文化的臺灣,值得追求也值得驕傲的。

如果說,一個獨立的臺灣,是個有獨特文化的臺灣,那麼,今年的雲林燈會,就是讓臺灣,有了更精緻、更獨特的文化慶典。

這是真正腳踏實地在推動臺灣往前的力量。

今天的雲林燈會,是多少年、多少人、多少心力才換來的?

光是看報導裡面所說的,就可以知道,這是長年以來,社區營造與藝術協力,砥礪耐心、摩擦調和、蹲點培力所換來的成果。

藝術家進入社區,難不難?一點也不難。甚至,在藝術似乎沒有標準可言的現在,阿貓阿狗,王哥柳哥,也可以自稱藝術家,開個工作室,就以「文創」為名,跟政府標案分食資源。

更不用說,那些狹帶著「兩岸」為名的各大小單位、「文創業者」,帶著更低水準、更粗糙、更醜陋的美學標準,在肆虐臺灣各地。

所以,難處在哪裡?

難處在於「政府官員—公務體系—社造工作—藝術工作—地方居民」這幾個因素的調和,要如何調到最優的問題。

報導裡,我們看到社造工作者說,不能讓藝術家自己天馬行空地遂行自己想要成就的藝術想像。但是,一樣不能發生的,是讓社區人本身,在中華民國教育體制欠缺對美感培養的前提之下,把社區、地方本身,很素樸,未經淬練過的藝術呈現,直接做成作品。

也就是說,難處,就在藝術、美感、精緻、擷取、淬煉這些地方元素的過程裡,所有的溝通、協調、發想、協力。

太偏藝術家,會天馬行空;太偏社區,會流於空洞。

這時候,社區工作者、社造工作者的努力,非常重要。

這時候,主事的政府機構,如何尊重社造工作者的專業,如何尊重藝術工作者的專業,如何顧及地方民情風俗與地方人士對地方發展的殷殷期盼之心,異常重要。

要這些要素都成立,同時,還是要有無怨無悔,長期投入的社區工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堅持,才能有這樣的一天。

這個社會有太多打假球的人,甚至,看到稍微有點成就的社區工作,就迫不及待要來摻一腳,東施效顰,不倫不類的狀況,遠遠多過認真的社區工作。

寫了這麼多,我還是要對這個故事裡的社造工作者,向家弘老師,致敬。

小向老師幾十年來,對社區營造的工作的付出,始終如一。他把對政治與社運的熱情,化身為對社區營造的動力,而且,看得夠高,也蹲得夠低,實在是所有有志成為「草根知識份子」的人的典範。

編按:向家弘老師是台灣社造聯盟祕書長,而聯盟則長期致力協助社區改造、發掘地方文化特色。

(本文經合作夥伴張之豪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台灣觀光不能只期待中國的「善意」──看看台南吧!不靠陸客,這座城市靠「在地」玩出新花樣
【募資4天超標 400%】這些「本土妖怪」你認識幾隻?民間傳說變桌遊讓全世界認識台灣!
返鄉發聲,讓在地能量撼動台灣!──專訪台中《溫度》月刊總編輯蔡佳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