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本文是來自於一位日本記者長期對台灣政治的深入觀察,他在書中提到民進黨2016年的光環,和2008年的馬英九一樣浩大。而如今站在台灣人的角度我們隱約看見某種歷史軌跡的重疊。

細究馬英九的落敗,也不難看出他失敗的原因就在「成為台灣人的總統」這條路上的失策:在兩岸政策上漸漸成為依附中國的領導人,最終失去了支持,而這個在台灣人的標準中始終如一……

(責任編輯:林芮緹)

當不了「台灣人總統」的馬英九

馬英九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漂亮地獲得了壓倒性勝利。不只在原本地盤的北部,他在南部也獲得了相當高的票數。馬英九的時代來臨了;這個時期的馬英九,要說他「背後有光環」,一點也不為過。

就在馬英九當選的第二天,我有幸獲得機會,成為第一個面對面採訪馬英九的外國媒體人。只是,和中國或俄羅斯不同,台灣的政治家幾乎沒有什麼神祕性可言,因此就算是面晤,只要內容沒什麼新聞性,就不會獲得很大的版面可刊登。

不過,我身為記者,還是敏銳地抓住了馬英九所講的一句話,那是我問出一個稀鬆平常的問題:「您希望成為怎樣的總統」時,他所做的回答。當時,馬英九是這樣講的:「我要成為全民總統。」

「全民總統」這個詞彙,用日語並不是很好翻譯。和「君臨所有民眾之上的領導者」有著微妙的不同,它的感覺大概可以說是一種「超越性的領導者」吧?我從這句話中清楚感受到馬英九想要超越國民黨與民進黨、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區別,成為受所有台灣人尊敬、愛戴的領導者的那種決心。

只是,如今回想起來,馬英九的挫敗,或許從那時候起就已經埋下了伏筆。畢竟,不管怎麼說,在台灣—不,甚至放眼全世界—只要是有選舉制度、實施自由政治的國家,要出現全體民眾都認同的領導者,根本是連做夢都辦不到的事。

支持率急速滑落

馬英九作為「全民總統」的時期,只不過維持了一年多一點而已。2009年8月8日,發生了後來稱為「八八水災」的災難。大量雨水伴隨颱風降下,使得台灣各地不斷發生土石流,高雄的小林村甚至因此全滅,死者不計其數。

這時候,馬英九遭到了嚴厲的批判,批判的焦點在於他根本沒有拿出領導者應有的表現;相對於災害規模日益擴大,馬英九政權的反應則是顯得異常遲鈍。事實上,在台灣,總統只負責外交、國防、國家安全、兩岸關係等事務,至於其他問題則是交給相當於首相的行政院長,以及其下的內閣去處理。所以,關於總統該如何應對風災水災,台灣的法律根本沒有任何規定。

可是,台灣是個過度媒體化的社會,不管總統的權限在制度上為何,作為一種演出,總統在國家面臨危機時,都必須站到最前線才行。忘了這種最基本的台灣政治ABC的馬英九,一下子就因為八八水災而瞬間失去了自己貴重的資產—支持率。「無能總統」、「無能政府」的怨懟之聲充滿了社會,馬英九的支持率從原本的百分之七十馬上遽降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此後更是有減無增。現在想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就在政府召開八八水災記者會時,我舉起手,向馬英九提了這個問題:「現在社會上都批評您是『無能總統』,您對此有何感覺?」儘管知道聽起來會很刺耳,但我還是大膽地提出了這個質疑。毫無疑問,馬英九當然感到相當不悅;只見他苦著一張臉,幾乎是下意識地說了一些岔開話題的言語,然後便結束了這場記者會。

說馬英九是無能總統,當然是有點言過其實;只不過,在民眾的罵聲中,從「全民總統」跌落到「無能總統」,這樣的轉變也未免太戲劇性了。此後,在我感覺起來,馬英九背後的「光環」似乎就漸漸褪色了。

九合一選舉,歷史性的大敗

九月政爭、太陽花運動、訪問北京失敗……這一連串事件的總帳,就是2014年11月九合一地方首長選舉的敗北。在台灣的媒體上,「變天」兩個字躍然而出。儘管這個辭彙有著「世界發生令人驚訝變化」的意味,但對國民黨在此次大選中那種雪崩式的慘敗,恐怕光憑這兩個字還不足以形容之。

在記者會上,只見馬英九帶著滿臉苦澀表情,竭盡全力地回答說:「人民的聲音,我聽到了。」對過去從來不曾在選舉中落敗的馬英九而言,這次的挫敗,應該比自己的敗北還要更加刻骨銘心吧!

這是對過去馬英九路線的否定,也就等於對他自己的否定,同時,這也意味著馬英九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完全失去了主導權。馬英九不得不將黨主席的寶座讓給新北市長朱立倫,他最忠實的心腹、人稱「馬英九政權CEO」的行政院長江宜樺,也辭去了職務;事實上,馬英九時代已經宣告結束了。

這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大慘敗。

在22個縣市首長中,民進黨所占的席次從選前的6席,一下子大幅躍升到13席。不只如此,占全台灣人口七成的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六大直轄市,國民黨原本占有4席,這次卻除了新北市險勝以外,其他五市全都輸掉了。特別是一向被視為國民黨的地盤、也是事實上首都的台北,更是自1994年黨內分裂、敗在民進黨的陳水扁手下以來首次失守。

尤有甚者,在台北市擊敗國民黨的人,乃是最初被看做是泡沫候選人、人稱「政治素人」的無黨籍候選人—外科醫生柯文哲。而當初被認為會輕鬆勝選、國民黨元老(前副總統連戰)的兒子連勝文,則是以25萬票的極大差距敗北。

針對國民黨大敗的原因,黨內直指「頭號戰犯馬英九」的聲浪四起。這果然是熟知九月政爭、太陽花運動等一連串事件來龍去脈的人,必定會導出的結論。

在這之後又過了一年。直到2015年兩岸高峰會(馬習會)為止,馬英九幾乎是徹底沉潛。這場馬習會本身,對台灣絕對不是壞事,輿論對會談本身,也並不抱持否定的態度。儘管有人對馬英九在政權末期還進行兩岸高峰會這件事做出批判,但真正更大的問題是,馬英九身為總統,卻到最後還在向中國尋求握手,好為自己任期八年的末尾妝點光彩。

難以生存的「依附中國的政治家」

在台灣,有一部分政治家接受中國的款待,成為親中政治家,箇中代表大概非連戰莫屬了。

連戰因為被視為台灣和中國的聯繫管道,所以也被台灣企業當成重寶。儘管他本人沒有明顯這方面的行為,但是他的家族和親友中,靠著對中貿易大賺其錢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簡言之,他可以說是出生在台灣的「紅色貴族」。除了他以外,還可以列舉出相當多的「小連戰」。然而,儘管這些人靠著和中國的親密關係,在個人利益上獲利甚豐,但在台灣政治圈,他們的得票卻是有減無增。

在台灣的選舉市場上,「和中國往來的政治家」還可以有票房,但「依附中國的政治家」,則就完完全全是票房毒藥了。「往來」和「依附」,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實在很難定義,但據說台灣人就是能憑直覺分辨出來。

馬英九一開始是以「和中國往來的政治家」之姿登場,但到最後卻飽受台灣社會懷疑,質疑他是不是「依附中國的政治家」?

在台灣,「台灣人的總統」這個詞蘊含著很深的意味。

國民黨在一黨專制政治時代,意圖將台灣的人們從「日本人」轉變成「中國人」。那時候,「台灣人」這個概念,指的是「中國的一省—台灣省的人」,跟日本人講「東京人」或「東北人」的意思差不了多少。

和中國切離開來的「台灣人」獲得普遍認知與理解,是在1980年代。當時的蔣經國總統說了一句廣為人知的話:「我在台灣居住、工作四十年,我也是台灣人。」

接著成為總統的李登輝,在1998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牽著馬英九的手介紹他,說他是「新台灣人」。那時候,李登輝所要表達的是,在台灣生活的人們,不管是像他自己這樣在台灣出生的本省人,還是像馬英九這樣從中國渡海來台的外省人,全都是嶄新的「台灣人」。

在這之後,馬英九學習台語,並當上了台灣的總統。在總統大選的過程中,相信馬英九一定對自己心中應當包含怎樣的「台灣」,又要如何成為「台灣人的總統」,都有過反覆的思量吧!

只是,自從當了總統以後,馬英九不只沒能實現「全民總統」的目標,支持率更是掉到百分之十上下。社會對馬英九的功績給予比較高評價的,也只有促成兩岸關係改善這一點而已。

在這過程中,不知何時開始,馬英九變得試圖在兩岸關係上尋求自己的「歷史定位」。他熱切期望訪問中國,在大選前夕和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可是,這些功績,不只不是馬英九當初期望達成的「全民總統」之路,更不是「台灣人的總統」之路。如果硬要說的話,那就是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位於憲法框架下的「中華民國總統」之路!

馬英九選擇緩和兩岸緊張,強化對美、對日關係的平衡外交策略,可說是僅此唯一的正確路線;在中台關係、美中關係、日台關係方面,馬英九值得肯定的政策也很多,既然如此,為什麼他的支持率還會這麼低?為什麼在選舉中會大敗?為什麼提起馬英九的名字時,台灣人若不是冷笑,就是搖頭歎氣?為什麼馬英九的光環會消失?

對於這些疑問,現在的我會這樣回答:馬英九之所以在面對自己唯一應當依存的人們—也就是台灣的人民—成為他們所愛的總統這一點上遭到失敗,歸根究柢,還是因為當不了「台灣人的總統」吧?這是我的想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由聯經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石斑魚銷往中國曾是馬英九得意政績,但結果卻是成就中國石斑魚、害慘台灣漁民
【視訊演說惹議】卸任後還這麼會拉仇恨值,馬英九到底是有多惹人厭?
台灣走統走獨都是死路──中華民國的唯一選項,還是馬英九的「維持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