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當我們拆開一包又一包香脆的洋芋片和多力多滋,我們正在無形摧毀我們的健康與味覺。這些香脆可口的小餅乾究竟做了什麼?

(責任編輯:林芮緹)

Mike Mozart, CC Licensed

Mike Mozart, CC Licensed

多力多滋的商業勝利,卻是人類食物史上的挫敗!

1962年,一次家族旅行,讓美國知名食品公司菲多利的行銷副總魏斯特和墨西哥玉米片相遇。火烤過的酥脆口感,讓魏斯特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認為墨西哥玉米片將是菲多利公司的下一個暢銷產品。

當魏斯特回到公司,興沖沖對大家宣布這個點子,他的同事對此卻興趣缺缺,並質疑:美國人已經有了完美的玉米片,幹嘛還要墨西哥玉米片?他們連吃都不想吃。

但魏斯特對墨西哥玉米片的未來深具信心,他繼續發展這概念,並幫它取了一個非常墨西哥化的名字,叫做「多力多滋」(Doritos),意思是「小片黃金」。這次他的提案通過了。

目前為止,美國有14種口味的多力多滋玉米片。每天在世界各地都有千萬根手指沾上了黏黏的橘色調味料。每秒鐘,這些手的主人都體驗到難以抵抗的慾望,想要把手一直伸進袋子裡,鹽味、脂肪和香料的無敵組合,讓無數的神經元興奮起來,一如在包裝袋上大肆吹噓的:「酥脆好吃,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是什麼讓原本只用鹽調味的玉米片走到今天沾滿調味香料這步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克.史蓋茲克,在新書《舌尖上的騙局》,揭穿加工食品味道的秘密:

多力多滋不只預言了零食的未來,也預言了所有食物的未來。每種食物吃起來已經「不像自己」了,而像「我們想要它吃起來」的樣子,這就是所謂的「多力多滋效應」。

雞肉的無味時代:被稀釋的食物,人工假味統治世界

你知道嗎?漂亮渾圓的紅通通番茄,大部分成份都只有水;三十五天就能速成的肥大肉雞,生長速度比以往快三倍,卻味同嚼蠟;真正的香草萃取物有多達數百種分子,人工合成香精卻只有三十種,而且沒有一種是從香草豆中取得。

走訪各大食品實驗室、養殖畜牧農場,作者馬克.史蓋茲克挖掘出一個又一個關於食物滋味的真實故事,並發現其中的驚人事實。

為了追求快速大量的食物生產,企業飼主想盡辦法餵食雞、豬、牛摻和各種生長素的精料,同時縮限他們的生存土地空間,用最快的速度養出最肥大的肉品,追求最大質量、最小成本的過程中,原本從自然環境、從生長時間獲得的味道和營養被稀釋了。

為了解決肉品、蔬菜變得無味的問題,食品公司研發各種人工調味料,並聲稱它們「天然」、「健康」。多力多滋效應使餐廳的廚房淪為加熱的烤箱,實際上調味則早在工廠內加料完成。

根據統計,美國每年每個人平均吃進一公斤的化學調味料。當香料上漲的同時,企業及科學家透過科技,從各式化學實驗中萃取調和出具逼真味道的人工香料,成功降低生產成本。

肉桂、草莓、香草,一口吃下,不說你幾乎會相信這就是真正的食物味道,而且便宜多了。多力多滋效應模糊了東西和味道之間的界線,使我們對這些高熱量的假香料上癮,造成肥胖問題,大口吞下的同時,卻不知道自己深陷味覺的陷阱。

味覺就是醫生!人類為何變成「味道受害者」和「營養白癡」?

當「添加物的味道」變成「食物的滋味」,我們該如何突破重圍?敏銳的味覺是解藥。

科學家發現,山羊會避開某些看似柔嫩可口的植物,因為知道葉片有毒;牠們吞下沾有刺鼻木鼠尿液的樹枝,只因尿液含有氮元素,體內的微生物能將氮轉換成蛋白質,能幫助牠們度過缺糧的寒冬。

研究顯示,動物們神奇的「營養智慧」來自味覺,身體狀態會使牠們渴望某種特殊的食物,例如懷孕的動物會對能提供胎兒蛋白質的味道產生渴望。那人類是否擁有同樣的「營養智慧」呢?

久居海上的水手可作為佐證。長期遠離陸地,缺乏維生素C而罹患壞血病的船員們,身體的潰瘍、出血,讓他們不自覺湧現想吃蔬菜水果的慾望。

1926年,芝加哥的小兒科醫生對15個嬰兒進行實驗,讓孩子自主選擇食物進食,原本以為小孩會抗拒吃蔬菜,但卻發現他們會自主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組合。

如果人類擁有味覺上的營養智慧,那為什麼還會有肥胖問題?原因就在於人工調味料欺騙了我們的味覺。

加工食品和真正的香料擁有同樣的味道,卻沒有帶來實際上的營養。味道讓我們誤以為能獲得飽足,對味道上癮又產生錯誤預期,非得吃到撐飽了才停止。

騙得了味蕾卻騙不了身體,你是否曾有吃了幾口速食食品後,覺得後悔的感覺?吃進化學加工品並沒有讓人得到預想的快樂滿足,不吃卻會不舒服,並讓人產生沮喪的情緒。

義大利人為何吃不胖?飲食品味是關鍵

鏡頭反轉,讓我們看看熱愛美食的義大利,美食國度的街道上卻出乎意料,看不到滿是胖子的景象。

和高熱量加工食品相比,義大利料理的各式食材:苦的餐前酒、橄欖油、苦菊苣,大多是起初不覺得好吃,需要後天培養品味的營養食物。在餐點最貴、最美味的餐廳中,少有開口狂吃的大噸位饕客,反而大多是身材苗條的美食家。

眼前如果有富含油脂的生魚片和芝心披薩,注重美食的義大利人大多會選魚。減少吃高糖分、高熱量的加工品,就不再需要大量進食填補上癮的慾望,自然能獲得飽足,飲食有所節制。

面對加工品和真正的天然食材,作者馬克.史蓋茲克強調,人的敏銳味覺其實具備分辨這兩者差異的能力。拒絕被多力多滋效應、化學添加物綁架,我們能從注意食材的來源開始。

對食材的上下游付諸更多的關心,支持小農、以自然方法飼養、種植的肉品和蔬果。認真看待每天吃進的食物,找回真味道,我們能吃得更好、活得更久。

延伸閱讀

【逆思】傳統市場賣的不只是菜,還有現代化超市無法取代的歷史記憶

小農怎麼打敗大市場?「厚生市集」打造友善通路,讓餐桌前的你我和農夫都是贏家

【流言終結者】油品又傳食安危機含致癌物?根本是消基會製造民眾恐慌企圖牟利!

你知道台灣的耕地三分之一都在休耕嗎?不只是食安,台灣農業已「塌了半片天」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舌尖上的騙局:找回食物真原味!人工假味和無味食物正讓我們上癮?!》,由時報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