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城小鎮無一不熱鬧,從食衣住行到房地股票,看起來都交易熱絡。但其實,中國雖然「交易」行為無處不在,卻沒有「市場」,有的只是一個由黨的神經系統組成的「黨場」。聽著有點玄?我來盡量把它說明白,因為這點和台灣的經濟未來有絕對的關係,也和你荷包裡的錢有絕對的關係。
世人以為,中國過去的三十幾年間,已經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政治上再折騰,至少有一大部份經濟活動已經回不去(計畫經濟)了。站在人來人往的上海鬧區,我若對一位經濟學家說,你看到的現象不能叫做市場,他恐怕會問我是在哪個山洞中冥想出來的。
讓我打個岔,從另外一個情境切入。如果台灣的所有公司行號,不管國營還是民營,不論上市還是私營,公司組織圖上都有一個「黨部」參與並監視公司的決策和日常操作,你覺得台灣還能不能被稱作是一個「市場經濟」?
中國的事實,遠遠超過上述的假想荒唐情境。共產黨規定,任何組織內只要有超過三名黨員,就必須成立黨支部。這包括了所有的公司、團體、社區,是的,還有家庭。玩笑說,一位富商家裡雇了一個司機、一個奶媽、一個園丁,如果它們恰巧都是黨員,那麼他們就自動形成了黨支部,規定上必須向「上級組織」會報。
中共黨員八千七百萬人,全國總就業人口七億七千萬人。這代表什麼?平均每十人的單位,內部就有一名黨員;統計常識告訴我們,三十人以上的從事經濟活動的單位,不論是現代化的公司還是傳統的工廠或農業單位,都有黨支部。沒事的時候沒事,有事的時候,黨中央的意思可以一條鞭的行使到經濟活動的神經末梢。
或有人笑說,都什麼時代了,現在大家都向錢看,那些百萬、千萬個黨支部,不過徒具形式罷了,抵不過老闆的恩情和加薪。這話,在經濟不斷增長的時候,的確不錯,但如果在經濟衰退時呢?當「黨」的恩賜和威懾大過老闆的時候呢?當「黨」有一個攸關生死而非貫徹不可的目標之時呢?
西方投資人近幾年來抱怨中國「過於干預市場」,例如干預物價、強迫企業加薪、偏袒內資企業、用國家隊打壓或哄抬股價等等。這些,都是喝慣了迷魂湯之後的抱怨;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公開透明自由的市場,那些貌似「市場」的現象,不過都是為了吸引外資,在「主隨客便」策略下,客人想吃什麼菜、廚房就做什麼菜端出來罷了。
中國的經濟現在面臨大衰退和結構調整的雙重困難,若不做出極端動作,黨的執政合理性就會遭受根本威脅。到時候,遍佈所有經濟單位的黨神經系統,都會隨著黨意抖動起來,但是,中央的理論班子一定會提供一套合乎西方「市場經濟」邏輯的解釋。相不相信它,就看人有多蛋頭了。淺碟子經濟的台灣、口袋深不過中國同業的台商,接下來幾年最好多用「黨場」、少用「市場」來判斷自己的處境和行止。
(本文為范疇授權刊載,粉絲專頁:范疇,本文原刊於今周刊 2015/10/08 981 期——中國沒有市場,只有「黨場」,非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Konstantinos Kazantzoglou Momment Capture ,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