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cle 是一本全球認可的生活雜誌,每年 7、8月間發行的「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特刊號當中,都會發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在 2021 年的調查中,台灣排名第 9 名,前三名分別為哥本哈根、蘇黎世及赫爾辛基。
哥本哈根除了連續多年拿下宜居城市的第一名之外,也被稱作「世界上最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環法自行車賽也將在 2022 年 7 月於哥本哈根舉行。
哥本哈根:基礎設施完善,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
在哥本哈根,每十個人裡面,九個人有自行車。無論大太陽、下雨、下雪,哥本哈根人都樂於騎自行車。從年輕人到老年人,孩子到父母,無論經濟收入如何,他們都喜愛使用自行車在城市中穿梭,63% 丹麥國會議員使用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
在哥本哈根有一半的人口使用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 25% 的學童騎自行車上學。Dronning Louise’s Bridge 是丹麥人流量最大的自行車道之一,每天有超過 40,000 名騎自行車者人流。
每天有這麼多人騎自行車,難道是因為哥本哈根人比我們都崇尚環保嗎?並不是,而是他們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民眾選擇自行車。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文化
哥本哈根將 2022 年稱作自行車年,過去 10 年,哥本哈根政府在自行車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 2 億歐元 ,2022 年更投資了 1,000 萬歐元在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上,以保持從 2015 年至今,世界上最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的地位。
丹麥腳踏車道共有 12,070 公里,哥本哈根的自行車道則超過 386 公里。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自行車數量超過汽車,並且有完善的自行車道:幾乎所有的主要道路兩側都設有獨立的自行車道、橫跨運河的自行車橋、自行車高速公路,並實施為單車族使用的「Green Wave」計畫。

Green Wave 路燈上的感應器,能即時蒐集路況與車流量,裝嵌在路面的 Green Wave 訊號燈,以燈號提醒單車者加速、減速,保持在時速 20 公里,減少騎單車者被紅燈擋下的次數,讓單車族可以在通勤尖峰時段,享受一路綠燈到目的地的服務。(圖片來源:Youtube Streetfilms)
什麼是「Green Wave」計畫?
在哥本哈根,有 49% 的市民選擇自行車當作通勤工具, 以及 25% 的學童騎自行車上學,如此一來,通勤時間的自行車道想必呈現塞車的狀況。考量到自行車騎士會因為過多的紅綠燈而無法保持均勻的速度,甚至無法在時間內抵達目的地,因此自 2000 年起,哥本哈根市政府為了改善單車族塞車的困境,實施了 Green Wave 計畫。
Green Wave 路燈上的感應器,能即時蒐集路況與車流量。裝嵌在路面的 Green Wave 訊號燈,以燈號提醒單車者加速、減速,保持在時速 20 公里,減少騎單車者被紅燈擋下的次數,讓單車族可以在通勤尖峰時段,享受一路綠燈到目的地的服務。

哥本哈根市政府考慮到 60% 的選民和大多數兒童和青少年都是單車族,自 2000 年起,哥本哈根市為了改善單車族塞車的困境,實施了 Green Wave 計畫。(圖片來源:Youtube Streetfilms)

以燈號提醒單車者加速、減速,保持在時速 20 公里,減少騎單車者被紅燈擋下的次數,讓單車族可以在通勤尖峰時段,享受一路綠燈到目的地的服務。(圖片來源:Youtube Streetfilms)

Green Wave 路燈上的感應器,能即時蒐集路況與車流量。(圖片來源:Youtube Streetfilms)

Green Wave 路燈上的感應器,能即時蒐集路況與車流量,裝嵌在路面的 Green Wave 訊號燈,以燈號提醒單車者加速、減速,保持在時速 20 公里,減少騎單車者被紅燈擋下的次數,讓單車族可以在通勤尖峰時段,享受一路綠燈到目的地的服務。(圖片來源:Youtube Streetfilms)
但為什麼是每小時 20 公里呢?因為哥本哈根腳踏車平均時速是每小時 16 公里,尖峰時段若騎太慢,會造成車道塞車,所以政府設定每小時 20 公里,就是希望能讓騎慢車的人加快速度,維持車道的通暢。
台灣人汽車普及率達 68%,排名亞洲第四,機車密度則是世界第一,2,300 萬人口擁有 1,500 萬輛機車!台灣的道路設計思維,從行人到與單車道的數量就能看出,是以車為本的道路設計。在丹麥,只有 40% 的人有車,交通道路的設計思維則是自行車優先於汽車。從哥本哈根公部門傾注許多資源建設完善的自行車道,我們可以預見,若政府能打造出安全又方便的道路,民眾也將提高選擇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意願。
(首圖來源:Youtube Streetfilms)
推薦閱讀
天氣好熱怎麼辦?荷蘭在公車候車亭上種多肉植物,蓋「垂直森林」替城市降溫
【暖心的智慧城市】丹麥第三大城市奧登塞不讓單車族多淋雨,還為騎士一路開綠燈
(參考資料:wonderfulcopenhagen 、centreforpublicimpact 、Youtube Street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