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車禍

台灣交通事故死亡率十年來未見明顯下降,該如何改善?從北歐興起的「零死亡願景」政策,希望讓死亡車禍降到零,美國許多城市從 10 年前紛紛跟上該政策,車禍死亡率卻不斷升高,他們哪裡做錯了?

台灣歷年交通死亡人數。圖片來源:翻攝自道安資訊查詢網

洛杉磯市長高呼「零死亡車禍」,死亡車禍卻越來越多

洛杉磯市長賈西迪(Eric Garcetti)在 2015 年的記者會上表示:「每年我們有 200 人因市內交通而喪命,令人感到遺憾。我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數字歸零。」他簽署了「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計畫,目標是在 2025 年把交通死傷歸零。

洛杉磯不是唯一一個有「零死亡願景」的城市,2012 年的芝加哥、2014 年的紐約跟舊金山紛紛啟動了各自的「零死亡願景」。但是洛杉磯的動作更快,它重新整修了 18 條路線,並增加許多安全設計:比如人行道的拓寬,讓馬路變窄,使得街道可以放一些長椅、盆栽或者樹木等等,也讓斑馬線更短,降低事故率;或者是設置左轉燈號,也就是讓十字路口的兩方車輛與平行方向的行人都停止移動,設定專用時間供左轉車輛通行,避免衝撞。

但是洛杉磯的「零死亡願景」沒有太奏效,事實上,車禍死傷越來越嚴重。2021 年,289 人死於洛杉磯道路,為 20 年來最高。

無獨有偶,紐約市 2021 年的車禍死傷也來到 7 年前「零死亡願景」推動以來的最高峰。美國西北部城市波特蘭(Portland)、奧勒岡的車禍死傷人數也來到 1990 年來最高,奧斯汀(Austin)同年數字則創有史以來最高。全美國的 2021 上半年的交通死傷增加了 18%。

美國非營利組織 AAA 交通安全基金會(AAA Foundation for Traffic Safety)做了一份研究,想找出為什麼 2020 年疫情期間,上路的車輛明明減少了,交通死亡率卻增加?研究指出,車禍原因包括「駕駛不當狀況時開車(酒醉、藥物或精神不濟)、超速、闖紅燈、不禮讓(例如搶道)、未繫安全帶等,使得車禍事故率飆到 10 年來的高峰。AAA 同時指出,雖然只有 4% 的駕駛在疫情期間更頻繁上路,但是他們之中,大部分為年輕人男性,是更具危險駕駛傾向的族群。

但死亡車禍飆高的原因並不只疫情,因為在疫情之前,美國許多市政府也意識到死亡車禍難以有效預防,這是為什麼?

北歐的「零死亡願景」如何做到?

「零死亡願景」的前輩國家瑞典,1997 年啟動了它的「零死亡願景」,法案寫到:「沒有人該在瑞典公路系統中重傷或死亡,公路系統的架構與功能必須符合這項目標。」

「零死亡願景」環繞著一個信念:「人都會犯錯」,隨之而來的交通建設與政策都是在「用路人難免犯錯」的前提下減少傷害。

舉例而言,如果車子能夠輕一點、速率低一點,衝撞的致死率就會減少一些。還有,把腳踏車道與汽車道分離,或者乾脆就把某些社區或街道禁止汽車進入,也是很好的減害方式。其他方法還有設置測速照相、車道縮減等。

挪威政府將城市內的標準速限設為 50 公里,市外則為 80 公里,地方政府若需要可以再調低。首都奧斯陸市中心幾乎都禁止車輛通行;如果有車禍發生,政府會開始嚴正偵查,對於重傷與死亡車禍,都會寫單頁以上的報告,並檢查肇事原因,找到避免重演的方法。這樣的精神,使得他們的車禍死亡數量從 1970 年的 560 件,降到 2021 年的 93 件。

反觀美國,「零死亡願景」的問題在哪?

首先,美國車禍防治的思維,常常把重點放在「個人責任」,而不是整體社會與城市設計。比如,目前美國民眾傾向買重型的休旅車與卡車,但這種車型更容易造成行人與腳踏車騎士的傷害,而國家高速公路安全協會(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未做任何措施處理這項趨勢。同時,該協會又不斷把預算花在駕駛教育計畫中,但是這對車禍的防治效果很可疑。

此外,政府的執行效率會卡關。美國運輸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的總監帕尼艾提(Jeff Paniati)說:「對政治人物來說,承諾『零死亡願景』很容易,真的痛改前非是另一回事。」

國家城市交通行政官員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總監基斯納(Corinne Kisner)指出,當要執行「零死亡願景」的結構性調整時,會遇到 3 種困難,

第一,是從下往上的社區反對,比如高級社區的住民會上法院反對在紐約市的中央公園旁設立腳踏車道;或者西洛杉磯的居民會抗議縮減車道。

第二,則是從上往下的問題,也就是政府意願缺缺。比如費城的交通安全倡議團體就指出,當地議會阻撓了重新配置當地好發事故的路段。

第三,中間殺出程咬金,比如工程師的會議,或者運輸部門的內部文化等影響。這種反對勢力很難從外界抓到,有時候上報了交通政策或巷道重新設計的提案,可能會被道路工程師低估效果而打停。

看到北歐的成功,美國的失敗,台灣呢?台灣在 2020 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到了 3000 人,比日本還要高,經濟損失達到了 5 千億。我們如果要追求零死亡車禍,得付出多少決心?

推薦閱讀

治酒駕,用重刑?這些城市為了市民安全,從酒鬼視角出發來治理酒駕

酒駕被抓是不是「只要緩起訴」就不怕了?律師幫你整理2022現行罰則與臨檢知識!

用經濟學概念告訴你,為什麼「加重刑罰」無法杜絕酒駕

參考資料

latimesbloombergwashingtonpost

(首圖來源:stockv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