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參考俄烏戰爭的局勢,調整台海戰爭戰略。其中考量之一,就是外交上會不會受到制裁?這也許可以參考目前東協對俄烏戰爭的態度。(責任編輯:連柏翰)
俄國入侵烏克蘭已進入第 3 個月。自烏克蘭戰爭以來,中國不只一次借烏克蘭局勢批評美國的「印太戰略」,稱美國企圖打造「印太版北約」,以維護「美主導的霸權體系」。中國的說法令人不禁聯想到俄國入侵烏克蘭的主要藉口——北約東擴,也令人擔心中國是否會在印太地區採取相似的行動。中國為什麽要強調美國在打造印太地區的北約?中國的擔憂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美國真的在打造「印太版北約」嗎?烏克蘭戰事又是如何影響印太國家的選擇?
烏克蘭戰事讓中國擔憂自己所處安全環境
2022 年 4 月 14 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與越南外長裴青山通話時,再次指責美國試圖通過強推「印太戰略」,「製造地區緊張,挑動對抗對立,將嚴重損害本地區得來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嚴重侵蝕以東盟(東協)為中心的地區合作架構。」 他還告誡說:「我們不能讓冷戰思維在本地區回潮,不能讓烏克蘭悲劇在身邊重演。」
俄國侵烏後,這不是中國首次指責美國的「印太戰略」。3 月 7 日,王毅在中國兩會記者會上指責美國印太戰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衝擊的是以東協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損害的是地區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
王毅的副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 3 月 19 日也說:「烏克蘭危機給我們看待亞太形勢提供了一面鏡子,促使我們思考。」他說,美國的印太戰略「與歐洲的北約東擴一樣危險,如任其推行,後果不堪設想,最終會把亞太推進火坑。」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力量項目主任林洋(Bonny Li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國之所以這麽說,源自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以及烏克蘭戰事以來中國對其所處安全環境的擔憂。
她說:「第一是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認為美國的活動,特別是軍事活動,都是針對中國的,旨在對抗中國。……中國關注印太北約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以及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機制(QUAD)的發展和進一步加強。AUKUS 本質上已經是個安全框架,中國擔心 QUAD 將來也可能加入更多的安全內容。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看著烏克蘭、俄國侵烏的局勢,以及北約和歐洲在俄國問題上展示的團結時,禁不住會想,如果他們在印太地區採取類似行動時,美國盟友和合作夥伴會做出何種反應?」
她說,中國將印太地區的形勢與烏克蘭正在發生戰事進行比較,擔心美國進一步深化其在印太地區的關係,從而讓中國在印太地區面臨類似北約的環境。她認為,中國還希望借助討論北約,傳達關切並試圖降低美國盟友和夥伴與其合作的意願。
她說:「中國知道印太大多數國家都對明確選邊站中國或美國持謹慎態度。大多數國家都與中國有著重要的經濟利益,但是,他們大多數也確實希望美國能提供安全保障。大多數國家不希望,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被視為明確地與一方站在一起反對另外一方。因此,中國聲稱美國正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北約,從他們的角度來說,是在傳遞一種訊息,試圖阻止其他國家進一步深化與美國的軍事關係。」
澳洲雪梨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與防禦項目的研究助理科爾本(Thomas Corben)認為,烏克蘭戰事為中國提供了一個「便利的說詞」來表達自己對目前亞太安全局勢的首要擔憂。
他說:「當中國官員提到亞洲北約的概念時,真正表達的是他們的擔憂。他們擔心區域國家,主要以美國為首,包括日本、印度和澳洲等國家,會聯合在一起形成某種集體的制衡力量,來阻止中國獲得被視為其在該地區的合法利益和合法活動。」
他認為,王毅的說法並非在告訴世界,美國的亞太戰略會迫使中國馬上攻打台灣;而是要告訴區域國家,中國將視「區域國家與美國站在一起」是「挑釁性」和「擾亂穩定的」行為。
去年 9 月 15 日,澳洲與美國和英國宣布簽署歷史性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 分享先進的防禦技術及情報,此舉被認為旨在對抗中國。同年 9 月 24 日,QUAD 舉行了首次面對面高峰會議。
不過,科爾本認為,因為印太地區的戰略環境,即便是「QUAD 變成北約那樣的軍事聯盟的可能性也非常小」,而且,美國也很清楚這一點。
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提出了美國的「五四三二」陣勢,包括「五眼聯盟」、「四邊機制」以及「三邊安全夥伴關係」都不包含軍事義務。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以及澳洲的雙邊軍事同盟也與北約的共同防禦原則不同。
上個世紀五〇年代,西方曾經在東南亞成立「東南亞條約組織」(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SEATO)旨在牽制亞洲的共產主義勢力,但是這個組織在 1977 年解散。
QUAD 不會因印度拒絕譴責俄國而受挫
雖然如此, QUAD 在中國問題上的合作仍會繼續。烏克蘭戰事發生不久的 3 月初, QUAD 領導人在舉行視訊會議後一致認為,不應允許烏克蘭發生的事情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發生。會後的聯合聲明說,領導人會晤「重申他們對自由和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承諾,其中包括尊重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各國不受軍事、經濟和政治脅迫」。
在烏戰爆發之後不到一周的時間,日本修改了軍事出口管制規定,向烏克蘭運送了防彈背心、頭盔等非致命軍事裝備。這是二戰之後日本首次向其他國家運送軍事物資。另外,日本和澳洲還迅速加入美國領導的制裁俄國行列。
由於印度沒有譴責俄國對烏克蘭的入侵,更沒有加入制裁俄國,一些人擔心,這將會讓 QUAD 的合作受挫。在一些中國人眼裡,四方關係更是出現「裂痕」。
但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林洋認為,印度對俄國的態度不會影響到印度作為 QUAD 一員的可靠性。
她告訴《美國之音》說:「目前,QUAD 主要關注的還是印太地區。QUAD 機制不是一個軍事組織。就該地區面臨的所有共同擔憂和威脅而言,印度還是與我們一致。在我看來,我們現在與印度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印度依賴俄國武器系統,並且與俄國有著長期的密切關係。就印度對中國的看法而言,不用擔心它與俄國的密切關係,會意味印度會對『與中國關係』產生任何幻想。」
由於在俄國問題上,印度的立場與中國類似,中國似乎看到了恢復中印關係的空間。3 月 25 日,王毅出訪印度。這是自 2020 年 6 月中國和印度軍隊發生邊界衝突以來的首次訪問。不過,由於中方在邊界問題上並沒有任何承諾和讓步,該出訪並沒有帶來預期效果。
林洋說, 中國不該只因為印度不願公開譴責俄國,就以為中印爭議可以煙消雲散。她說,中印問題是中國的咄咄逼人,「是兩碼事」。
澳洲雪梨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的科爾本告訴《美國之音》,他得到的可靠消息說,印度私下已向俄國表達不滿。他強調說,QUAD 的建立起因不是制衡俄國,而是在亞太地區制衡中國,因此,他說:「從根本上來說,印度不譴責俄國不會影響四方安全機制,除非美國或其他成員把維護國際準則和理念當作 QUAD 機制建立的指導原則和首要任務。」
另一方面,為了不影響 QUAD 的合作,日本、澳洲和美國都對印度不能馬上切割俄國,表達一定程度的理解。
不過,俄國侵烏還是影響一些印太國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安全環境。日本的反應尤其強烈,一系列跡象顯示,日本正考慮其總體國防戰略,進一步大幅強化防衛力量和提高軍費開支。前首相安倍晉三甚至暗示在日本領土上部署核武器設施的前景。
烏克蘭戰事並沒有轉移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關注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度太平洋事務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4 月 5 日出席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研討會時,重申了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關注。
他坦承,美國多次表達對印太和亞太的重視,但最後都因其他更迫切的挑戰而轉移焦點。但是,美國不會再這樣了。他說:「我們堅決不再偏離這條路。我們目前須同時與歐洲和印—太深入交流……但我們清楚意識到絕不能轉移對印太的注意力,這個不論在科技、貿易、安全、政治或外交都至關重要的地區。」
5 月 12 日和 13 日,美國總統拜登將在首都華盛頓接待東協國家領導人,舉行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有報導稱,美國有意借強化與東協的關係來抗中。5 月 24 日,拜登將前往日本,參加在那裡舉行的 QUAD 峰會。之後,他還將出席美韓峰會。預計,在這 3 個峰會上,拜登會與各國討論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計劃。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林洋認為,即便是美國對烏克蘭進行了大量的援助,但這些並沒有影響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投入。她說:「我不認為我們目前對北約盟友的支持會嚴重阻礙美國阻止中國侵略的能力,或在必要時,動用軍隊來對抗中國的軍事冒險或軍事行動的能力。」
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並沒有因為烏克蘭戰事而減少。3 月 28 日,美國啟動了與菲律賓的最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將近 9000 名菲律賓和美國士兵將參加這場為期 12 天的軍事演習。8 月,印尼和美國也將舉行雙邊軍演。來自英國、澳洲、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國的部隊也將參加這場名為「嘉魯達之盾」(Garuda Shield 2022)的演習。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烏克蘭戰爭後,美國軍艦繼續通過台灣海峽。俄烏開戰後,美國派出前任國安高官代表團到台灣的動作,就是一個強烈訊號,象徵美國對台灣及其民主的高度承諾。
俄國對烏克蘭的大舉入侵讓歐洲國家覺醒,他們決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加軍費開支,包括一直以來不願投資軍事力量的德國。有分析人士指出,當歐洲能夠擔負起歐洲大部分的防禦責任的時候,美國也許能騰出更多的力量轉移到印太地區,更好地應對中國這個被視為更大威脅的國家。
東南亞國家還不希望明確支持中美
澳洲的科爾本說,如果美國真的能更多投入亞太,亞太地區的美國盟友澳洲和日本一定會很歡迎。不過,他認為除了美國的堅定盟友之外,其他亞太國家並沒有因為中國支持俄國而影響對中國的看法。
他說: 「它(中國)在該地區的整體聲譽還沒有受到那麽嚴重的損害,我認為部分原因是,至少我的理解是,中國可能在外交部的言論上以及安理會的投票中支持俄國,但是,我沒有聽到任何關於中國到處宣傳俄國的戰略,試圖影響東南亞關鍵搖擺國家立場的消息。因此,雖然中國在最高級別的對話以及公共對話中支持俄國,我認為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表明中國實際上是在試圖操控印太或附近國家支持俄國的行動或理由。 」
他認為,亞太地區國家,特別是東協國家, 並沒有像歐洲或是美國那樣,把俄國對烏克蘭的入侵看成「民主與專制」的較量。
東協國家對俄國在烏克蘭的行動也有不同的看法。東協呼籲停火,但不點名俄國或使用「入侵」一詞。東協的新加坡加入了對俄國制裁,但是其他國家拒絕制裁俄國,選擇「中立」。3 月 2 日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中,東協 8 個成員國投票贊成一項譴責俄國入侵的決議,然而越南和寮國則投了棄權票。
在越來越多國家呼籲禁止俄國參加今年 11 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 G20 峰會,作為今年輪值主席國的印尼還在堅持計劃邀請俄國總統普丁參加。另外,俄國媒體報導,俄國和越南近日將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林洋指出,中國其實應該為亞太地區國家如何對待自己承擔責任。她說:「我們不能排除將來會有更多國家轉向美國,並要求我們更積極應對中國的強勢(行為)和侵略(行徑)的可能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太地區發生的事情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國行為的影響。」
推薦閱讀
俄國難以攻下基輔,換成人口相當的台北市,中共攻下難度有多高?
美國是為台灣保留戰力?法智庫分析拜登拒絕參與俄烏戰,是在向習釋放 1 訊息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什麼中國一再指責美國打造“印太版北約”?印太國家如何想?〉。首圖來源:The Presidential Press and Information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