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輯檯好書推薦:《未來都市新趨勢 》

你是如何規劃、佈置自己的私人空間?住家生活區域的規劃,因 COVID 疫情,增加了「工作」、「學習」的需求。一起跟著 Airbnb 日本執行董事的引導,為自己的生活空間做出最合適的規劃!(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 長田英知

規劃住家生活區域時的 4 項重點

當我們規劃住家的空間時,無論是一間或兩間房屋,都必須注意並做好以下圖示中的 4 項重點。

重點 1:整理出居家生活中,Relax/Eat/Play/Work/Learn/Earn 這些功能項目的重要程度

第 1 項重點,是在住家應具備的 5 項主要功能裡,加上 Earn 後共計 6 項,我們應從這些項目中,整理出滿足自己對住家功能要求的重要優先順序。由於在家裡的任何地方都能透過網路進行 Buy,並不需要保留特定空間,因此將它排除在外。

在評估每項功能的重要程度時,請先回答以下 3 點提問,將更有助於我們釐清頭緒。

① 在家裡進行這些活動項目時,哪項最為重要?

首先,在這 6 項功能中,哪項功能是我們在家活動時最重要的,請整理出這些功能重要程度上的優先順序。

關於重要程度,應考量時間上的重要程度(1 天裡花多少時間進行這項活動?)、心理上的重要程度(這項活動對自己而言有多重要?)。

基本上,如果在家裡從事這項活動的時間很長,就表示時間上的重要程度較高,因此必須規劃出這項活動的專屬空間。

比方說,在 COVID-19 疫情前的生活中,一般人平日白天會去公司上班,所以住家功能裡占比最重的項目是 Relax,也就是睡眠。

許多人為了確保舒適的睡眠品質,於是把最重要的項目放在能夠安然入夢的寢室。

另一方面,在嚴峻的疫情中,人們待在家裡不外出的期間,雖然 Relax 的時間並沒有減少,但居家 Work 與 Learn 的重要程度卻相對增加。過去,一般人沒有居家工作的習慣,在疫情下的居家辦公期間,許多人覺得沒有辦公桌、椅是相當困擾的事。為了因應疫情下生活與工作方式的轉變,在家裡進行特定功能的時間增加,於是住家功能的重要程度及其優先順序也出現了變化。

然而,我們必須了解,每一個人對時間上的重要程度皆不相同,因此無法一概而論。例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Relax 中的睡眠項目,在時間方面的重要程度相當高。但是,需要經常往返世界各地的飛行機師或攝影師,即使 COVID-19 疫情對全世界造成衝擊,他們的工作仍必須前往世界各地。所以對這群人而言, Relax 中的睡眠項目在家裡的優先程度就會較低。

在重要程度上必須考量的另一項目,就是配合心理層面的重要程度,確保所需的空間場所。請試著思考以下的情況──無論平常有多麼忙碌,很多家庭都非常重視全家人一起吃早餐,因此住家一定要有飯廳(Eat),以確保用餐的空間。

另外,也有人認為盡情地泡在浴缸裡,才是放鬆、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所以應該會選擇附有大間浴室的房屋。

② 這些活動項目是否能透過網路完成?

第 2 點主要是協助我們釐清,居家生活的必要的項目中,哪些可以透過網路提升效率,哪些則是相反。

首先是 Work 的網路化。在目前的住家或新家裡,當我們進行居家工作時,是否真的具有高效率,釐清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在家裡進行事務性質的工作,應該能發揮出極佳的效率。另外,在醫院工作的醫師或護理師,原則上這類型的職業,工作時仍必須待在醫療現場。在 COVID-19 疫情過後,儘管他們對於住宅功能的優先程度不會改變,不過目前已有許多醫院,紛紛導入了網路視訊系統,提供病患看診時另一種選擇。

其次是 Play。如果是藉由網路滿足的嗜好或娛樂,就必須思考是否應規劃出兼具 Relax 與 Play 功能的空間場所。

例如,觀賞 Netflix 或玩網路線上遊戲,這些服務項目皆以居家娛樂為主,建議可規劃一個專屬空間,或是與客廳這類生活起居空間重疊也不錯,可隨著個人的生活方式進行調整。

另外,像高爾夫球、衝浪、釣魚、露營等興趣,雖然應規劃放置器具的空間,但是這些活動本身無法在家裡進行,因此相較於規劃專屬空間,這些活動項目比較受限於住家地點,以及住家與活動地點之間的距離影響。

③ 是否希望這些活動項目在家中進行?

在 COVID-19 疫情的非常時期裡,我們規劃住家空間與生活相關的所有功能中,是否希望這些活動項目都在家裡進行?平時,若能在住家以外完成且更有效率的項目,其實就沒有必要在家裡進行了。應該考慮這些項目如同往常一樣,在家裡以外的場所完成。

例如,即使企業同意員工在公司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完成工作,但僅限於每個月1、2 次,而且如果員工家中有幼兒,想要落實平日的居家工作,就不太符合實際需求。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特別保留居家工作的空間,不如根據實際情況,善用家裡附近的共享辦公室,對工作與生活會更有效率。

另外關於用餐方面(Eat),平時親自下廚與習慣外食的人,重視家中廚房或餐廳空間的程度,自然有非常大的差異。然而,在 COVID-19 疫情爆發之後,越來越多人開始居家工作。即便是過去不下廚而以外食為主的人,也會為了三餐,不得不開始重視家中必須設有廚房與用餐的空間。但儘管如此,還是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實際需求,運用住家附近的外帶餐廳或網路外送來彈性應變。

重點 2:為住宅內的空間分配功能

接下來的重點是,為我們家裡的格局與空間,分配出方便生活的各項功能。即使只有 1 廳格局,但如果有足夠寬敞的空間,就能規劃出多用途的功能。例如,在客廳的一角設置工作用的桌椅,將這個區域當作居家辦公室。

只不過,誠如前文所述,倘若房間的數量充足,那麼主要功能中的私人區域(Relax/Eat/Play)與公共區域(Work/Learn)最好區分在不同房間,或是分配到另一個據點,如此一來比較容易轉換心情。

另外,我想特別提醒一點,即便是充當私人區域的空間,也可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工作方式,靈活調整為公共區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兩地居住時,暫時不使用的房屋如果空間夠寬敞,即可考慮以民泊或時租的型態出租給他人,提供外地旅客過夜時使用。但如果房屋空間不夠寬敞,也可考慮只出租寢室。像這樣,就算是私人空間感最強的寢室,也不會僅作為私人區域用途,而是能夠靈活運用在公共區域上。

重點 3:盡可能規劃出多用途的空間

第 3 個重點是,當我們在整理區域、分配功能時,盡可能挑選出 1 間房間──若有困難,只有房間的局部空間也沒關係──作為多功能用途的空間。

當我們開始規劃房間的功能時,容易傾向所有的房間、空間都具有某項特定功能。然而,如果有 1 間房間或 1 間房間的局部空間,不賦予特定的功能,而將它作為多功能用途,在運用上就會非常便利。

有了可以自由運用的空間,如果遇到像這次無法預料的 COVID-19 疫情發生時,就很適合用來緊急應變。

我家的玄關處有個小小的空間,我擺放了一張單人椅和小桌子。平時我會坐在此處發呆或看書,把它當作轉換心情時的空間,但根據不同的情況,我偶爾也會在這個地方工作。

另外,在選擇房屋時,我們必須重視人生階段這一項因素。

比方說,孩子的人數增加、與父母親一同居住,或孩子長大在外獨立生活,只剩下夫妻兩人居住。每當我們的人生遇到不同階段時,若房屋的空間不夠充裕或無法彈性調整,不足以應付家庭成員變化的需求,就必須面臨搬家的選擇了。

當然,如果房屋是用租的,就能配合人生階段搬家。只不過,我們必須考量,今後的社會,人與地區的連結關係依然非常重要。即使房屋只是租來的,我仍然希望大家在挑選時,盡可能選擇滿足人生各階段變化、可調整並能容納全家人的住家。因此,我們應重視擁有一棟空間充裕的房屋。

重點 4:每個房間放置符合該功能的物品(動產)

當我們決定一間房間的功能,在分區規劃完成之後,是否真的能夠讓生活的步調變得更順暢呢?我認為應該預設一段時間實際驗收成果。

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方式,有時候與實際上的生活,會出現相當大的落差。例如,在建造房屋時,我們設計某個地方作為收納用的空間,本來以為會很方便,然而實際使用過後卻非常不方便,最後反而閒置不用,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同樣地,我們順著自己的想法規劃,區分房屋裡私人與公共的空間之後,可能會發現實際運用時不如預期。這時我們必須保持耐心,不斷地試著去調整,直到符合自己原來的期望。

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最終確定各個房間及區域的功能,接著就可以把象徵該功能的物品置於該區域,完成房間的裝飾陳設。

我們應特別重視私人區域與公共區域在空間上的功能特性。比方說,在工作專用的房間或區域,應添購工作專用的辦公桌椅。尤其切忌在該區域擺放會使工作分心的物品,譬如漫畫、遊戲機或個人嗜好的物品。相反地,在私人區域空間,應盡量避免放置與工作有關的書本、文件。從小地方著手,在有限的居家空間之中,明確劃分每一個區域的公、私領域,是非常重要的事。

推薦閱讀

如何在 1 小時內選對要住一輩子的房子?Airbnb日本董事竟然說靠「直覺」

【自己買房最實在】年輕世代不婚不生,這 2 都女性購屋率高!

【終身租屋還是買間房?】理財專家白話幫你從 35 歲分析到老年,但千萬別梭哈買房!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未來都市新趨勢 》,由行人文化實驗室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Taryn Elli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