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玉
法國總統大選的第二輪投票將在本周日(4 月 24 日)舉行。如果現任總統馬克宏獲勝,那他將成為繼希拉克(1995 年- 2007 年)後,首位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
而如果國民聯盟(RN)的瑪琳.雷朋(Marine Le Pen)贏得大選的話,那她將成為法蘭西共和國史上的首位女性總統。
觀察人士指出,這次大選的結果有可能改變歐洲的政治平衡,重塑法國跟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甚至對法國跟台灣的關係也造成影響。
法中關係的走勢
當前的法中關係可以用法國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在 2020 年與來訪的日本首相菅義偉會談時所說的一句話加以概括:「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中國是法國的夥伴;在貿易和經濟等領域,中國是競爭對手;而在政治體制上,中國屬於敵手。」
這種對於當下法中關係的描述,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去年訪歐時對美中關係的描述有異曲同工之意:「該競爭的時候競爭,能合作的時候合作,必須對抗的時候對抗。」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IFRI)的研究員馬克.朱利安(Marc Julienne)在 4 月號的《遠景基金會季刊》上撰文分析了法國大選後中法及台法關係的走向,文章的標題是「馬克宏:臺北與北京的首選」。
朱利安指出,「馬克宏更傾向於維護法中雙邊關係,同時在幕後支持歐盟在 5G 基礎設施、貿易和投資或人權等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同樣,在法國國內,政府從未對中國過於嚴厲,然而在維吾爾問題、香港和台灣問題上則一直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但馬克宏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承諾使他成為北京的最佳選擇。」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法關係研究者向美國之音表示,如果馬克宏連任成功,其對中外交的務實主義立場將不會發生太大變化。「雖然馬克宏傾向於通過歐盟-中國的外交框架向中國表達更強硬的立場,但在投資和貿易等觸及實際經濟利益的問題上,馬克宏則更傾向於在中法兩國的框架內實現利益最大化。在新疆、香港及人權問題上,強硬的立場表明會在雙方認識的底線上進行」。
而對於法台關係,朱利安則指出,「2020 年 12 月在普羅旺斯地區的艾克斯成立了一個新的臺北代表處。 法國和台灣的議會間也實現了互訪。2021 年,法國議會兩院都以非常大的優勢投票支援臺灣在聯合國機構的代表權。臺北肯定會從馬克宏的另一個 5 年任期中受益」。
但如果雷朋在第二輪選舉中翻盤當選,也許會出現很大的不確定性。
雷朋在競選期間一直誓言要在印太地區對抗中國。 為了達到對抗中國的目的,雷朋聲稱決不能讓中國和俄羅斯結成所謂的「巨型聯盟」。而在中俄兩國之間,她更願意選擇與俄羅斯這個 「歐洲大國」交往 ,而不願與中國接觸和合作。
4 月 18 日,雷朋在接受法國電台採訪時再次表明瞭這個立場:「如果我們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即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與人口最多的國家聯合起來,那我們將會讓地球上最大的原材料生產國與世界上最大的產品製造國聯合起來,也許我們還會讓他們成為世界第一大軍事力量。 我認為這很危險。 因此,在烏克蘭戰爭結束、雙方簽署和平協定後,法國有必要使用外交手段來避免俄羅斯與中國的這種聯合,因為這可能成為 21 世紀對我們的威脅。 」
而雷朋的反歐盟立場,也許還會弱化歐盟的凝聚力,進而讓中國漁翁得利。
朱利安指出,「如果雷朋贏得選舉,法國在歐盟外交政策中的外交影響力將立即下降。 這可能最終有利於中國,因為中國對一個分裂的歐洲有興趣。 通過在歐盟成員國之間製造新的分歧,雷朋會間接地推動北京在歐洲的議程」。
這樣的擔憂情緒甚至引發了德國總理蕭茲、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和葡萄牙總理科斯塔的深切憂慮。在法國《世界報》4 月 21 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他們含蓄地鼓勵法國選民在第二輪投票中支持馬克宏,而非雷朋。文中這樣寫道:「法國人民面臨的選擇對法國和對我們所有歐洲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一個民主候選人和一個極右翼候選人之間的選擇,而極右翼候選人公開站在那些攻擊我們自由和民主的人一邊。 」
旅法獨立時評人蔡崇國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解釋了瀰漫在法國社會裡的這種對於歐盟的失望和距離感,「無論是雷朋,還是澤穆爾和梅朗雄,都是或曾是反歐盟的積極宣導者。 極端的政治立場獲得廣泛地支援,代表著民眾,特別是底層民眾對於以歐盟為代表的精英政治的反感和厭惡。歐盟的決策層離法國民眾太遠了」。
雷朋的去極端右翼化
跟一夜定輸贏的美國總統大選不同,法國的總統選舉所採用的是兩輪選舉制。 簡單說來,兩輪選舉制就是舉行兩輪投票。 首輪投票中如果有候選人能夠獲得超過 50% 的選票,則可以直接當選。 但沒有的話,那麼在第一輪投票中領先的兩位候選人則需在 15 天後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一決雌雄,勝出者成為法國總統。
在 4 月 10 日舉行的第一輪投票中,馬克宏和雷朋分別得到 27.84 %和 23.15% 的選票,淘汰其餘對手,進入第二輪的決戰。 值得一提的是,雷朋的選票僅比第三的梅朗雄(21.95%)高了 1.2%,也就是大約 42 萬張選票。這也是馬克宏和雷朋的第二次直接對決。 另一方面,投票率創下了近 20 年來最低的 74%。
雷朋在半年前的支持度還一度被另一名極右翼候選人澤穆爾超過。 2021年10月公佈的大選民調中,澤穆爾以 17% 的支持率超過了雷朋的 15%,這是雷朋在自 2013 年之後,第一次掉出前二。 雖然在之後公佈的民調中,雷朋重回第二,但這毫無疑問地表明,澤穆爾搶佔了一部分原本屬於雷朋的政治生態位和支持者。
同生態位競爭者的出現也並不一定是件壞事。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柯林根達爾(Clingendael)的高級研究員雷內.庫珀魯斯(René Cuperus)向美國之音表示:「正是因為一個更極端的右翼民粹主義者埃裡克-澤穆爾在第一輪加入了競爭,使得瑪琳.雷朋成功獲得了一個更溫和的立場。」
雷朋隨即開始調整其選舉策略。 特別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法國國內的食品和汽油價格持續上漲,讓諸如工資和稅收等關乎民生的議題的重要度進一步凸顯。雷朋淡化了之前的反歐盟訴求,也不再把重點放在反移民上,而是承諾進行經濟改革以控制不斷飆升的物價。
雷朋在競選綱領裡承諾將把燃油、天然氣和供電的加值稅從目前的 20% 下調到 5.5%;在養老金方面,則承諾最低保障金額為 1000 歐元;在勞動者個人所得稅方面,如果企業將員工最低工資提高 10%,則可享受稅款減免。在經歷了疫情打擊,以及烏克蘭危機造成的能源供應緊張的背景下,雷朋的民生牌無疑爭取到了更多中間派的選民。
當然,雷朋的極右翼底色依然還在。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學部教授浪岡新太朗(Namioka Shintaro)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雷朋的去極右化策略使她的支援更容易被接受。 然而,即便她沒有反猶太主義,但反移民、反伊斯蘭教等政策還依然存在,並且她的極右翼意識形態也沒什麼改變」
雷朋所領導的國民聯盟雖已放棄反歐盟的政策主張,但在諸如嚴厲打擊移民和加強法國國家安全等關鍵政策上,仍是堅定不移的。比如:提出移民公投;終結移民家庭團聚,僅在國外處理庇護申請;確保法國公民在入住公共住房和就業方面的優先權;外籍失業者可強制遣返。
雷朋雖然再次站到了總統選舉的第二輪投票中,但可以預見的是,在 2002 年和 2017 年的第二輪選舉中發生的對極右翼進行 「破壞性投票」的現象,將不太可能再次發生。
傳統左右對立格局的坍塌
在 2002 年的大選第二輪中,瑪琳.雷朋的父親,國民陣線的創始人讓-馬利.雷朋(Jean Louis Marie Le Pen)意外出線。儘管他試圖將自己描述成一名保守右派政客,但幾乎所有的法國政黨都呼籲他們的支持者投票給希拉克。包括當時的左翼第一大黨社會黨,以及其他一直反對希拉克的政黨。 希拉克因而以法國總統選舉史上最大差距(82% 對 18%)贏得大選。
同樣的情況在 15 年後的 2017 年大選中重演。 馬克宏以巨大的優勢(66% 對 34%)戰勝了雷朋。
今年的情況似曾相識。首輪投票結果出爐後,被淘汰的各黨派總統候選人先後表態,並迅速形成兩大陣營:左翼的社會黨(PS)、綠黨(EELV)、法國共產黨(PCF)、「不屈法蘭西」(LFI)以及中右翼的共和黨(LR)候選人均呼籲不要投票雷朋。 兩個極右翼黨「再征服」(R!)和「法國崛起」(DLF)的候選人則站到了雷朋一側。
但和往屆不同的是:曾經輪番執政的兩大主流政黨,如今得票率加起來不過6.5% – 社會黨(1.75%)共和黨(4.78%),盡顯頹勢。 反對雷朋和國民陣線的聯合勢力已大不如前。
極右翼的國民陣線和再征服,極左翼的不屈法蘭西,三個極端政黨加起來獲得了超過 50% 的選票,也顯示著法國政壇在國家層面的傳統左右對立格局已坍塌,社會的分裂度進一步加深。
浪岡新太朗表示,「我認為這是對傳統的主流黨 – 社會黨和共和黨的不滿所引起的。極右翼的政黨政客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援,首先應該理解為對現有傳統政黨的不滿,對傳統主流政黨的批評態度導致了對極右和極左政黨的支援。換句話說,傳統主流政黨未能滿足民眾對於政治的期望,導致了選票流向了極右和極左政黨」。
而雷內.庫珀魯斯則提供了另一個解讀視角。「法國的分裂程度幾乎與美國相同(紅州與藍州)」,「與其說左右,不如說是全球化/現代化的贏家(巴黎地區、波爾多)和輸家(後工業化的北部和東部)的對立。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能源價格危機和恐怖襲擊都在加深裂痕的兩極分化」。
法國兩輪制的總統選舉始於 1958 年,那也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元年。但至今為止,法國總統大選從未出現過候選人在首輪投票中勝出的情況。從過往的歷史記錄看,在首輪選舉中拔得頭籌的候選人基本也會成為第二輪選舉的獲勝者,而被位居次席翻盤的情況只發生過一次。1995 年,社會黨的若斯潘(Lionel Jospin)在第一輪選舉中以 23.3% 對 20.8% 的得票率領先保衛共和聯盟的希拉克(Jacques Chirac),但在第二輪選舉中希拉克卻以 52.6% 的得票率翻盤。
調查機構益普索(Ipsos)上週六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33% 的梅朗雄支持者會在第二輪投給馬克宏,而 16% 的選民會投給雷朋,另外 51% 的選民則表示尚未做出決定。 而最近一周的各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將會獲得 53%~55.5% 的支持率,而雷朋的支持率則在 44.5%~47%。
平心而論,10% 上下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但最近 10 年的歐美政壇,已經不止一次發生過「小概率」的事件。 那麼,雷朋會成為第二位翻盤的候選人嗎?
推薦閱讀
【法國大選】馬克宏老對手重新包裝自己,想撕掉「女川普」標籤,中間選民買單嗎?
不甩記者、不甩民調,為什麼法國總統馬克宏依然能讓反對者稱臣?
【法國總統大選】女川普 VS 39歲素人,法國留歐還是脫歐全世界都在看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法國大選結果對中國意味著什麼?〉。首圖來源: 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