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走路是最簡單的生活化運動,許多人購買計步器、智慧手錶來記錄、觀察自己走路的狀態。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告訴你一個事實:走路「速度」比「步數」更關鍵,如何走路才能達到最高效率!(責任編輯:陳怡君)
「走路」是人們能隨時隨地進行的生活化運動,日行萬步更是許多人當成運動的方式之一,但隨著年齡漸增,有 7 成的人覺得自己的走路速度跟三年前比起來有變慢,若誤把走路散步當運動、或是走路速度 1 秒小於 1 公尺,當心體力不好愈走愈慢便可能是健康的警訊,因此除了追求「步數」,走路「速度」其實才是關鍵!
8 成人僅以散步當運動,7 成走路越來越慢
根據益富《樂齡運動大調查》發現有 8 成的朋友會以散步當作運動,但卻有 7 成以上覺得自己走路變慢,甚至覺得自己走路常常被人超越。根據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正常狀態下,步行速度 1 秒應大於 1 公尺,建議民眾可試著走 6 公尺並計算秒數來粗估自己的步速。根據台灣研究顯示,樂齡族若 1 秒約走 0.8~0.9 公尺,可能有體力不足的現象,所以走路「速度」其實是測試體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輕忽。
台北一名年約 70 歲的張老太太,平時會在自家巷口散步當運動,自覺身體還算硬朗,近幾年還打算趁疫情趨緩後帶孫子到日本迪士尼樂園,一圓含飴弄孫的夢想。但最近幾個月,家人發現張老太太走路開始有點「不對勁」,不僅爬樓梯有些吃力,從椅子起身也有點費力,走路越來越慢,甚至常常跌倒。
因行走不便,張老太太需要拿四腳拐杖步行,家人決定帶她就診。經醫師進一步檢查,這才發現張老太太腿部肌肉流失嚴重,研判可能是因為疫情使活動量大幅減少,飲食也跟著簡單化,鮮少攝取蛋白質,造成肌肉快速流失。
肌肉流失引發跌倒在 2 年內死亡風險比癌症高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凱平表示,張老太太雖常吃綜合維他命營養品,卻疏忽蛋白質足量攝取及肌肉訓練的重要性,尤其老年人的肌肉流失量會比年輕時還來得多。所幸,後續給予正確且規律的運動訓練後,並補充蛋白質和 BCAA(支鏈胺基酸),半年後張老太太已不需要持拐杖行走,也終於能開始準備帶孫子出國玩的圓夢計畫。
走路速度簡單測肌肉流失
王凱平醫師表示,「判斷肌肉流失的方式有三面向,走路速度、起身速度、握力大小,過往多數民眾不認為肌肉會生病,因此顯少提供給身體肌肉足夠的養分或訓練,但因為肌肉流失引發跌倒而在 2 年內引發死亡的風險其實比癌症還高,而走路速度是檢測肌肉流失的最簡單方式,也是近年引發研究的原因。」
王凱平醫師強調,走路速度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健走的速度會比散步的速度要來得快,民眾可從三個標準來自我檢視:是否有流汗、是否有微喘、是否有感覺到疲累?而不僅僅只是有走就好,如果沒有維持一定速率、心跳 120 次/分鐘、流汗,那麼可能沒有達到真正運動的標準。
落實「補、測、動」三字訣,養成維持好體力習慣
王凱平醫師指出,除了年紀自然老化外,長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均衡這兩大關鍵也是體力流失的主要因素,建議落實「補、測、動」三字訣,包含:一、「補」充足夠營養 ; 二、自我檢「測」步行速度 ; 三、多運「動」,透過正確營養及運動,來保持好體力!
【口訣一:補,補充足夠營養】
飲食上要攝取優質蛋白質並補充 BCAA(支鏈胺基酸)營養品,其中應挑選含有「優質三蛋白」(PDCAAS=1)才好消化好吸收,又能幫助肌肉生長,增強體力。多數國人缺乏的鈣質、維生素 D,可維持骨骼和肌肉健康,也很重要!
【口訣二:測,自我檢測步行速度】
有益身體健康的步行速度,只要能在 1 秒鐘內走 1 公尺,都是合格的。舉例而言,只要 6 公尺步行速度 >1 公尺/秒,或是能在 15 秒內走完四線道(約 12~15 公尺)的斑馬線,甚至更快的速度,就能代表身體體能在平均水準之上。
【口訣三:動,多運動】
以 4 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 10 分鐘(約 1 千步),累積日行萬步,步行約 6 公里,只要 90 分鐘,就可以消耗約 300 大卡熱量!每天運動 15 分鐘,可延長 3 年壽命,鼓勵大家將健走成為生活習慣,一起走向健康!
推薦閱讀
【不是只有女生會得乳癌】醫授自我檢測 6 症狀,攝取這些食物遠離乳癌
【辦公室上班族的職業病】嚴重時會手指刺痛無力!看看你可能處於「腕隧道症候群」第幾階段
太早太晚睡對心血管健康都不好!英國長達6年研究發現,在這2個時間點入睡最好
(本文經合作夥伴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走路速度變慢,1秒不到1公尺 竟是健康警訊〉。首圖來源:x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