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淨零碳排放不是口號,是國家的競爭力。歐美各國的政策、產業等,都將 2050 淨零碳排作為第一目標設定各項政策,一起來看看台灣政府將如何部署 2040 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淨零碳建築等政策!(責任編輯:陳怡君)
淨零碳排放已經成為國際趨勢,台灣面對這股轉型浪潮,也在今天端出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圖。不過 2050 年再生能源占比要如何達到 6 成以上、電動車政策又將如何影響民眾生活,整理十大關鍵問答一次看懂。
國發會今天與環保署、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內政部共同舉行聯合記者會,公布台灣 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揭露外界最關注的能源配比數字。
根據路徑圖,2050 年再生能源將占 60% 至 70%、氫氣 9% 至 12%,火力加上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約占 20% 至 27%,抽蓄水力 1%。
產業界高度關注淨零排放路徑圖,因為牽涉政府電力基礎設施規劃、供電穩定等面向,但淨零排放不只是產業界的事,其中如 2040 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淨零碳建築等政策,也與民眾息息相關。
依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規劃,未來是否會出現電力不足的問題?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政府規劃淨零轉型計畫時,就保留電力成長空間,以年平均成長 2% 為基準、正負 0.5%,需電量為 4275 億度到 5731 億度,足以支撐產業發展、維持供電穩定;而且隨著再生能源建置量的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買到綠電,沒有缺電問題。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補充,電力成長每年平均 1.5% 至 2.5% 是經過全面盤點結果,包括台積電等半導體業者在台灣擴大設廠、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申請踴躍以及未來將全面實施運具電動化等因素,都已納入考量。
龔明鑫直言,再生能源成為基載電力已是全球趨勢,各國都面臨同樣問題,台灣的當務之急就是在 2030 年前,要將儲能系統、電網韌性盡快建立,才能繼續往前走。

國發會 30 日公布 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圖片來源:國發會提供)
2050 年能源配比當中,再生能源高達 60% 至 70%,要如何達成?
根據 2050 淨零路徑規劃,可以用 2030 年作為分水嶺,在這之前,先用現有的成熟技術落實,盡最大能力發展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同時研發新興技術; 2030 年之後,新的能源技術就可以協助再生能源發展占比進一步提高。
短中期計畫:推動既有技術
短中期(截至 2030 年):推動既有技術,優先布建成熟光電風電,同時研發新技術如氫能混燒等,並與日本、澳洲展開國際合作,預期 2040 年商業化。
預期光電到 2025 年累計 20GW,2026 年至 2030 年每年 2GW;風電到2025年累計 5.6GW,2026 年到 2035 年每年 1.5GW。
長期計畫:普遍應用新技術,進而將再生能源極大化
長期(2031年至 2050 年):普遍應用新技術,進而將再生能源極大化,包括擴大光電風電設置場域、扶植優勢前瞻地熱海洋能、建構基載型綠電等。
在此階段,光電朝向高效率模組發展,至 2050 年目標累計達 40 至 80GW;風電朝浮動式、大型化機組發展,至 2050 年目標累計達 40 至 55GW。
按照能源配比,2050 年能源有 6 至 7成依靠再生能源,供電穩定會相當辛苦,火力電廠是否還是會扮演一定角色?
2050 年再生能源占比達 6 至 7 成是經過跨部會溝通,且技術會不斷演進下的成果。除了再生能源,火力電廠配合 CCUS 技術仍保有 20% 至 27% 的比重,將燃氣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捕捉下來,進行儲存或再利用,就可達到淨零排碳的目的。
龔明鑫也說,不論是國際能源總署(IEA)或是國外規劃,未來能源配比多以再生能源占絕大部分,甚至太陽光電加上風力發電就可能占比達 7 成;台灣因為土地較小,占比沒辦法拉那麼高,要用其他方式。
「全世界都面臨太陽光電跟風電占比較大比例,同時會遇到電力穩定問題」,龔明鑫表示,這也是 2030 年之前,儲能、電網韌性、智慧電網等領域要趕快布建起來,政府將之列為重要工作。
淨零排放規劃的能源占比為何不含核電?
龔明鑫表示,每個國家情況不同,台灣地小人稠,核電廠設在哪裡都有很大爭議,地方政府也不支持。
至於部分國家仍將能核能列入選項,龔明鑫回答,其他國家範圍比較大,各國條件不同。
中小企業如何因應能源轉型?會不會買不到綠電?
現階段已經有不少大企業開始採購綠電,龔明鑫表示,政府將保留一定比例的綠電,提供給中小企業購買,也會輔導企業建構減碳能力,「國內中小企業不用太擔心,政府轉型過程會跟企業站在一起」。
在協助產業淨零轉型部分,政府也將推二大合作模式,一是採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模式,二是結合產業公協會力量,並由國營事業以身作則。

國發會 30 日公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宣布透過風電、光電、氫能、電力系統與儲能等 12 項關鍵戰略,達到能源轉型目標。(圖片來源:國發會提供)
運輸方面,政府設定 2040 年電動車、電動機車市售比達 100%,有何配套措施?
政府力拚 2040 年新售的車款不再有燃油車,而是電動車或氫能車,但不會採取「禁售」手段,而是透過補貼讓外部成本內部化,同時讓整體環境更便利。
「價格合理、環境也便利,目標就能自然達成」,龔明鑫表示,充電若不方便,就算到時電動車價格再低也沒用,因此建構環境相當重要。
交通部次長陳彥伯則說,各界關注推動電動車的過程中,車主易有「里程焦慮」,因此交通部將攜手各單位推動充電樁置,在轉運站、服務區、旅館,甚至路邊停車場安裝充電樁,完善配套措施。
近年不少電動車買主遇到自家社區無法安裝充電樁的爭議,陳彥伯提到,充電樁部分涉及公寓大廈管理相關規定,會與相關單位合作、讓電動運具環境更完善;內政部次長邱昌嶽也表示,未來將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這部分法制工作已經快要完成。
政府推動淨零碳排能源轉型,預算從哪來?
國發會表示,為了讓 2030 年以前成熟技術布建最大化,並同步投入未來技術研發,經初步盤點,2022 年至 2030 年約有新台幣 9000 億元的預算需求;其中金額較高者有再生能源及氫能 2107 億元、電網及儲能 2078 億元、運具電動化 1683 億元、節能及鍋爐汰換 1280 億元,其餘項目還有低碳及負碳技術、資源循環、森林碳匯、淨零生活等。
預算來源可分 3 部分,既有規劃 1200 億元、國營事業 4400 億元,新增計畫部分約 3200 億元;龔明鑫表示,新增計畫部分,3200 億元均攤下來,每年增加約 400 億元左右,「調度應該還 ok」。
媒體詢問是否需要訂定特別條例爭取預算,龔明鑫回答,是否需要訂定特別條例由下任政府思考比較合適,但不一定需要特別預算,也可以放在公建預算,只是額度增加而已。
國發會補充,從明年開始,前瞻預算、科技預算及公建預算都將納入「淨零排放」的項目;下一期前瞻計畫(2023-2024 年)已預留一定額度,2023 年公建預算也已規定所有「新興計畫」須和淨零碳排掛鉤。
政府在 2030 年前的減碳路徑似乎太慢,未來是否可能加大力道?
依照政府原訂規劃,2030 年前要減少碳排量 20% 至 25%,不過,去年在格拉斯哥召開 COP26 決議,2030 年要減碳 45%,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會配合決議進一步檢討;龔明鑫坦言,2030 年前要減多少碳,將在年底公布,因這段期間是擴大既有技術,同時開發新技術,預計 2030 年後才會普遍應用新技術,效果才比較顯著。
是否考慮徵收碳稅?
碳費徵收將是由大到小,先對大企業課碳費,環保署也有減碳額度交易,讓產業有更大機會達成減碳目標;期許透過建立制度,讓產業面對國際碳邊境稅徵收的競爭環境時,能有更大的適應能力。
至於碳稅議題,張子敬表示,會由碳費先行,看看執行效果,再考慮後面的部份。
是支持民間成立碳交易市場?
張子敬表示,碳交易平台不由民間自己設立,是希望幫助國內減碳,也讓有需要的人買得到。
張子敬也提到,若民間引用的是不被承認、或是國外的碳權,這對台灣的減碳沒有幫助,因此還是希望能維持在有需要的人能買、價格也是合理可負擔的狀況,而非供需失衡、變成金融炒作的商品。
你居住的城市,是適合以電動車當作交通工具的城市嗎?
集氣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 ,為你的城市生活打分!
推薦閱讀
「淨零碳排」攸關台灣企業存亡!台積電等科技巨頭表示焦慮重重,台灣政府該如何助攻?
【不愧是務實的德國人】總理坦言連三年無法達氣候目標,為何最新措施卻是調降電費?
用電大戶要轉型為減碳高手,台積電做得到嗎?專家分析:半導體產業負擔得起!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2050淨零碳排路徑出爐 十大關鍵問答一次看〉,首圖來源:Waldemar Bran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