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日本 3 月 16 日晚間東北外海發生規模 7.4 大地震,目前已知 1 人死亡、88 人受傷。一起來看看,旅居在日本的台灣人,地震當下是如何依照平常的防災演習冷靜避難!(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吳十元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記錄一下昨天避難的狀況。

昨天地震發生時,家人都已經入睡了,而我正在修圖。搖晃程度較大的共發生兩次,劇烈搖晃的當下我先扶著電腦確保它不會倒下,其他的書櫃或是置物櫃都已經有用防傾倒的支架(不知道中文是什麼,請看下方圖示),所以就不擔心傢俱會倒塌,在此同時也呼叫吳媽媽起床準備。

置物架上的防倒支撐架總是保護著我們,真心推薦大家一定要安裝。這不是地震後的樣子,是一直都是這樣,裝備滿滿。(圖文來源:作者提供)

第二波的搖晃結束後,當下就決定該去避難了。走路去?開車去?走路的話外氣溫偏低(約 3 度),而且要待多久也不確定,小孩一定受不了,加上有經歷過311 海嘯前輩們之前的分享,車子是一個可以臨時遮風避雨的居所,所以就決定開車移動,但是開車移動的風險就會是塞車而造成時間的浪費或是被卡死在車陣中。

因此用最迅速的時間整理行李後毫不猶豫就出門,希望能爭取時間避開車潮。首先大人先換好禦寒衣物,接著把平時就有準備的防災背包、乾糧、飲用水和毛毯放進車內,幫小孩換好衣物後讓他們先上車等待,之後我再進屋內把總電源關掉才離開。事後回想,我居然忘了把瓦斯的開關也一併關掉,這是一個蠻重要的 miss。

橘色的防災包都放在玄關,遇狀況時抓著就可以跑了。(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該往哪裡移動避難呢?

平時就有防災演習,很清楚知道該去哪個地方避難,加上車上電視、網路或是APP 都有大量的即時資訊可以參考,所以先往鄰近的中學校移動。可是到了現場才發現學校的工作人員還來不及開門,沒辦法進去校園,因此當下立刻決定更換地點,這時候道路上開始出現大量的車潮與人潮(平時鄉下地方晚上 9 點就幾乎是空城了)。

想說往後山移動,但是當下已經有塞車的狀況,所以就先觀察看看鄰近是否有高樓可以避難的地方,運氣很好,眼前的 Pachinko 店的立體停車場的電子看板上顯示著『立體停車場開放中』的字樣,當下就立馬轉頭往那邊移動避難。

Pachinko 的立體停車場四樓,正面是朝南的海邊。(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Pachinko 都無償開放成臨時避難所

抵達停車場的四樓後就先把小孩安置好,讓他們先入睡後再來上網報平安。我們大概從 12 點左右一直待到早上 4 點左右才回家,除了有許多零星的餘震以外,更重要的是觀察海嘯能量傳遞的狀況,預測有 1 公尺的海嘯,但實際觀測到的是 30 公分的海嘯,所幸這次沒有毀滅性的災害

從家裡整理行李、開車出發到立體停車場大約花了 25 分鐘左右,不曉得這樣是否算快或慢,但是當下冷靜判斷、熟悉避難路線、防災用品的準備等等,在這種災害時真的是可以縮短時間並降低風險。

平時對 Pachinko沒有什麼好印象,但這次的災害中發現許多 Pachinko 都無償開放成臨時避難所,萬分感謝,也意識到企業責任對社會的重要性。雖然中文怪怪的,但希望這個經驗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謝謝大家的關心,願大家都平安

這次避難的 Pachinko 的立體停車場。(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如果地震了,你知道離你最近的避難場所在哪裡嗎?

集氣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 ,告訴政府你的感覺!

推薦閱讀

【讓避災能力「從小」成為常識】日本教授的避難 3 要點,學會的孩子在 311 地震中全數生還

【4 張插圖破解地震即時警報】為何離震央越遠,能更早收到即時警報?

念舊、捨不得丟的「儲物症」癥狀,可能已經隱藏了未來逃生困難的危機!

(本文經作者 吳十元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記錄一下昨天避難的狀況〉。首圖來源:KTLA 5 Youtube 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