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 6 個月的烏克蘭人Alex Khomenko(右)等人 25 日前往莫北協駐台代表處前,對俄羅斯軍事入侵表達抗議,同時也為 烏克蘭當地聲援打氣。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進入第 5 天,澤倫斯基表示:「我們懇請歐盟透過新的特別程序立即讓烏克蘭入盟。」美國、歐盟也相繼加強對俄國的制裁。同時,美國也派團訪台,顯示在危機之時,不會放掉對台的承諾。烏俄戰爭對台灣而言,有什麼警示?(責任編輯:連柏翰)

專家:中國仍構成首要威脅,對台戰略模糊須考慮

俄烏戰爭不斷升溫之際,美國加緊援助烏克蘭,但並未鬆懈對台灣的支持,派出多位前軍事與安全官員訪台。多位軍事專家表示,中國仍然構成首要威脅,對台戰略模糊立場值得重新考慮。

美國總統拜登星期一(2 月 28 日)指派跨黨派資深代表團搭乘行政專機訪問台灣。代表團成員包括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前副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Meghan O’ Sullivan)、奧巴馬任內的副國防部長佛洛諾伊(Michele Flournoy)以及 2 位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管亞洲事務主任格林(Mike Green)和麥艾文(Evan Medeiros)。

台灣總統府稱,在烏克蘭情勢嚴峻之際,此事彰顯台美關系的「堅若磐石」。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27 日呼籲美國放棄以往對台灣的模糊戰略,改為明確表示其保衛台灣的立場。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 28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台灣是中國的事,不關日本的事,呼籲日本停止「挑釁滋事」。

美國智庫「2049 計劃研究所」(2049 Project Institute)資深主任易思安(Ian Easton)在信件中對《美國之音》表示,俄烏戰爭帶來的核心教訓就是,戰略模糊行不通,易受攻擊的、脆弱的民主政體一旦孤立就很危險。

易思安:「在我看來,拜登總統應該派遣他自己的高官拜訪台灣,而不是現任政府以外的人。他應該和蔡英文總統通電話,並公之於眾。他應該派美國海軍驅逐艦進行港口訪問。他應該命令美軍開始和台灣進行雙邊訓練。為了恢復威懾力,美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必須在亞洲建立一個類似北約的集體安全機制,保護所有民主政體,特別是台灣。」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將於 3 月 2 日至 5 日訪台。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對《美國之音》指出,美國傳遞出安撫印太盟友的信號,台灣應展現出堅決自衛的決心。

「現在所謂的戰略模糊,在我觀察是『建設性清晰』。官方文件不會說協防台灣,可是從官員用語展現的是要協防台灣,這是一種外交藝術,文件不講,用演講和指示來講。當然我們希望可以走向清晰,這是嚇阻侵略的最有效方式。蓬佩奧和格林他們來台灣,台灣應該特別展現自己的防衛決心和意志,不是搭便車的態度。」

俄國入侵烏克蘭,至今仍未攻下首都基輔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第 5 天,至今未攻下基輔。2 月 28 日,雙方在白俄羅斯邊境舉行的首輪談判結束後,基輔再次響起爆炸聲。

美國國防部官員在 28 日的簡報會上表示,俄軍行進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後勤補給不足和烏克蘭人的強硬反抗。目前估計有 12 萬俄軍入侵了烏克蘭,發起了 380 次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攻擊。

美國華府智庫戰爭研究院(ISW)27 日發布報告指出,俄羅斯原先預計用少量兵力摧毀烏克蘭防禦系統的戰略已經失敗,目前正在重新調整,準備面對規模更大、更困難且更持久的戰爭,可能會調動更多空軍和火炮,包括用重火炮攻打基輔。

蘇紫雲認為,俄軍在第一階段太過輕敵,妄想重複二戰中德國攻擊法國的模式。「俄羅斯想發動閃電戰,其實現在這個時節不適合俄羅斯機械部隊行動,烏克蘭冰雪融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俄軍在高速公路被擊毀。俄羅斯用精準彈藥攻擊烏克蘭城市,希望打擊其民心士氣,快速投降,現在看來普丁的賭博失敗了。」

蘇紫雲指普丁透過「保護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hansk)」製造出兵藉口,可被視為 1936 年「滿洲國時刻」重現,台灣應吸取教訓,嚴厲打擊內部親共組織,以防習近平借機侵台。

面對西方的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丁 27 日將核威懾力量置於高度警戒狀態。曾在北京駐點 22 年的台灣軍事專家亓樂義告訴《美國之音》 ,「我非常意外,照理講和核武完全無關。常規武器你也沒有大打,為什麼一下子跳到核武?全世界沒有人在用核武威脅俄羅斯。」

按照 2013 年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友好合作條約》,在烏克蘭遭到核威脅的情況下,中國應向烏克蘭提供相應安全保證。

相比烏克蘭,台灣地緣和地形具優勢

亓樂義認為,俄空降兵此次在離基輔約 25 英里的安東諾夫機場實施了失敗的空中突擊作戰,中國可能會引以為戒。

「俄羅斯如果能用突擊、空降的方式奪取這個機場,再引進後續梯隊的突擊部隊,用營、團、旅慢慢進來,戰果就能慢慢擴展。顯然這一步沒有做到,出現戰力空隙。俄羅斯很想在最短時間內、在基輔附近來一個『中心開花』,從外線直接插入烏克蘭心臟地帶,實施斬首行動。但整個烏克蘭沒有一個城市被完全拿下來,制空權好像也沒有。這種打法效力最高、風險最大,需要高度協同性。中國如果想要複製,從台北附近來一個『中心開花』難度更大,越海垂直機降難度非常大。」

美國《大眾機械》雜誌觀察員、日裔軍事評論員溝上(Kyle Mizokami)撰文指出,外界認為中國過去將大規模空襲作為登陸台灣的方式之一,安東諾夫機場戰役可能會讓中國認清空襲的風險,加大建設兩棲戰艦。

蘇紫雲表示,相比於烏克蘭,台灣在地緣戰略和地形方面具有優勢,結合國防資源,有很大機會阻止解放軍的軍事冒險。

「第一,整個戰場形態不同,烏克蘭是地面戰(ground warfare),台灣這裡是海空戰場,防禦方法不同。第二,潛在的盟友介入台海問題比較輕鬆,臺海這裡海空作戰是科技為主,協防風險較低。第三,因為有海峽,台灣比烏克蘭幸運的是敵人很難走路或開著戰車越過邊境,還是要兩棲登陸,這個過程台灣有很大的機會防禦成功。」

烏台差別:烏克蘭人更願意為自己挺身而戰

烏克蘭民兵組織已招募 10 多萬名志願軍成員,拿起武器保護國土,激發外界關於台灣後備軍的關注。

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學院資深研究員的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 26 日的一場講座中指出,烏克蘭跟台灣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是,烏克蘭人更願意為自己挺身而戰。

關於烏克蘭戰爭對台灣國防的啟示,亓樂義認為,「第一,抗敵意志一定要凝聚,自從香港國安法公佈,台灣大部分老百姓看得比較清楚了。這次經過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大部分台灣人覺得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第二,『常後一體』,後備力量和常備力量在動員上有效結合,常備部隊將近 20 萬,後備也應該動員達到 50 萬,在最短的時間動員起來;第三,從這次(戰爭)來看,制空權至關重要,台灣的防空系統、防空武力要預置。」

亓樂義強調,台灣跟烏克蘭最大的不同其實在於,美國有《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美台現在要開始協商準備:關於銜接戰備等級、建立聯合作戰的基本框架和通用的溝通協定,還有允許台灣加入美國的資訊鏈(data link),共用戰場情資。

台灣是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但我們希望它更好!

快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為你的城市生活打分!

推薦閱讀

「我需要彈藥,而不是逃跑」——一個誓死守衛國家的總統,如何扭轉西方各國態度

【烏俄這場戰會打多久】CNN:普丁想要吞一頭豪豬,但俄國這頭熊很難消化

烏俄爆衝突,投資方向如何調整?看全球 4 大產業潛在危機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烏克蘭戰爭的啟示:對台戰略模糊還管用嗎?〉。首圖來源: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