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迪選讀
今天是公投特輯第二篇,我們來聊聊核四。不得不說,這題的難度真的高,有夠高,三四樓那麼高。畢竟核能是個極度專業的科學領域,我們團隊只能從正反兩方提供的資料下判斷,再佐以第三方資料交叉比對。
偏偏這次正反兩方都對彼此的資料提出質疑,如果要驗證資料正確性,就必須要有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深度調查,而我們做不到這件事。
所以這一次,我們只能盡量將雙方的說法都呈現出來,至於你要選擇相信哪一方?我的回答跟上次一樣,我沒有要說服你,你可以看完所有資料再下決定。
這次核四還有個新的思考方法。上次萊豬我們是循著一個脈絡往下,打破沙鍋問到底。但這次我會先把核四議題分成三個小題,分別是「安全性」、「重啟效益」和「核廢料」。每一題就像一組紅綠燈,通過就給綠燈,不通過就給紅燈,找不到答案,那就給一個存疑的黃燈。
這篇的最後,我一樣會給你我的答案,你可以自行選擇,你是像我一樣三顆綠燈才通過,還是經過判斷,你願意給出一顆黃燈/紅燈的彈性空間,讓核四運轉。
準備好了沒?我們開始吧!
公告案次:17
領銜人:黃士修
公投題目: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第一顆燈:安全性
第一個問題永遠是安全性。沒有安全性,那後面的重啟效益和核廢料可能都不用談了。我們要先釐清一件事,核能安全,不代表在台灣的核電廠安全。核電廠在台灣夠安全,不代表核四安全。
所以我們接下來將會逐一檢視每個層級,真的都通了,再給出綠燈。
首先我們先看看核電廠安不安全。人們對於核電感到擔憂,很大原因就是我們看見車諾比核災和福島核災。莫急莫慌莫害怕,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核災是怎麼發生的。
車諾比核災:1986 年,發生位置是當時的蘇聯,但現在被劃分在烏克蘭的車諾比。
當時蘇聯製的核電廠,和現今的核電廠設計不同,沒有安全措施,緩速劑選用的是石墨。(後來才發現不能用石墨,會爆炸)而且當時蘇聯正在進行實驗,當下實驗人員採取了一些決定,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導致核電廠爆炸。
車諾比的核災有可能發生在台灣身上嗎?幾乎不可能。最關鍵的原因,在於核電廠設計不同。車諾比事故的核電廠,是前蘇聯時代特有的 RBMK 型反應爐。它是使用石墨當作緩衝材,調整核反應爐的速率,這是它的致命缺點。現在台灣的核電廠不是這種的,裡面沒有石墨,而且反應爐外都會有圍阻體,就算反應爐內部出事了,也不至於造成嚴重的輻射外洩。
另外的原因是當時他們進行的是實驗,不是正常發電程序。台灣的核電廠都有正規發電程序要走,經過層層把關下,不太可能像車諾比一樣發生一連串的人為判斷疏失。
福島核災: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福島了吧,畢竟不過是 10 年前的事而已 QQ。
然而,我們都以為福島核電廠是地震震壞的,其實不然。2011 年,日本發生311 大地震。地震當下,附近的四座核電廠共 11 個機組通通都有依照安全設計自動關閉。而且他們也都備有緊急發電機,負責冷卻反應爐的水泵也都順利運作。所以其實,福島核電廠是有撐過地震的。
那為什麼還是發生爆炸呢?是海嘯。
我們都知道福島在地震後迎來非常驚人的海嘯。海嘯淹過來之後,造成福島第一核電廠整個大停電,是連備用電力都沒了的那種,導致冷卻水泵停止運作,沒有辦法持續冷卻機組,最終才引發了我們看到的氫氣爆炸。
所以,福島核災其實是海嘯造成的,不是地震。
海嘯我要知道,她服了什麼藥──在福島核災之後,大家發現,什麼,我不只要防地震,我還得防海嘯啊?!所以各座靠海的核電廠開始進行加強。我們的核二廠就是其中一個。
當時核二廠趕緊進行七道加強措施,包含緊急海水泵室保護、增設海嘯牆、新增斷然處置措施等等。反正就是福島發生什麼問題,我就補哪裡。所以現在來說,我們的核電廠應該足以防海嘯了,也就不會重蹈福島的覆轍。
如果我們以過去的核災來看,現在應該都可以避免。但是天災何其多,防呆防震防海嘯之後,恐怕還有不同的風險存在。例如會不會有更大的地震?有更高的海嘯?或是一顆隕石碎片突然飛過來打個正著?等等,核電廠有防飛彈嗎?
這些天災人禍現在看起來很荒謬,但不代表以後不會發生。別忘了,當時可沒人想過核電廠需要防海嘯喔。但我們仍得先認識過去,才不會將我們的恐懼放錯地方了。
核災真的會讓人死亡嗎?接著我們要往下問一個問題,如果核災發生,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嗎?大家對於核災的第一個擔憂就是輻射線,好像在爆炸後就會有個無形的輻射以光速四散到方圓百里,然後所有活著的人事物都會沾染輻射,最後中毒致死。
我們來仔細看看核災到底會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依照車諾比的經驗,放射線會造成 18 歲以下未成年的甲狀腺癌機率增加。所以福島就針對 311 當時在福島縣的未成年人進行普篩。2019 年健康委員會就目前普篩結果認為,甲狀腺癌的發生機率和暴露到多少輻射劑量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不能說福島縣民的甲狀腺癌是因為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輻射劑量所導致。
甚至連 WHO 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專家都呼籲,別再普篩了,普篩反而讓一些輕症者困擾,應該是針對甲狀腺癌的高風險族群再做長期追蹤檢驗就好。所以目前尚無機構可以斷言,真的有許多人因為輻射死掉。
但這不代表核災沒有帶來死亡。
在緊急疏散的過程中,大量消防單位和醫護人員被派到指定場域,導致救難團隊在第一時間沒有到一間當地醫院協助撤離患者,最終有 44 人死在避難的路上。另外也因為有許多年長者因為第一次離開家鄉,回家之路遙遙無期,因此失去人生目標。可以說,心理壓力也是核災的副作用之一。
如果把場景拉回台灣,目前北部有核二和核四(核一退役了),萬一發生事情,影響的是整個大台北地區將近 600 萬人,遠遠大於福島當時疏散的 20 萬人。這時候你很難跟這600萬人說 :
「大家不用擔心,輻射不會真的殺死人,大家待在家裡就好。」
你覺得大家會聽嗎?
人們對於核災的恐懼將會造成數百萬人大規模遷徙,到時候造成的傷亡恐怕會遠大於真正受到輻射汙染的人數。講完「核電廠到底安不安全」,我們終於可以來看看,這次的主角核四,到底安不安全。
我們第一個要問的問題是,核四的安檢到底有沒有過?
先介紹核四的歷史:
1999 年,台電開始在貢寮建造核四,又稱龍門核能電廠。
2000 年,阿扁總統短暫停工。
2001 年,復工。
2011 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台灣反核浪潮興起,許多人覺得,如果沒有辦法確認核四的安全性,要怎麼談商轉。
2014 年,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封存核四,因為建築物本身不會馬上拆,所以會先把安檢做完,但安檢結束後不會啟用,就是原封不動的放著這樣。燃料棒陸續送回美國,到今年3月才全數清完。
2014年江宜樺宣布封存時,經濟部和台電他們自己做了核四的安檢報告。行政院的原子能源委員會說,那是他們的自主強化機制,很棒棒沒錯,原能會樂見其成,但它們還是會嚴格審查報告。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台電是廠商,原能會則是監查單位。今天廠商主動做安檢,監查機構說,你們這樣很好,但一切還是以我這邊的檢查為主。所以上週公投辯論會上黃士修說許永輝有簽名的,其實是台電自主做的試運轉報告,不是原能會的最終報告,這我們要先釐清。
那原能會的檢查結果到底為何呢?原能會額外檢查出來,有 155 份通過,但有32 份不通過。
正方的說法是,不通過不是因為不安全,而是當時封存了,也和廠商解約,無法審。所以核四到底有沒有過安檢,這題其實是無解的。以結果論來說就是沒有完全通過。但是以過程來說,有點像非戰之罪,是因為被動原因才沒有通過。
那你說,現在我們重新來驗驗看那 32 項呢?這有點尷尬,反方說,有些廠商都解散了,零件也停產了,已經無法針對過去那 32 項進行試運轉。但正方認為這不構成理由,應該都還是可以有辦法解決技術困難的。甚至可以把通過的那 155 份也一起拿來檢查,正方有信心可處理。至於怎麼解決,只能等雙方提出相對應的報告了。
核四的安全性,另一個討論焦點就是斷層啦。2013 年經濟部派了一個小組去研究核四廠的地質構造 O 不 OK。
有兩項重點,第一,隔壁的龜山島火山噴發怎辦?第二,有個 S 斷層通過核四,這斷層會動嗎?
先看龜山島這個,這很好解決。龜山島的火山 hen 迷你,如果噴發了,應該也只是小型岩漿,不會影響到核四,所以 OK 的。
但是第二個就複雜了。
經過台電採樣,這個 S 斷層已經有 4 萬多年沒有動過了。根據核能法規,S 斷層應該屬於「非活動斷層」,所以「理論上」應該不用擔心。但是有學者說,4 萬多年沒動過,不代表接下來一萬年不會動。我們子子孫孫都要在地球活 hen 久的,不能僥倖。
然後也有學者發現,核四外海有長度 90 公里的活動斷層。這些斷層分層很多段,一路從 F1 到 F8。他們認為,當真正發生地震時,這些斷層很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通通連在一起。所以雖然我們最上面說過,核四在福島事件之後有加強耐震了。但萬一這些斷層真的一起動了,就有可能會超過核四的現在耐震標準。
不過目前核四建物的抗震係數是 0.66g,一般建築物的抗震係數只要0.33g,核四已經多了一倍,而且 7 級強震大概是 0.4g 左右,若真的來一個會把核四震垮的地震,那全台灣應該都有危險。
所以這題又該怎麼辦呢?就看你願意接受多少風險。
如果你認為可以忽略這些幾萬分之一的天災風險,那你可以給綠燈。如果你天生就是個風險趨避者,認為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那你就給紅燈。
第二顆燈:重啟效益。
天啊我光第一題就講辣麼久,希望你還在。不用擔心,接下來兩題會快許多。(因為沒什麼好寫的,欸)
好,就算核四安全,萬一重啟效益不高,我們還要砸錢做嗎?這就是目前正反兩方最沒有交集的地方。反方說,核四不能重啟,因為重啟要花再花 800 億重新招商、買材料。而且核四執照撤銷了、廠商解散了、燃料棒也運回美國了,重啟的話還要 7+N 年,那個 N 就是環評所需時間,不知何年何月。
而且重啟了,能不能運轉還不知道唷。我們剛剛前面說的安檢還是得再做一遍,如果原能會說 no no,那抱歉了,新買的料、新找的廠商可能會再次說掰掰。
而這正好是正方的施力之處。正方說,必須要重啟,才能去看核四到底安不安全,你不能連開都沒開,就說他不安全,這樣不公平。所以核四廠成了薛丁格的貓,正方認為必須要打開它,才能知道真相。
至於重啟是否真的要那麼曠日廢時?正方認為根本不需要。他們引用清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葉宗洸教授的說法,最快 5 年就可以讓核四的兩部機組開始發電。而且大概只要 500 億就可以搞定。他們另外也找到前核四廠長王伯輝,廠長說他當初都有好好封存,而且不存在「買不到料」的問題,所以重啟核四不會那麼久啦。
那到底要聽誰的呢?
痾,還真的不曉得。
這就像編預算,沒有真正開工下去做,不會知道最後總共花多少。所以這一顆燈真的就是看你相信哪一方比較專業了。
(美國有封存又重啟的經驗,但這裡就不多講了,我之後補充在網站裡,想拿美國當判斷標準的可以去參考看看)
第三顆燈:核廢料。
你看,我就說第二顆燈很快吧。我們已經來到最後一段了,你可以的。看完,你就可以成為核電小老師了(跟鄰居阿伯比的話)。
我們過去一直聽抗議民眾說:「核廢料要遷出蘭嶼!」、「雙北首長都不要核廢料!」、「要不然放你家?」
來來來,我們先認識一下核廢料。
核廢料有分高階和低階。高階就是用過的燃料棒,燒燙燙那種,整根都輻射那種。低階就是指受到輻射污染過的東西,例如核電廠的員工制服、工具、拋棄式用品那種。低階的比較好處理,但也是要放置個百年以上。之前吵著不要放蘭嶼的,就是低階核廢料。連低階都要放百年,那高階要放多久我就問?
答案是,十萬年。
如果這份愛要有期限,我希望先有地方放──你沒看錯,十萬年。
十萬年是什麼概念?就是如果你代代薪火相傳的話,活到那時候的人將會是你第 3000 代傳人。用過燃料棒的放射性要經過十萬年,才會衰變到等同天然鈾礦的程度。所以如果不好好處理,那真的就是「棒留子孫」了。(怎麼怪怪的)
但要注意,燃料棒不是一拿出來就要原地放十萬年。它會先移到燃料池當中降溫,放個 10 年,進行濕式儲存。接著再從燃料池拿出來,在乾式儲存放個 40年,又稱「中期儲存」。最後才去找一個無人熟識,青份的所在,把燃料棒放進去,下次見面就十萬年後。
那台灣現在找到那個十萬年的地方了嗎?
當然還沒,我們甚至連中期儲存都還沒搞定呢!我們說雙北首長不願意定案,指的就是這個中儲地點。
目前核一二三廠的中儲都只是先放在原廠址內,但雙北市長對核廢料的處置都頗有微詞。連中儲都找不到地方了,哪還用討論最終儲存十萬年的地點呢?
你也不要怪雙北首長,你拿去問全台灣首長應該都無解。因為現在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找到地方,而且開工了。北歐國家芬蘭挑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小鎮,鎮上只有 9,000 人。
除了人煙稀少,最重要的是它的地質條件很符合。那塊地方的岩層,已經很久沒有動過了。
多久?
18 億年。
傻眼,台灣光 4 萬多年就說很久沒動,人家芬蘭那塊地維持了18億年?!寫到這裡,我現在已經對時間毫無概念了 lol。
還有一件事,就是芬蘭從找地到開始蓋,經歷了 40 年。他們 1983 年就決定要自行處置核廢料,結果花了整整 17 年都在找尋合適地點。2000 年,市議會總算通過設置方案,挑好地點了。
還沒完!
地點選好後,投標的公司 Posiva 開始規劃設置辦法,又花了 10 幾年。一直到2015 年,Posiva 才獲得建築執照。
現在這個最終處置場還在蓋,預計要到 2024 年才會正式啟用。天啊,人家選廠地就選了 17 年,研究再花 14 年,蓋廠再花 9 年。核廢料就是這樣一件需要好好審視、長遠規劃的人生大事啊!
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
Podiva 放置燃料棒的技術,是來自瑞典公司 SKB。但目前瑞典也還沒有開始蓋最終處置場,去年 10 月才剛通過地方議會拍板同意而已。所以芬蘭的這個最終儲放廠已經確定是萬無一失的嗎?
沒人能驗證,也沒人能保證。
畢竟它是全球的第一,卻也是目前唯一。
講完芬蘭的例子,你認為台灣找的到這樣的地方嗎?以地質條件來看,台灣要自己處置燃料棒,必須要挖很深很深很深很深,所以執行面來說應該沒辦法。
那有可能放到國外嗎?現在全球就只有芬蘭有場地,你覺得它會讓我們放嗎?這題如何給燈,我們留到最後一起講吧。
結論:你心裏有幾顆綠燈?天啊恭喜你看完 6,000 字。沒事了沒事了,都結束了,我們要下結論了。
我們複習一下。安全性:你有多害怕天災?重啟效益:你相信誰的說法?核廢料:你認為台灣處理的了燃料棒嗎?
這三題都不好解,不是你的問題,是真的太困難。畢竟核能本來就是專業問題,既然人民決定用公投解決分歧,我們身為有投票權的公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去釐清恐懼、謹慎分析。
至於剩下的選擇,就回歸各自價值觀,由你決定。
好的,來公布我的答案了。安全性:黃燈,我相信核四耐震,但我擔心天有不測風雲,所以不敢給綠燈。重啟效應:綠燈,單純因為我比較樂觀,覺得現在的技術應該可以解決時間和錢的問題。核廢料:紅燈,目前台灣就是連中儲都談不攏,等到台灣真正找到最終儲放地,到時候我才會給綠燈。
我的判斷標準是只要有一顆紅燈,就不應該重啟。所以這題我的答案是不同意。
核能是一個非常兩難的問題。我們可以享用核電為我們帶來立即的幫助,但是要由幾百、幾萬年後的人們幫我們承擔可能的風險。而那個風險到底多大?未來還沒來,沒人能知道。或許未來 20 年人類可以找到妥善儲放核廢料的地方,或是核電廠的建築工法已經達到無堅不摧,飛彈來也炸不穿。
到那時,或許我就會給出綠燈了。
所有參考資料都放在敏迪選讀官網
推薦閱讀
對公投正反方都不滿,投廢票足以表達我的不爽嗎?學者解釋給你聽「不認同」可以怎麼投
【讓科學資料說話】為什麼這位環境學者 3 年前反三接,藻礁公投卻力挺再外推方案?
【把公投變成白話文】萊豬難道不能標示萊劑讓我們選嗎?Podcaster 敏迪拆解萊豬題給你「看」
(本文經 敏迪選讀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11/22 公投特輯二《重啟核四》:你願意承擔多少風險?〉。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