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台灣查獲不肖業者走私 154 隻名牌貓,事後全都安樂死。此外,外來種綠鬣蜥在高雄快速繁殖,林務局在去年已列為有害外來種,但目前仍移除不完,每年都捕獲 5 千隻以上。今年上個月更傳出世界百大入侵物種海蟾蜍出沒南投。目前有些國家因為新冠疫情趨緩逐漸解封邊境,野生動物的走私業者也跟著潛入,台灣該小心防範。

新冠疫情趨緩,不人道走私動物行為重返

由於新冠病毒被認為與野生動物有關,新冠疫情使得人們防範野生動物,走私業者也因疫情無法移動。但隨著疫情趨緩,有些國家的邊境開始解封,走私業也開始動了起來。

今年 8 月海巡署破獲不法私梟走私未檢疫品種貓,共 154 隻貓,包括俄羅斯藍貓、布偶貓、波斯貓、美國短毛貓、英國短毛貓等名貴貓種,價值高達 1 千萬元。事後農委會為了避免引入疾病、保護國內動物安全,依法執行安樂死。

今年 9 月,泰國官方逮住了一個從緬甸想進入泰國的旅客,從他的 8 個行李箱中發現約 9100 隻水龜和陸龜,應是要賣給泰國的寵物業者,其中有些烏龜在黑市價值幾百元美金。

亞洲為最大的野生動物走私市場

日經新聞》報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施密特–布爾巴赫(Jan Schmidt-Burbach)表示:「若提到野生動物的寵物(exotic pet)數字,亞洲是最大的市場。」因為監控跟管理手段很少,但貿易規模很巨大。

各地區受歡迎的走私動物不同。鳴鳥在印尼、越南和新加坡;鸚鵡則在印度跟尼泊爾;嬰猴和卷尾猴以及其他靈長類則在泰國;亞洲小爪水獺在日本成為 Instagram 寵兒。各種不同的昆蟲、爬蟲與兩棲類在各地都受歡迎。

新冠疫情既減低、又增加人類接觸野生動物的機率

新冠疫情讓亞洲國家對野生動物提高警戒。曼谷的反走私動物組織「自由大地」(Freeland)的創辦人蓋爾斯特(Steven Glaster)表示:「新冠疫情對野生動物的幫助比任何保育計畫來得多,這只是因為中國政府對交易的取締比以往更嚴格,希望能夠阻止疫情爆發。但是,雖然中國是最大的單一國內市場,卻不是唯一一個。」

由於蝙蝠被視為傳給人類新冠病毒的中介宿主,許多亞洲國家當局試著制裁野生動物買賣。中國在發現新冠病毒的起源為武漢後,就快速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北京當局增加了超過 5 百種物種到保護清單中,並且加強相關犯罪的懲罰。越南也在去年頒布禁令,禁止進口活體野生動物,並移除前往市場銷售的相關產品。

新冠疫情也讓消費者對於傳染病更警覺。生態學家莫浩斯(Tom Moorhouse)對美國、中國和巴西研究,發現民眾在經歷新冠疫情後,購買動物的意願降低。

但同時,疫情也變相推動人們飼養野生動物。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保育生物學家胡麗詩(Alice Hughes)表示:「人們會因為無聊而想飼養像是爬蟲類一樣酷的寵物,這樣又可以在視訊會議上炫耀。」

疫情期間,野生動物的寵物會帶來健康風險。在柬埔寨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 du Cambodge)病毒學中心的所長楊(Veasna Duong)說:「我們知道所有動物都帶有病原體。如果我們讓人類越頻繁接觸動物,他們被傳染的風險就越高。當人類跟野生動物一起生活,攜帶牠們,接觸牠們的糞便,玩耍時被牠們抓傷,或者在牠們位於廚房時進食,這些密切的接觸都讓人類暴露於潛在風險中。」

新冠疫情也讓特定階層的民眾更接近野生動物。新加坡保育生物學家賈恩(Anuj Jain)指出,疫情使得國家公園或森林的警力變少,使得盜獵行為變多。同時,新冠疫情提高郊區居民的生活門檻,讓他們必須狩獵覓食。

現在疫情趨緩,《路透社》報導,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指出走私動物的貿易出現日漸增加的長期趨勢。自由大地(Freeland)的創辦人蓋爾斯特(Steven Glaster)認為在貿易熱點如泰國、越南、寮國、印尼等,動物貿易都會捲土重來。

島嶼台灣,需守住外來種防線

生活在島嶼的台灣,經常被外來種動物影響。據《聯合新聞網》,1987 年在美國發現的貓科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FIV),於 90 年代進入台灣,到 2007 年,北部地區已有 21% 的流浪貓呈現貓愛滋陽性反應。1997 年,台灣因為走私豬而爆發了口蹄疫疫情,總計約 400 萬頭豬被撲殺,並造成台灣 21 年無法外銷出口豬肉外銷,損失慘重。

口蹄疫摧生了 2007 年的《走私沒入動物及其產品處理作業程序》,也是台灣對外來動物必須處以安樂死的法源。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近 10 年(自 100 年 1 月至 110 年 6 月)被人道處置的移送活體動物近 1900 隻,其中包含鳥類 1395 隻、犬 16 隻、貓 15 隻、其他動物(以囓齒類為主)465 隻等。

沒有購買,沒有走私,許多專家認為走私動物的問題核心還是在消費者。香港大學的保育生物學家伯尼布拉克教授(Timothy Bonebrake)指出:「如果你隨處購買動物,你不一定會知道牠從哪裡來、全球數量是否正在減少,甚至物種狀態是否危及等。」但是說服大眾別再購買動物,關乎一處的文化、經濟與政治層面,光一次的新冠疫情都無法有效停止,人類什麼時候才能更尊重動物,以及整個地球呢?

推薦閱讀

逃逸寵物海蟾蜍有毒,野外幾乎無天敵!守護台灣山野,發現請打1999

【一斤 150,「恐龍肉」你敢吃嗎】外來種綠鬣蜥在南台灣成生態浩劫,鹽酥、三杯處理都不是最佳解方

走私動物安樂死爭議怎解?北市動物園多年收容保育類動物,專家:治病、空間、照顧成本極高!

參考資料

日經新聞路透社聯合新聞網

(首圖來源:FotoDa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