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非文中「嘉大台南糯3號」。(圖片來源:pictavio)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擁有稻米王國的美稱,因氣候適合種稻,一年可有兩次收成且品質優良。全台灣稻農戶數約 22.8 萬人,近 3 年平均種植面積約 27 萬公頃,換算糙米產量年平均約 127 萬公噸,年平均產值約 370 億。因應氣候變遷,節水種稻成為科學家們重要的任務。(責任編輯:陳怡君)

韌性農業又有新成績,台南區農改場與嘉義大學攜手完成全國首個耐旱糯米「嘉大台南糯 3 號」,可節水 3 成,22 日技轉,這款糯米外觀雖然是長糯米,但本身兼具圓糯米的特徵,製鹹、甜品皆可。(圖片來源:中央社,農委會台南區農改場提供)

韌性農業又有新成績,台南區農改場說,與嘉義大學攜手完成全國首個耐旱糯米「嘉大台南糯 3 號」,可節水 3 成,今天技轉,彰化專區已產數百公噸,具長圓糯米特性,製鹹甜品都可。

農委會 19 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明年將投入新台幣 8 億元強化韌性農業發展,預計有 4 種抗氣候變遷的主糧食新品種水稻 5 年後登場。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楊宏瑛、國立嘉義大學農藝系教授黃文理,獲悉以上韌性農業新育種、量產成果。

黃文理說明,「嘉大台南糯 3 號」由他本人、退休的嘉義大學農藝學系副教授劉啟東、農糧署南區分署長羅正宗於台南區農改場副場長任內,以及台南區農改場嘉義分場長陳榮坤合作多年,從水稻與原生陸稻雜交、後代繁殖,建立耐旱分子標誌輔助選種技術,並進行新品種選育,終於完成此品種育成,節水 2、3 成。

他說,這是全國糯米具耐旱特性育成的首個品種,已在彰化專區,由全國最大糯米廠宏元與農民契作栽種 100 多公頃,粗估去年二期作收成已產出 6、700 公噸。

楊宏瑛並說,這款糯米的育成,父本是陸稻,所以耐旱,一期栽種110天、二期90 天,但父本的適口性不好,所以用台南區農改場提供的米種做為母本雜交,提高口感而育成。

她說,這款糯米外觀雖然是長糯米(適合製作油飯等鹹品),但是本身兼具圓糯米的特徵,也能製作湯圓等甜品,未來加工時,不須再區分使用哪一種糯米。

另外,她強調,這次育成新品種的過程,因為採用分子標誌技術,所以能確認品種特性,縮短至 9 年完成,而非過往動輒費時 10 幾年,有利台灣推進對抗氣候變遷進行育種的時程縮短。

為了推進耐旱糯米的使用,她指出,除由台南區農改場、嘉義大學攜手技轉予宏元米廠生產,接下來還會推廣在嘉義栽種,並將技轉製作成清酒的加工技術予嘉義大學畢業生,由其創業的酒/醋客製化代工生產,讓學農的學生深耕永續農業發展。

為了推進耐旱糯米的使用,台南區農改場、嘉義大學攜手育成的全國首個耐旱糯米,除已在彰化量產,將推廣在嘉義栽種,並將技轉製作成清酒的加工技術量產。(圖片來源:中央社,農委會台南區農改場提供)

推薦閱讀

【台灣米比你想得更厲害】年外銷日本破千噸!台山地陸稻 4 特殊性,不只省水「更克服全球暖化」

【缺水成這樣,農夫怎麼活】氣候變遷下的缺水危機威脅農業,農夫改種「紫色香草」賺更多

【錢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小事】一個經濟學家對氣候變遷的大膽提案:讓大家都有錢!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韌性農業端新成績 全國首個耐旱糯米問市量產【獨家】〉。首圖來源:pictav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