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ade Austin Ellis)

《CO》編輯檯好書推薦:《扭曲的氣候危機:政治需求設計出的氣候變遷恐慌,如何讓我們制訂錯誤的能源政策?付出高達數兆美金的代價,傷害弱勢,也無法修復地球》

孟加拉與荷蘭同為低窪國家,為何海平面上升對他們的影響卻如此截然不同,兩者之間的距離在於「繁榮」。

氣候變遷對窮人的影響遠遠大於對富人的影響,擺脫貧困是減輕氣候變遷的重要辦法,人們擺脫貧困後,對保護自然將更感興趣,使他們更具氣候適應力。(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 比約恩.隆堡

讓國家更富裕不被普遍認為是氣候變遷政策

我們已經研究了如何設定碳稅,探討經由創新和適應作為可以實現的目標,討論了以地球工程為備援政策。但還有一種方法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甚至不被普遍認為是種氣候變遷政策,那就是讓國家更富裕。

同為易受洪水災害國家,孟加拉和荷蘭兩者差異在於「繁榮」

審視孟加拉和荷蘭這兩個建立在河流三角洲上的低窪國家,並研究兩者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差異時,將繁榮視為氣候政策的理由就很清楚。兩國都是易受洪水災害的國家:孟加拉 60%的國土易受洪水侵襲,荷蘭則是 67%。兩國都面臨來自全球暖化的巨大挑戰。然而,兩國面對氣候變遷的脆弱程度與應對措施卻大不相同。從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洪水可以看出兩國明顯的差距。

荷蘭在 1953 年遭遇毀滅性的北海大洪水(Watersnoodramp)。澤蘭省(Zeeland)、南荷蘭省(South Holland) 和北布拉班特省(North Brabant)的堤壩被洪水衝垮,造成 1800多人死亡。這場災難促使荷蘭政府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大規模投資於防洪設施,建立了大規模的水壩和暴潮屏障系統。三角洲工程計畫最終共耗資約 110 億美元。這項工程規模龐大,有時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自一九五三年以來,荷蘭僅發生過 3 次洪水和 1 次洪水死亡事故。

對比之下,孟加拉至今仍有大規模的洪水。

2019 年,洪水迫使二十多萬孟加拉人逃離家園,並引發無法確保四百萬人糧食安全的憂慮。在 21 世紀的前 20 年,孟加拉已有 3000 多人死於洪水。每年洪水都會造成破壞並奪走生命。

擺脫貧困是減輕氣候變遷的重要辦法

明顯的事實是,富國比窮國有更多資金可用於防止氣候變遷的傷害。使各國擺脫貧困是減輕氣候變遷損害一個重要,但未得到充分討論的辦法。

在聯合國科學家所預測的 3 種途徑(第 9 章)中,孟加拉都將變得更富裕。如果未來是以中間路線途徑發展,到本世紀末時孟加拉將如今日的荷蘭一樣富裕。在最好的兩種情境下(永續發展[綠色]和化石燃料發展途徑),將會對教育、衛生和科技進行大規模投資,那麼到本世紀末,孟加拉將更加富裕。

永續發展將使孟加拉2060年比荷蘭更富裕

在永續發展的情境中,孟加拉將在 2080 年代初變得比現在的荷蘭更富有。在化石燃料發展情境中,孟加拉不僅變得更加富裕,而且速度更快,預計在 2060 年末期,即距今不到 50 年後就會超越今天的荷蘭。

隨著富裕程度提升,孟加拉將能投注更多資金在適應措施上。

據估計,公路和鐵路的防洪設施、保護農業生產用地的河堤、主要城鎮的排水系統和水土流失控制措施,一開始將耗資近 30億美元,2050 年時每年將花費5400 萬美元。雖然初期費用約佔孟加拉目前 GDP 的 1%,但到 2050 年代將只佔 0.1%GDP 或更少。顯然隨著孟加拉愈加富裕,適應性作為會更普遍,更高發展程度會帶來更多適應措施。在本世紀末之前,如果孟加拉變得比當前荷蘭更富有,它的防洪和防海嘯能力很可能至少與現在的荷蘭一樣好

如果富有,就更有氣候適應力

現在孟加拉每年花費近 30 億美元補貼如天然氣和電力生產需要的化石燃料,為人民提供能源。隨著收入提高,孟加拉很可能不僅可以減少補貼,還可以開始對碳排放徵稅,並像富裕國家那樣在綠色能源研發上投入資金。如果你很窮,你就會燃燒廉價、骯髒的燃料。如果你很富有,就有能力負擔對風力發電的補貼。

選擇高成長途徑,確保孟加拉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綠色稅收來擺脫貧困,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本身就是種氣候政策。是的,發展也會導致更多碳排放、更高的溫度和更大的氣候破壞,如圖 15.1 中虛線和實線之間的差異所示。但是,從提高氣候適應能力、可持續的長期氣候政策以及國家發展本身來看,正面影響將遠遠超過負面衝擊。

推行任何氣候變遷政策都是為了使世界變得比原來更好。我們的目標是確保人民和世界環境都比毫無作為的情況要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設定碳稅以確保排放量降低,而使氣溫上升幅度降低。我們投資於綠色研發,尋找低碳或零碳的能源技術以取代化石燃料,降低排放減少氣溫上升。我們投資於適應措施和地球工程,以減少和抵消全球暖化的負面影響。

但不可避免的事實是,這些政策也會消耗資源,而這些資源本可以用於使人民的生活更健康、壽命更長和更富裕。如果把這些資源的一部分集中投資在有效發展和人力資本上,那麼人們就更有能力購買昂貴的綠色能源,更有能力投資於適應措施。整體社會將有更多的資金來應對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對窮人的影響遠遠大於對富人的影響

對於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來說尤為如此。正如在第十章中所見,氣候變遷對世界上窮人的影響遠遠大於對富人的影響。事實上,世界上最貧窮者的氣候困境,常常被當作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將發展援助轉用於氣候項目的明確理由。

顯然在受氣溫飆升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中,使窮人脫貧代表他們幾乎不會受到熱浪的影響。

他們的社會將有更多能力負擔有空調的醫院和社區中心,以幫助極脆弱族群應對高溫。這代表他們的社會有能力使城市環境更加涼爽,有更多的公園和人工水景、涼爽的屋頂和人行道。還能使個人更有能力在高溫炎熱時保持涼爽,在寒冷時維持溫暖,因為他們負擔製冷和暖氣供應的能力更高。

確保更普遍的繁榮還代表依賴小規模農業的人將會減少,因為在小規模農業中,一次天氣災難就會讓全家遭逢大禍。繁榮可以幫助社會由主要依賴受天氣影響的農業,轉型為不受天氣影響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使人民過上更有保障的生活。更繁榮的社會還擁有更好的醫療服務,這有助於改善全球暖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們將得到更好的社會保障,確保只有少數人會受到營養不良的影響,即使氣候變遷傷害了當地農業。

歷史也顯示使社會更加富裕代表有能力停止砍伐森林。荷蘭在植樹造林,而孟加拉仍在砍伐森林。

人們擺脫貧困後,對保護自然更感興趣

隨著人們擺脫貧困,不必再單純關注生存問題,他們對保護自然環境、減少空氣和水污染會更感興趣,因此開始重新造林。如果沒有額外的資源用於溼地改造,預計全球溼地面積及溼地生物多樣性將隨著海平面的上升而減少,而更富裕的社會將更可能撥出資源創造新的溼地空間。整體而言,富裕社會的溼地面積可能會增加 60%。

當然條件更好的社會還享受許多其他方面的進步,遠遠超出了應對氣候變遷所需的能力。

年輕人將獲得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資金可以投資於醫療保健和保護弱勢群體。荷蘭有自己的問題,但極端貧困不在其中。

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無所作為,許多高成本效益的氣候政策應該實施。但這確實代表我們需要更明確地權衡氣候政策與其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並自問:我們能在哪些方面提供最大幫助?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這個大問題的答案,但毫無疑問,事實證明最好的解方之一是儘快提高孟加拉人的福利水準。

繁榮概念很少被視為氣候變遷政策的一環。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具體行動,例如安裝太陽能電板或禁食肉類。但繁榮概念已經存在了幾十年。早在 1992 年氣候談判剛剛開始的時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我與他合作了幾十年)就首次提出疑問:窮人是否真的能由減少二氧化碳和適應氣候變遷獲得最好的幫助。或者說,如果專注於讓他們更加富裕,我們是否能取得更大成果?所謂的謝林猜想(Schelling conjecture)指出,

讓人們變得更富有可能是更好幫助他們的方式,即使對面臨氣候問題的人們而言也是如此。

從研究看到赤貧族群與其他窮人的不同

回答謝林猜想的最明確的案例之一是 2018 年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對坦尚尼亞 1600 個農村家庭進行了為期 6 年的追蹤,分析了他們承受天氣衝擊的能力。研究發現,較熱的年份對赤貧族群的影響與其他窮人不同。在較熱的年份,赤貧家庭消費食物的機會更低。但是在經濟階梯上高出一兩級的家庭,儘管仍然貧窮,但狀況稍好一些,他們沒有受到天氣衝擊的影響。他們的食物和總體消費在較熱年份甚至可能略有增加。為什麼?這些「好一點」的窮人有多種(小型)收入來源,不僅來自農業,而且往往還有來自商業和零售收入。當氣溫飆升時,他們更有能力改變收入來源。更有能力在灌溉等方面進行投資,或者可能在高產量但風險較高的種子品種上冒險。相形之下,赤貧族群對類似風險投資望之卻步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只能從事艱苦的戶外農業工作,在氣溫飆升時,這些工作會變得更加艱難。

教訓很簡單:即使只是想幫助坦尚尼亞的赤貧族群增加面對氣候變遷時的應對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擺脫赤貧。讓最貧窮的人至少變得稍微富裕一些。

事實上,2012 年一項調查氣候和繁榮政策對全球影響的研究表明,即使目標只是協助最貧窮區域應對氣候影響,最好的政策也是側重於發展,而不是氣候。即使我們的唯一目標是減少氣候變遷的衝擊,幫助全球赤貧族群最好方法之一是幫助他們擺脫貧窮。繁榮可以是非常有效的氣候政策。

推薦閱讀

不用放棄吃肉,一樣可以減碳做環保!他建議用「完美肉類替代品」救地球

【台灣也想要!】綠屋頂能幫城市降溫、擋空污,還可成為野生動物的神祕花園

一年總碳排僅12噸!這個瑞士小家庭如何過低工時、低開銷、低碳排的生活?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扭曲的氣候危機:政治需求設計出的氣候變遷恐慌,如何讓我們制訂錯誤的能源政策?付出高達數兆美金的代價,傷害弱勢,也無法修復地球》,由好優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ade Austin El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