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Jesse Ballantyne)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什麼東西都漲,只有薪水沒漲。現在有一招是,價格不漲但份量變小,可稱作「縮水式通貨膨脹」 。荷包不管怎樣都不夠用,但到底原因是「需求型通膨」還是「成本型通膨」?一起來看!(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  狄驤《白話總經投資學院》

有時工作太忙碌,沒時間煮菜,我都會叫吉 X 家的肉片搭配家裡的白飯,簡單解決一餐。

今天久違的再次叫了吉 X 家的肉片,價格一樣是 90 元不變,但讓我震驚的是,一個月前還是一大盒的肉,如今只剩小小一盒,且肉量大概只夠三口。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雖然據主計處數據顯示,近 3 個月雞肉、豬肉、沙拉油等食材成本的漲幅都高達10%,且前陣子買菜就已能明顯感覺到通膨,但這次吉 X 家的減量不加價,更讓我切身感受到「成本型通膨」的威力,甚至我兒子也說,現在在外面吃飯,就算價格沒漲,份量卻都少了很多。

「需求型通膨」和「成本型通膨」有何不同

說真的,讀者朋友們一定要了解,「需求型通膨」和「成本型通膨」的區別,所謂「需求型通膨」顧名思義,就是因需求上升推動的通膨,企業可以將成本盡可能轉嫁給消費者,所以這類通膨對經濟是有益的

接著,「成本型通膨」則不會管需求是否上升,而是由原物料、能源、工資上升,把企業成本推高引發的通膨,因為需求沒有上升,企業自然不會轉嫁過多成本到末端商品上,否則消費者可能不會買單,如此就會侵蝕企業利潤,代表成本型通膨對經濟是有害的,這也是目前全球企業正面臨的問題

因此,吉 X 家才會用減量不加價的作法,以此維持利潤率,但若成本繼續飆升,企業撐不下去後,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所以讀者朋友們,不要以為市場沒有需求就不會有通膨,只要你用一樣的金錢卻只能買到更少的物資,這就代表通膨怪獸正在啃蝕你的鈔票。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話說回來,根據 yes123 求職網的調查顯示,目前估計有超過 4 成的上班族,都是「月底吃土族」,代表有約 400 萬人每月薪水不夠用

通膨從食物擠壓到其他非必要支出

此外,更有高達 6 成的勞工表示,目前沒有經濟安全感,且「食物」就是生活開銷壓力的最主要來源,代表大家都感受到了通膨的威力,但為了生存,即使食物上漲都還是會咬著牙買下去,相對的,這就會擠壓到其他非必要商品的支出。

所以說,這也變相解答了,假如停滯性通膨來襲,人們的經濟條件變差,屆時,糧食股和與糧食價格有極大關係的能源股,抗通膨能力最好

例如,我在今年 5 月的文章中說過,為了不要讓鈔票被通膨啃光,麵粉股的聯華(1229),就是最佳抗通膨標的之一,如今此標的自五月以來已漲 25%,且回測後沒有破底,底部也被墊高,代表漲勢還沒有結束,意謂著成本型通膨將持續升溫也是市場共識。

冬季後,通膨必繼續攀升

總之,我對通膨的看法沒有變,時序進入冬季後,通膨勢必會繼續攀升,而不是像主計長所說,10 月後通膨就會趨緩,即使到時候蚵仔麵線仍是 20 元,但大概也只剩兩口的份量。

因此,奉勸讀者朋友們要搞清楚這個總經趨勢,並以中長線策略超前佈署,提早卡位相關抗通膨標的。否則,當台灣陷入停滯性通膨危機,你與其他人的貧富差距就會愈來愈大,甚至被帳單、物價追著跑,面臨蠟燭多頭燒的局面…

推薦閱讀

法新社報導:縮水式通膨來襲!你買的商品是否價格不變但份量變少?

找新工作沒頭緒?先避開這 7 個台灣正在消失的工作

【三張圖表,全台薪資比一比】薪資王是竹科,但若是「這些」城市的北漂人,離開台北荷包會更飽!

(本文經 狄驤《白話總經投資學院》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需求型」和「成本型」的通膨差別在哪?搞懂現在是哪種通膨,才能做對投資策略…〉。首圖來源:Jesse Ballanty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