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文/Tin-Tin Chou(媽媽/幼教老師)

從小我家的孩子就喜歡盪鞦韆,然而在這 10 年之間,我們也目睹整個生活的環境中,鞦韆越來越少。

根據統計資料,台北市設有盪鞦韆的公園數量只占總公園數的一成不到。台北市公園處表示,這是因為依據法規,鞦韆前後安全距離應是鞦韆高度兩倍,所以需要較大的安全距離,在腹地不足的情況下,會移除鞦韆的設置。

然而腹地不足僅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們更常看到在廣大的公園空間中擺設了無新意的遊具,既佔空間吸引不了孩子想探索的興趣;反而是孩子喜歡的盪鞦韆因為數量不足,成了公園中到了假日就大排長龍的遊具。

為了符合安全法規,忽略使用者的特質與需求,這顯示了我們這個社會成人最主要的問題:只想用簡單的方式快速解決問題,而不願意花時間深入調查並思考解決問題。盪鞦韆計時器,就是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到尾端會出現的產物。

計時器?成人世界的傲慢,帶進孩子的童年中

這也凸顯了另一個問題,是成人對於孩子認識不足與無法信任的傲慢態度。

走進熱門的公園,會看到在鞦韆上的標示牌寫著要輪流使用的提醒,孩子們依序等待。

這時候可能有人有玩得太久或是插隊,如果成人甚至是家長可以抱持著對於孩子的信任,忍耐想要介入的衝動在旁觀看,就會發現:當出現狀況時,會有孩子出聲提醒,社會互動與問題解決的行為於焉而生,孩子在真實的情境學習表達需求與溝通協調。

盪鞦韆太久的孩子在被提醒後,嘗試理解別人等了很久的感受與他們也很想玩的需求,進而學習調整自己的行動;孩子們在互動中產生了群體的活動規則。甚至也可能決定合作遊戲,一個盪鞦韆、一個幫忙推,另一個幫忙計算時間或是次數,這一群孩子不只可以共同遊戲,甚至可以相互合作、建立友誼。

計時器?消滅社會互動,孩子成為可制約的被動個體

而計時器的設置,便是使這些社會互動的可能性消失殆盡,孩子被動的等待三分鐘鈴響,遵循規則的依據是硬梆梆的時限與鈴聲,而不是思考他人可能也想玩的需求感受,也沒有協調與共同遊戲的機會產生,孩子被視為鈴聲可以制約的被動個體,而不是可以抱著友善態度主動解決問題的生命。

而如果鈴聲響起時如果盪鞦韆的孩子就是不下來,該怎麼辦呢?在我與我的六年級女兒小花討論盪鞦韆議題時,小花說了:「計時器對小孩來說會有用啦,我去盪鞦韆的時候看到很多都是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很寵小孩,讓小孩一直盪不下來,也不管後面有人在排隊。計時器對大人沒用啦!」

小花的意思是,在她的世界觀中,常常看到制定規則的是大人,遵守規則的是小孩,但往往破壞規則的,也是制定規則的大人。

這顯示了第三個問題:成人自認為為孩子好的過度干預,可能剝奪孩子遊戲中學習的機會,也很有可能正在示範不適當的身教。

鞦韆不夠是事實。如同前述,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限制中會發展出一套共同遊戲的模式或規則。而當家長因為愛子心切、過度呵護的心態而在好不容易排到隊之後,也讓自己的孩子多玩一會兒;或是排隊排太久時,在孩子開口前就先出面反映理論,孩子們旁觀學習到的又會是什麼呢?恐怕可能是因此認為自己的需求最重要,而且只要在旁邊等待爸爸媽媽或是阿公阿嬤幫我解決問題,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結果。

計時器?一個幼教老師通常會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學設計太無聊

總而言之,除了思考盪鞦韆議題凸顯的問題之外,也想從一位幼兒園老師在教學現場中的心得觀察提供盪鞦韆不夠的可能解決方式。

在幼兒園教室中如果頻繁出現孩子在教室中奔跑嬉戲玩耍或是打鬧的狀況,老師首先會檢討的絕對不是增加更多的限制提醒,而是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不夠豐富?提供給幼兒的活動素材是否不夠有吸引力?

也許站在政府的立場,設置計時器是一個自認為馬上就可以解決排隊問題的方法,但其實不只是治標不治本,也衍生出了更多的維護保養以及製造更多衝突的問題。我想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公園只有盪鞦韆吸引孩子嗎?其他的遊具有沒有可以更有趣的可能?我們可以怎麼樣提供給孩子更有挑戰性、更有趣也更充足的遊戲場設施?

這幾年來,特色公園一座一座正在慢慢增加,這是讓家長和孩子們甚至是一般民眾都樂見其成的城市進步,盪鞦韆計時器的出現卻在這個時候讓我們感到疑惑,政府思考政策似乎還只停留在快速解決問題表面的遲緩能力,認真想問:盪鞦韆的計時器,到底是誰的需要?

推薦閱讀

除了窮,台灣年輕家長還沒有時間!5 成以上生活都在超時工作,育嬰假?傳說中的吧!

下一個諾貝爾獎女得主,可能就是玩樂高長大!突破性別藩籬,樂高扛起大旗

【親子登山不能有攀繩路線嗎?】大人綁的拉繩不符合孩童人體工學,有 5 種攀登法讓你安全通關!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