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上山遛小孩)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登山健行是親子假日休閒的好選項,路途中遇到困難的「攀繩地形」時該怎麼做?

拉繩可以是安全的保護,但老舊的繩子將成安全騙子讓你摔落山腳。 一起來看看「繩子」隱藏的風險,以及如何正確使用攀繩,安全自在地享受戶外生活。(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上山遛小孩

昨天在小百岳仙山發生一件不幸的意外,一位女士在拉繩攀爬時因繩子老舊而摔落導致死亡。

帶小孩去戶外如何安全又好玩

當我們帶小孩去戶外的時候,一條路線有沒有攀繩地形往往是我們判斷這條路「好不好玩」的依據,因為手腳並用的攀爬對孩子來說總是遠比階梯陡上有趣多了,因此我們不但不怕拉繩地形,反而還很期待。

但實際走到繩子前,往往會聽到我們勸誡孩子們「能不拉就不拉」,這樣似乎聽起來有點矛盾,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繩子潛藏的危險因子。

趁著今天這起意外,跟大家聊聊在親子登山活動中,「繩子」所帶來的陷阱有哪些?希望大家可以有所警惕。

不夠高的孩子墊腳尖或伸手去搆拉繩,這樣不協調的動作反而更危險,此時真的無繩勝有繩,不拉也好。(圖片來源:山上遛小孩)

1. 繩索是為大人綁的

架設繩子的是大人,考量的對象也是大人,因此當不夠高的孩子走到繩子前,會直覺的想拉繩,但是繩子的高度卻逼著孩子墊腳尖或伸手去搆,這樣不協調的動作反而更危險,此時真的無繩勝有繩,不拉也好。

盤絲洞一般的地形,觀察好了再上,大人可以先站好方便支援的地方,隨時協助。(圖片來源:山上遛小孩)

2. 前後干擾

這是我們在面對拉繩地形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一條繩子不要二個人以上拉」,抱持耐心一個個輪流通過,避免互相干擾造成拉繩時的危險。我們遇過大隊社會隊伍,一些大哥大姐毫不在意的拉同一段繩子,真是令人捏把冷汗,若遇到這種隊伍,稍微提醒一下,若不被接納就建議直接讓他們先走,以免無辜被波及。

3. 假性路徑

當山友為了通過地形而架設繩索,可能為了尋找固定點而遠離步道,因此一條 20 米的繩子,可能只有 5 米可以輔助通過,其他 15 米都為了遷就可供纏繞的固定點而陷在鬆滑土坡或是長草叢中,人們在通過上坡地形時,因為習慣拉著繩子一路拉到尾端,反而錯過了正確路徑而一路跟著繩子走進不好走的地形
同理下坡時也可能誤判綁固定點的位置是下坡路的正確位置而錯走冤枉路。這種誤判連大人都容易發生,更何況是經驗不足的小孩,因此若以為路況很輕鬆,危險的地方都綁了繩子而讓孩子短暫脫隊,可能導致孩子被繩子誤導走錯路而慌張失措的情況,在這種狀況下也容易產生跌落滑倒的意外,故不可不慎。

4. 疊床架屋

熱門路線的繩子總是一條接一條的綁,山友在通過時往往不知要握哪一條,因此小心起見我們都會建議一把全抓,但這種狀況只適用單純的直上直下,若遇到上下攀與橫渡的複合地形,過多的繩子容易絆住登山杖或背包上的外掛物,導致在嘗試脫離時失去重心,因此遇到這種地形一樣還是由經驗良好的人先行,並把隱藏的危險性交接給後面通過的人以降低風險。

這種盤絲洞地形新舊繩交雜,要花點時間判斷。(圖片來源:山上遛小孩)

5. 放鬆緊戒

大人常因為繩子的出現而認為「有繩子所以很安全」,但除了上述狀況外,暴露在野外的繩子歷經風吹雨打,或是架設角度會磨到岩角等原因,都可能使繩索成為安全騙子。因此在通過拉繩地形時,建議讓經驗最好的大人先通過,一路觀察繩子架設高度、固定點穩定性、繩子新舊與磨損狀況、是否有取代繩子的抓握點等,以確保通過安全。

下面拉得很開心,誰料得到上面是這副光景。看到這個是不是覺得不拉比較安心咧?(圖片來源:山上遛小孩)

以上五種狀況是我們在登山健行途中遇到繩子時較常見的隱藏陷阱,繩子的架設出自山友或政府機關的好心,在拉著繩子時,其實都是握著他人辛苦付出的心血,我們應該對其充滿感激,但保護安全的責任應該要由自己承擔,不該輕易就把這個責任壓在好心貢獻的其他人。如何做出正確判斷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就像在都市中我們也得教會孩子如何安全過馬路一樣。這邊也提供幾個更安全通過拉繩地形的方法

1. 帶自己的繩

背包隨時放著輔助繩跟傘帶,若對路徑上長滿綠苔跟充滿磨損痕跡的繩子沒有信心,那就自己的安全繩自己架,試著學習架設與回收,也讓自主登山安全更進一步。

2. 停下來想一下

背包是否太多外掛?會不會勾到?登山杖要不要收短再過?是不是很累了,要不要休一下再通過?有沒有誰走路比較不穩的?要不要重點照顧?有沒有落石疑慮?遇到地形前可以先想一下這些問題,不然人卡在岩壁上進退兩難時再來想就來不及了。

考慮到登山杖會影響攀爬,先遞給隊友是很好的選擇,不但安全又可以強化團隊連結。((圖片來源:山上遛小孩))

3. 人到齊再出發,人都通過再離開

有拉繩的地方往往伴隨墜落風險,因此有人看著,就算真的掉下去也有人可以及時幫忙,就如剛剛說的由經驗豐富者先行,把風險交接給下一個通過者,但若大家都沒到齊,那經驗豐富者示範沒人看,講解交接沒人聽,那就有可能導致墜落沒人知的慘況了。

4. 學習攀岩

練好攀岩除了可以更自信的通過地形之外,也可以一併學習固定點架設、繩索收納攜帶、確保與垂降等進階技巧,對登山活動的助益很大,是很值得的投資。

以上是我們常見的繩索隱藏風險,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警惕,也希望每一戶人家都能安全自在的享受戶外生活,不要再有憾事發生。

有基本的攀岩技巧,這樣的小岩壁其實不用繩子也可以上得去。(圖片來源:山上遛小孩)

好抓握的樹根比繩子穩上百倍(圖片來源:山上遛小孩)

推薦閱讀

延長高山揹夫的職業壽命!台灣勞動指引出爐,用「限重」拯救揹夫膝蓋

【山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登山遇難 47 天不死不是奇蹟而是「專業」

【報橘專訪】登山不能說走就走!台灣高山醫學權威:高山症有機會「零死亡」、失溫能事前預防

(本文經 上山遛小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親子登山活動中,「繩子」所帶來的陷阱有哪些?​〉。首圖來源: 上山遛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