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疫情下內需摔成重傷 空城效應 3 大數據拉警報〉。首圖來源: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疫情下經濟重挫,失業率高與薪資降低。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疫情三級警戒再次延長至 7 月 26 日,不過 13 日起適度鬆綁相關管制,全台「微解封」。儘管鬆綁程度有限引發熱議,但最新統計顯示,就業人數、薪資以及失業率 3 大數據警鈴大作,揭露疫情對內需影響程度超乎想像。

5 月中下旬國內 COVID-19 疫情急速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進入疫情第三級警戒,不只電影院、健身房暫時停業,餐廳禁止內用,就連幼兒園、補習班也被迫關閉,台灣民眾自此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疫情改寫生活」。

儘管主計總處 6 月 4 日最新發布的經濟預測認為,若疫情於第 3 季可有效控制,2021 年經濟成長率可達 5.46% ,台灣疫情近日也有趨緩跡象,但許多學者專家對經濟前景仍憂心忡忡,關鍵在於這波疫情來勢洶洶,對內需的衝擊也比預期更深且廣。

三級警戒嚴防疫情破口,失業率攀升

國內這波疫情從北部點燃引信,迅速蔓延至全台,指揮中心在 5 月 15 日宣布雙北市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後,5 月 19 日宣布全國均進入三級警戒。

疫情影響不過短短半個月,近期陸續公布的 5 月總經數據已經寫下兩大歷史紀錄,就業人數較上月大減 12.6 萬人、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月減 0.75%,雙創史上同期最大減幅;此外,5 月失業率也攀升至 4.11%,飆上 102 年 12 月以來新高,3 大經濟數據揭露疫情衝擊程度超乎預期。

若進一步觀察內需服務業的慘況,5 月減少的 12.6 萬就業人數中,就有 8.6 萬人是服務業,有些落入失業人口,有些則乾脆離開勞動市場,等待疫情過後再開始找工作,或是專心料理家務。

至於 5 月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月減 0.75%,看起來幅度並不算太大,但細看內需服務業,涵蓋遊樂場、KTV 的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包含美容美髮的其他服務業以及住宿餐飲業本來月薪水準就不高,平均都不到 3.5 萬元,由於位處疫情衝擊第一線,分別較上月大減 12.05%、5.20% 及 4.68%,「薪情」雪上加霜。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5 月失業率 4.11% 創下 7 年半新高,但 6、7 月應屆畢業生陸續投入職場,還會再推高失業率;而且 5 月因經濟因素導致工時未達 35 小時者飆上 79.2 萬人,較 4 月暴增 60.3 萬人,這些人形同「隱性失業」,民眾實際感受覺得家庭經濟受到很大影響。

比起經濟「保 5」,專家更憂心貧富差距加劇

5 月經濟數據一片慘澹,主計總處官員坦言,6 月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又有畢業生投入職場等因素,就業人數可能續減、失業率還是會攀升。

儘管如此,政府及智庫普遍對於 2021 年經濟成長率抱持樂觀態度,認為經濟成長「保 5」無虞,關鍵在於出口持續暢旺,而且 7 月疫情有趨緩跡象,預估第 3 季疫情受控後,內需就會逐步回溫。

不過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提醒,這波內需服務業受傷慘重是因為三級管制相當嚴格,但不是解封後就沒事了,除了經濟層面,更要注意的是社會問題。

梁國源直言,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突破 5%,製造業表現強勁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內需服務業受創很大、就業人數又很多,有一大群人生計受到衝擊,勢必造成社會不安定,「沒有受傷的人過得不錯,受傷的人很辛苦,貧富不均更嚴重」。

吳大任也說,服務業就業人口龐大,這群人對於疫情衝擊的感受會特別深刻,政府仍可強化紓困、振興措施,甚至再次發放消費券,以緩解疫情。

梁國源則建議,現在政府紓困是針對大業別發放,但其實各業因特性不同,受衝擊程度不一,主計總處應該結合相關部會,或是協同民間就業單位進行更完整、全面的產業分析調查,為後疫情時代做足政策準備。

另一方面,梁國源對於台灣是否可以「完全解封」打上問號,他指出,英國、日本、韓國都發生解封後人潮湧現,疫情再次升溫的情況,如何學習與疫情共存是產業面對的課題,這也是政府必須持續協助產業的原因。

推薦閱讀

【不要再自嗨】後疫情台灣經濟 2022 將走下坡,政府及買股人須超前部署

【疫情重創經濟,但沒打房】全球房價不降反升,新冠疫情如何助長房市?

【終結疫情下的經濟蕭條?】拜登想大手筆對企業、富豪「增稅」,其實對銀行有兩大好處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疫情下內需摔成重傷 空城效應 3 大數據拉警報〉。首圖來源: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