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根據財政部統計,2020 年臺灣實體與電子書銷售總額額,較 2019 年減少 4.4 億元,負成長 2.79%,出版產業從生產到銷售都面臨衰退,新書出版量再創 20 年新低。
另外,新冠疫情導致紙本書式微,去年許多實體書店消失,綜合型電商平台加入圖書市場,推出購物節商品折扣行銷,造成書商及出版業的憂慮。
反觀德國,適逢疫情,出版業營業額卻不減反增,為什麼?(責任編輯:連柏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疫情對出版業的衝擊沒有原本預期的大,著實讓德國書商協會執行長斯基皮斯(Alexander Skipis)鬆一口氣:「我們從這次疫情發現,書已在德國社會中扎根,光這點就是好消息」。尤其網路幫助實體書店撐過疫情,更讓出版業看到希望。
適逢疫情,德國出版業營業額不減反增
德國出版業和書店的同業公會德國書商協會(Bö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每年 7 月初都會召開記者會,公布前一年的銷售數字,今年由於疫情格外受到矚目。
儘管德國從去年 3 月以來歷經 3 波疫情,不少書店因為防疫規定被迫關閉,書展和新書發表會也幾乎全都取消,2020 年德國出版業的營業額仍達 93 億歐元(約合新台幣 3100 億元),較前一年小幅增加 0.1%。
不能在書店看書,是什麼拯救了德國實體書店?
德國出版業怎麼辦到的?
首先,實體書店的銷售確實因為關閉門市而萎縮,「這真的很痛苦」,斯基皮斯說。去年的 4、5 月和 12 月,許多書店因為封城被迫關閉門市,全年營業額掉了 9%。今年更慘,從年初到 3、4 月都封城,跟 2019 年同期相比,營業額整整掉了 22%。
好在網路銷售和統一定價挽救了實體書店。德國全國有 5000 家實體書店,其中 7 成是社區的獨立書店。受益於發達的圖書物流業,民眾原本就有在自己家附近買書的習慣,就算當天找不到書,下單後隔天也能在書店取書。
為阻止市場被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瓜分,德國的獨立書店在書商協會的協助下,近年積極投入數位化,多數書店擁有自己的網路書店。書的種類不輸亞馬遜,搜尋同樣方便,下單隔天也一樣能在書店取書。
另外,德國實施圖書統一定價制,全國書店同一本新書的價格一致,排除網路購書打折的可能性,更增加讀者支持社區書店的意願。
這個制度源自 19 世紀末出版業的內規,原意是避免書被低價賤賣,導致偏鄉的小書店消失,最後對整個產業造成傷害,實施了 100 多年到本世紀初成為法律,被視為是維持出版業蓬勃環境的主要功臣。
德國書店因應網路購物的趨勢,及早耕耘網路,在這次疫情看到成果。去年,實體書店的網路銷售成績足足成長了 27%,反之佔網路圖書銷售額一半的龍頭亞馬遜只增加7%,疫情期間讀者改在網上買書,顯然以住家附近的實體書店為首選。
記者會上,斯基皮斯忍不住挖苦亞馬遜:「疫情一開始,亞馬遜就改賣廁所衛生紙,書反而變得次要,這實在不符合讀者的期待」。
其次,疫情期間民眾整天宅在家,增加對閱讀的需求。根據民調,在所有的媒體當中,影音串流平台成長的幅度最驚人,民眾自認使用時間比疫情前還多的比例高達 49%,其次是電視的 30%,書也多達 25%,而且 10 至 29 歲年齡層愛讀書的人超過 3 成,讓德國出版業看到希望。
今年秋天是否有第 4 波疫情?10 月的法蘭克福書展,會不會像今年 5 月的萊比錫書展一樣,準備好卻又突然停辦?疫情還沒結束,斯基皮斯不敢預測今年的數字。不過,德國從過去這 1 年多疫情學到的教訓,似乎預示出版業可能的未來。
「之前一解封,讀者就衝進去書店,可見實體書店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斯基皮斯說。
他認為,書店不僅是地方的訊息和文化交流中心,書店提供的專業諮詢和讀者與書店的情感連結也難以取代,「實體結合網路銷售,看來對讀者最有吸引力,這部分我們出版業還可以更努力」。
推薦閱讀
【新冠疫情下的兒童好難養】停課擔心學習進度和心理健康,上學又怕染疫!家長、老師該怎辦?
【沒看到人影,但您的訂單已抵達門口!】疫情逼出 AI 新商機,中國企業大推無人機、無人車送貨
【不要再自嗨】後疫情台灣經濟 2022 將走下坡,政府及買股人須超前部署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特派專欄 實體結合網路銷售 德國出版業撐過疫情寒冬〉。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