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青少年不耐寂寞 防疫掀心理疾病潮〉。首圖來源:nastya_gepp)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疫情至今改變了許多我們的日常,青少年因遠距教學失去了同儕的社交活動,不擅長延宕滿足的他們,錯過畢業典禮等人生重要里程碑,受到深切的打擊。此篇文章列出各國青少年因疫情心理健康亮紅燈的數據,同時給予我們辨識壓力的反應有哪些?居家防疫下親子如何調整日常的小細節進行互動,顧及家裡每個人的心理健康。(責任編輯:陳怡君)

(圖片來源:nastya_gepp)
他們比較無法想像疫後的人生道路,也比較不擅長延宕滿足,因此錯過畢業典禮、生日派對、體育季等重大里程碑,對他們的打擊是相當深切的。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大大影響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帶來的種種挑戰都讓人備感壓力,無論對成人還是兒童都會引發強烈情緒。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表示,諸如保持社交距離等公衛措施雖是防疫必須,卻也讓人有孤立、寂寞的感覺,進而引發壓力、恐懼和焦慮。
社會互動需求較高 青少年心理健康亮紅燈
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 2020 年 12 月的報告顯示,42 % 受訪者有憂鬱和焦慮症狀,比前一年上升 11 %。這個現象各國皆然,比如,英國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3 月的憂鬱人口約 10 %,但 2020 年 6 月就升至 19 %。
而心理困擾加重的族群以年輕人最為明顯,也許這與年輕民眾社會互動需求較高有關。數據顯示,瑞士 2020 年 3 月中至 4 月底實施第一次封城時,54 % 的年輕女性和38 % 的年輕男性通報輕度至重度不等的憂鬱症症狀,另外,有 47 % 年輕女性和 33 %年輕男性有輕度至重度不等的焦慮症狀。
心理健康亮紅燈的現象,在兒童身上也看得到。美國疾管中心發現,2020 年 3 月至10 月間,美國疫情最嚴峻時,兒童及青少年因心理健康相關事件上急診的比例,比前一年同期暴增:5 至 11 歲升高 24 %,12 至 17 歲的升幅高達 31 %。
芝加哥大學教授和心理學家諾卡特(Candice Norcott)表示,疫情造成的持久不確定性,對於正處於成長關鍵期的青少年來說,挑戰尤其大。「他們比較無法想像疫後的人生道路,也比較不擅長延宕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因此錯過畢業典禮、生日派對、體育季等重大里程碑,對他們的打擊是相當深切的。」
而當家長操心疫情影響家庭收入、擔心家人染疫之際,孩子的情緒需求往往被忽略。線上學習、孤立、居家隔離、缺乏社交互動和體育活動、家長的焦慮,都會引發孩子的恐懼、憂慮和無聊。
美國疾管中心點出,壓力可能引發下列幾種反應:
一、害怕、憤怒、悲傷、憂慮、麻木或沮喪等。
二、食慾、活力、慾望以及興趣的改變。
三、專注與決策上出現困難。
四、難以入睡或做惡夢。
五、頭痛、身體痛、胃病、起疹等生理反應。
六、慢性疾病加重。
七、抽菸喝酒的量增加。
資訊及 3C 減量使用 規律作息多與人交流
至於要如何紓壓?美國疾管中心列出幾點建議:
偶爾關機,暫停收看、閱讀、聆聽新聞,包括社群網站上的資訊。美國疾管中心指出,多聽多聞固然好,但持續接收疫情資訊也讓人心煩,可以考慮減少每天新聞接收的次數,並將手機、電視、電腦關機一陣子。
照顧好身體。規律運動、深呼吸、做伸展操、冥想都是不錯選擇。
美國疾管中心同時建議盡量均衡飲食,充足的睡眠,避免菸酒過量,有疫苗可打時就去打疫苗,並與他人交流,與你信任的人談談內心感受,或透過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打個電話給親友,關懷對方,也能減少自身的孤獨和寂寞感。
建立新日常按表操課,親子多溝通減低焦慮
至於如何幫助孩子因應疫情帶來的心理負擔,專家建議建立新日常,即便關在家中也要建立起作息表,並按表操課,除了課業和娛樂活動,也教育他們如何分擔家務,建立起衛生習慣和維持社交距離的重要。
安排線上互動玩耍的夥伴,讓孩子們與朋友同學保持聯繫,安排線上派對等。
專家同時認為,孩子們的焦慮和憂鬱問題,有一部分可以透過親子溝通來解決,跟孩子們談談他們在怕些什麼,並從孩子們的角度探討可能的處理方式。
推薦閱讀
【家長在家崩潰吶喊】遠距教學現場一片混亂,教育部快出來面對!
疫情下,教育部編有314億的特別預算,作為家長的你會給「遠距教學」及格嗎?
【台灣留澳學生只敢在下課找老師談】人權組織揭中國干預澳洲大學言論自由!連台灣留學生都影響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青少年不耐寂寞 防疫掀心理疾病潮〉。首圖來源:nastya_ge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