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tockSnap

此篇文章採訪一位個案管理師Y,現為諮商心理研究生,長期蹲點於社區及醫療院區進行個別諮商與團體治療,向《報橘》編輯台分享他於 COVID-19 開始到現在,疫情前線諮商師與個案的互動狀況。

Y指出,疫情使慮症患者焦慮值升高,疫情也增加心理健康負擔。個案的不安、焦慮、憂鬱等情緒升高,反而比平常更過度注意自己身體健康。尤其像是慮症病的個案,以往的狀況是,個案發現自己有一些症狀就想趕緊看醫生,到醫療院所掛號反覆確認自己是健康的;而在疫情之下,個案只要較長時間跟陌生人共處相同空間下,就容易認為自己有染疫風險進而要求快篩。

心理諮商個案延緩就醫為數眾多,恐病症加劇

從二級到現在的三級防疫警戒(還在持續當中),無論是社區個別諮商、諮師所個別諮商還是大醫院裡的團體治療,都因為防疫措施,個案減少就醫、延緩就醫或直接不就醫為數眾多,延緩就醫將導致脫離療程,病症恐惡化。

疫情剛發生時,Y就發現社區諮商的個案中,因為疫情不敢出門,而停止諮商的比例很高。像是老年人為疫情高危險族群,就會因擔心感染而暫停諮商,同時也有因為疫情忙於生計,無法顧及心理問題。像是當個案因疫情影響財務出現狀況,即使正在討論影響身心狀況的重要議題,也會選擇先暫停諮商。

三級防疫警戒後,全民心理健康被懸置已滿月

進入到第三級防疫警戒後,許多社區諮商中心都停止營業,大醫院也先將某些門診暫停(如:治療海洛因成癮的美沙冬門診)。部分社區諮商中心與醫療院所的個別諮商與團體全面停止運作,所以,無論個別諮商、團體諮商或團體治療,這些個案、患者的心理健康已懸置已一個月。

Y 表示,參與社區團體諮商的成員近期因為無法進行實體團體,個人議題也會隨時間產生變化。另外,倘若是剛開始或進行到一半的諮商團體,原本建立起的團體信任感、團體夥伴的回饋與支持,也會因為被中斷而可能會降低個案再次參與團體的意願。也因此機構為了因應突發的三級警戒諮商服務停擺,需要花費更多人力與不同的方法來與個案聯繫溝通。

戒癮者受影響很大,部分因疫情復發

其中,尤其是有戒癮訴求的個案在這段期間,受到的影響非常大。戒癮過程需要長期且不間斷的治療,團體諮商便是其中一項治療處遇,像是減害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團體、治療性社區模式的戒癮團體等等,這些活動分別維持人際關係互動、練習戒癮的方法、分享渴癮狀況以及進行行程規劃等。但因為疫情,團體活動停擺,個案因工作、上課等規律的日常受影響,或是無業者在家很難維持治療元素,Y 便指出,他收到不只一個個案復發的狀況。

雖然實體的活動都停止,Y目前仍持續以電話每週三次一次10分鐘到半小時不等追蹤團體治療夥伴的最新狀況。因為諮商關係有明確的界線,一般諮商機構平時會以簡訊、電話、email、line@,使用介面通知個案諮商時間、請假、課程等行政。現在機構們會透過使用有限的介面繼續保持跟個案的聯繫。縱使前線諮商服務者想出相對應的方法,但這些仍遠遠不足,三級防疫警戒不知會持續到何時,政府必須有更完善的線上諮詢的配套來因應全民的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

【立陶宛的疫苗也要來了】當一千萬劑疫苗到位,我們大規模疫苗施打網路服務的準備在哪裡?

【疫苗造冊不能用「人定勝天」精神】臺灣政府數位治理上的落後,在疫情下讓接種流程是場災難

【疫情加劇不平等】1 億 6800 萬孩童求學受影響,190 個上學日只上了 32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