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妖風:全球民主危機與反擊之道》,由 八旗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妖風:全球民主危機與反擊之道》】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全球民主的危機,可能不只來自於外部,更有可能來自於想要對抗霸權、民主國家的內部。

數位科技帶來了個人化的方便性與即時性,但也讓政權擁有更細緻的控制工具。「阿拉伯之春」,在數位科技的管控下,也可以是反著來的。(選書編輯:白宜君)

(圖片來源:pixabay

文/Larry Diamond ,譯/盧靜

中國的網路監視

中國在這方面首屈一指,正在建立一個全面監控的國度,意在評估每位中國公民的數位足跡,為各人打上「社會信用評分」。在社群媒體上批評政府、在網路上分享「不愛國」的新聞,或是在示威活動附近被國家的監視器拍到,都會降低信用評分,讓人要辦理護照甚或買火車票都有困難。

中國的大城市現在已遍布監視攝影機,還使用強大的臉部辨識軟體來檢驗所有畫面資料。網路上也有統稱網路長城(Great Firewall of China)的巨型內容審查系統,負責封鎖《紐約時報》和一眾「危險」的西方網站和社群媒體平台。還有一支網路警察部隊能夠快速清除外來內容和危險思想。

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現在也有內容審查的義務,讓國家有餘力實行更高階的監視行動並動員支持政府的評論,後者通常是共青團成員散布的流行迷因或推文,而這些人的愛國心會得到獎賞。

中共也能用娛樂或其他內容淹沒網路,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這在有醜聞或公家弊案爆發而民怨四起時特別管用。令人難過的是,世界各地的威權和反自由政府都認為中國開示了成功秘訣。中國也不吝於和其他獨裁政權分享這些歐威爾式的統治工具。數位科技讓「國家能執行規模驚人的支配和鎮壓」,可能帶來「逆向的阿拉伯之春」。

威權國家愈來愈得心應手,勤於封鎖和刪除批評,不斷跟監、騷擾和逮捕質疑國家的記者和部落客,並使用機器人和網軍廣傳有利政府的社群媒體內容,同時妖魔化反對意見。獨裁統治益發需要網路平台儲存國內的用戶資料,讓政府能要求調閱。如同在中國,這些鋪天蓋地的數位足跡紀錄能用於更強勢地形塑、約束和懲處公民的言行。

獨裁者也可以運用「針對性阻斷服務攻擊」(dedicated denial-of-service, DDoS),以高流量癱瘓反對陣營和獨立媒體的網站,連架在海外的網站也難逃一劫。如果所有招數都失效,獨裁強人還可以降低網速或乾脆暫時關閉網路。這一切手段都是因為威權政府決意為獨裁維護一個「安全的」網路環境。

為民主挽救網路

奪回網路需要政府對策、企業改革和科技創新的配合。這場維護線上自由與文明的競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得不斷嘗試與修正。科技公司和政府著手時都該抱持一點謙虛。許多辦法雖然能為民主防範某種問題,卻有可能加劇另一些問題,例如在打壓假資訊和仇恨言論的同時侵犯了言論自由。因此,政界和企業都得堅守民主價值的基礎來擬定對策。

牛津大學的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教授曾提出言論自由的 10 個原則,我們可以把這當作起點。

這些原則的基本態度是任何地方的人都必須享有表達己見、交流資訊與思想的自由。言論自由需要迴避禁忌,但尊重宗教自由;需要「不受審查、多元、可信的媒體」和自由的網路;拒絕使用暴力威脅,「堅守禮義」,即便探討的是爭議性議題,也要有能力保持得體而嚴肅的態度。

正如同真實世界的民主仰賴公民參與,網路上的民主也非常倚重個別網民。我們都需要被教導如何積極、審慎且有禮貌地使用網路。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走出同溫層泡泡,才能對抗假新聞!川普和拜登坐下來喝咖啡、柯文哲與陳菊好好說話可能嗎?

社評:臉書與澳洲的 pk 結束了?數位平台跟內容產製者打起來,台灣要站哪一邊

發送假新聞跟發射飛彈誰可怕?資安專家告訴你,這是哲學題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妖風:全球民主危機與反擊之道》,由 八旗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