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由 創意市集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我害怕自己身體裡流的血,無論成敗都是我的原罪。」一位在台灣長大的新二代,透過文字傳達在台灣的生命紀實。而他的故事可能也是你我身旁,每一位「新台灣之子」心聲。

截至 2020 年 10 月,台灣新住民人數已突破 65 萬人,佔總人口 3%以上。隨著新住民人數上升,「新二代、新台灣之子」等名詞也隨之出現,這些說法是否暗藏歧視意味?(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

文/劉育瑄

淺談標籤的意義:如果不用膚色,而是用單雙眼皮來分類,社會會有所不同嗎?

2016 年,我前往美國開始四年大學生活。第一學期,我就熱情滿滿的選了「社會學入門」這堂課,學長姐強烈推薦,無論我想主修什麼,畢業前都該修這堂課,因為會完完全全改變一個人觀察社會的方式!

每週都會有一個主題,比如:談性別、階級、婚姻、種族、童年、在街頭生活的人、教育資源不平等……等。上課前要先看指定閱讀、寫報告,上課時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是學生討論,教授會透過引導討論的方式,確定學生了解課前指定閱讀的內容。

開學第一天,教授就給我們一個震撼彈:「我知道你們很多人都是因為對社會運作的方式很困惑,所以想來了解社會,但事實上,很多學生上完之後反而更困惑,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錯的。請你們做好心理準備。」

不久後我就發現,每一週的主題其實有個貫串的東西,就是「標籤」。這堂課就是要告訴我,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都是社會所建構出來的標籤。意思就是並不是「事情本來就是這樣」,而是「人們創造了這套看事情的準則」

像是課程中談到種族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如果說二戰時期納粹覺得「雅利安種族」是高級的,或者有人認為猶太人這個其實是文化和宗教的族群,也是一個種族,這兩個是社會建構的,還可以理解。但是竟然有學者說,「黑人」、「白人」也是社會建構的種族分類。

一個同學舉手,困惑到瀕臨崩潰地問:「教授,難道你要告訴我們,我們的腦袋之所以區分深色跟淺色,也是社會建構出的功能嗎?我所知道的顏色其實不是真正的顏色!」

全班同學苦笑,事到如此,已經沒有人知道還有什麼可以相信了。

結果教授說,我們之所以區分「黑人」「白人」,是因為我們選擇用膚色區分種族。如果當初區分種族的標準是「雙眼皮族」跟「單眼皮族」,那我們看到一個人第一個觀察的就會是他的眼皮,漸漸的社會就會「歸納出」不同眼皮「種族」的特性,社會建置會讓人認為這些人為區別是天生自然的特性,好像實際上如此一樣。

課堂最後就討論到了,那探討現有種族問題時,用標籤合適嗎?功能是什麼?

有個白人同學說,既然種族是社會建構出來的,那或許我們該拋棄標籤,試著去把不同種族的人都當成「人」看待,這樣才能不繼續加深種族偏見。一個拉丁美洲裔男生說:「作為美國長大的一個棕色人種(brown person),以指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的種族們,我覺得突然就拋棄一切標籤的話,會讓我有種我和家人承受的苦痛,不被受到承認的感覺。標籤不一定能完全地代表我,但是給我跟我的社群一個建構身份和分享經驗的平台。」

另一位黑人女生接著繼續回覆第一個同學:「如果能那樣當然很好,但我沒那麼樂觀。我覺得人就是有歧視別人的習性。找一個跟自己不一樣,不了解的族群,給他新的標籤,貶低他們,才能自我感覺良好。

既然種族標籤因為歷史因素,在美國社會已經根深柢固。種族問題也是當初創造種族標籤後,遺留下來的問題。那麼,或許利用現有的標籤,一個一個族群去看有什麼問題,一一修正,會更好。

雖然我不知道具體能怎麼做,但是既然標籤的負面印象就已經在了,且反映部分事實,那我們為何不面對它們呢?等到不同標籤的族群沒有實際上社會優勢和弱勢的差別的時候,標籤才會真正變得沒有意義並瓦解,不是嗎?

不過我覺得當終於我們能把每一個人都當『人』看的時候,就又會有人創造新標籤去滿足他們歧視別人的需求。」

課堂就這麼結束了,教授過程中沒有評價任何人的發言,只是依序接著點下一個舉手的人,他沒有給我們任何答案。

台灣到底該不該使用「新二代」的標籤?

美國跟台灣的種族問題,當然很不一樣。不過隨著四年的時間過去,如果你問我什麼到底對台灣新二代來說,我的三個美國同學哪個答案才對,我只能告訴你,我覺得每個人都有部分是對的。

這世界上本來就很少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的事情。

「新二代」這個詞本來是中性詞彙,為「新移民第二代」的簡稱,指那些新移民在新國家生出的下一代。如同「外勞(外籍勞工)」這個詞,本來也是中性,後來被污名化過於嚴重就被拋棄,轉為用現在仍算中性的詞「跨國移工(在國際間遷移的工作者)」。目前新二代這個算中性,我覺得使用也無妨。

我雖然有意識到標榜自己是新二代,可能會有限縮大家對新二代想像的危險。既然現在大家對「新二代」有興趣,那我不妨掛著這個名義,小心地跟有興趣聽的人分享我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我和我家人以及我所認識的新移民媽媽們的想法。

我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新二代出來分享他們的經歷和看事情的觀點,直到有一天,當人們提起「新二代」時,就能想起一百種不一樣的樣子。現階段來說,我認為使用「新二代」這個標籤,會是好的。目前在台灣,對於族群、新移民、和新二代的討論尚在頗新的階段。如果有一個還算中立,不帶太多負面意涵的標籤,可以幫助相關的對話凝聚跟產生。

至於「新二代」這個大標籤下,必須正面的、負面的和中立的內容討論都要有。

沒錯,我的意思是,讚美的跟歧視的,有學術根據和純屬刻板印象的,最好都要有。沒有各種意見和觀察並陳,我們就容易落入窄化的思考。一旦思考窄化,就會有更大偏離真正真相的危險。英國哲學家洛克,在他的〈論宗教寬容〉裡說,就算有些言論在我們現在看來,根本就是幾乎百分之百錯誤,是在傷害社會,但我們應該還是包容。

因為那少數的(我們確信是)錯誤的言論,會提供社會討論省思我們所認知的事實,是否真的是事實的空間。有可能在幾百年後,人們才發現那百分之五的事實才是事實。現在看來,洛克仍很有道理。幾十年前人們還深信女人不可能、也不適合當醫生呢!

對現在的我來說,新二代這個名稱越高頻率地被使用,能讓人們更有意識地去用不同族群、階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只有當有更多的意識和討論,才有前進的動力。既然所有標籤都是人們在社會裡互動後,所創造出來的,那一個標籤的意義,也將透過人們的來往互動、討論拉扯,才會最終形成他的意義。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第一位在台灣教越南語的人】翻轉外籍新娘刻板印象!她不只愛台灣,更願為台灣付出

「我是一個台灣人,卻從來不認識南投」——從總統府走到偏鄉教育!廖修霖:很高興能為國家做事

【共同為自由民主奮鬥】捷克大哥定居台灣:若中共侵台,會拿武器與台灣人一同戰鬥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由 創意市集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