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烏賊也懂相對價值 清華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當你在某一個行業待久了,你就會有直覺,直覺不是天生的,而是培養出來的。」長期研究烏賊的專家焦傳金教授團隊,在發布近期的科學實驗中指出,烏賊有相對價值感、風險評估以及累積獵食經驗的能力。
該經驗會轉化成直覺,以作為下次獵食的參考依據,突顯出烏賊能透過學習,進而改變天生的獵物喜好。一起來看,擁有 1 至 2 歲智力的烏賊,還有什麼意想不到的驚人學習力呢?(責任編輯:賴怡璇)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焦傳金(右)與博士生郭子新(左)透過實驗發現烏賊也有相對價值感,證實烏賊也能透過學習來改變天生的攝食偏好。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並獲紐約時報兩度報導。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焦傳金透過實驗證實,烏賊也有相對價值感,經過獎勵訓練就能改變天生偏好,會先選擇 1 隻蝦而非較多的 2 隻蝦。這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與紐約時報。
國立清華大學今天發新聞稿表示,棉花糖實驗是半世紀前測試「自制力」的經典心理實驗,幼兒只要忍耐不吃掉 1 顆棉花糖,過後就能得到 2 顆棉花糖的獎勵。
清大指出,焦傳金運用類似上述實驗方式,針對烏賊進行訓練,結果發現,擁有約人類 1 至 2 歲智力的烏賊也有「相對價值感」。
焦傳金表示,一般的烏賊在面對裝著 1 隻蝦及 2 隻蝦的透明小盒時,都會選擇 2 隻蝦,這是自然界生物普遍的攝食法則,「但如果讓烏賊覺得選 1 隻蝦子有好處時,是否能改變牠的偏好呢?」
焦傳金指出,這項烏賊相對價值感的實驗分為 2 階段,團隊首先給烏賊 1 隻與 0 隻蝦兩種選擇,烏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 1 隻蝦子。
焦傳金說,每當烏賊選了 1 隻蝦時,可額外得到 1 隻小蝦的獎勵,訓練重複 6 次後,團隊同時擺放了 1 隻蝦與 2 隻蝦的選項,烏賊竟選 1 隻蝦,而非明顯比較多的 2 隻蝦。
焦傳金說明,這是因為第一階段測試提供的獎勵改變了烏賊對於 1 隻蝦子的價值感,證實烏賊也能透過學習來改變天生的攝食偏好。
清大指出,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登上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並獲紐約時報兩度報導,也刊登在紐約時報「每日一課」專欄。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只有淨灘還不夠!台灣研發海洋吸塵器「湛鬥機」亮相,每月能收集 2 千公斤海漂垃圾
菲律賓靠「海洋保護區」年進帳 12 億,那身為「海洋生態資料庫」的台灣呢?
【海洋生死鬥】鯊魚不會吃鯨魚?鄉民舉 1 故事曝:或許只是人類沒有目睹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烏賊也懂相對價值 清華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