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自 2001 年台灣本土語言正式納入學校系統以來,正規母語教育即將邁入第 20 年,然而,與此同時,台灣使用母語的人數卻逐年下降。以族群人口數最多的台語及客語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最新的研究顯示,25 歲以下能流利使用台語者已低於 50%,而年輕客語使用者(30 歲以下)比例,則早在 2016 年就跌破 4 成。

對政府來說,推動母語是為了延續本土文化和語言的價值,年輕人卻不得不面對更現實的考量——學母語,對未來真的有幫助嗎?

會英文薪水就是比較高!資深媒體人:母語工作機會不多

母語和英文,皆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課,但本土企業追求國際化和對外發展,不可避免更看重受雇者的外語能力。以最多台灣人使用的台語和客語為例,要求應徵者必須通曉其中一種母語的職缺,多為媒體業或是傳統產業,且薪資水平仍以產業類別做區隔,報酬未必較其他語言高

根據《報橘BuzzOrange》調查,剛入行的母語媒體工作者(含台語及客語),月薪普遍落在 2 萬 8 千至 3 萬 3 千元;相較之下,設有英語門檻的同位階職缺,每月可以領到 3 萬 7 千元左右。打開求職網站,可以發現要求精通台灣母語的工作機會,大多分布在客服、業務和助理等類別,起薪依據年資從 2 萬 6 千至 5 萬元不等。

這樣的環境,讓台灣青年不得不做出取捨,主持人鄒宗翰(藝名夏立民)就是一個例子。

英語系畢業、大學時期就開始主持客語節目的鄒宗翰,這幾年在駐台外媒擔任記者。他能說流利的中、英、客語,但客語主持工作只是他的副業,他坦言,薪資和未來發展,影響他做這樣的決定。

「就客語主持這塊,我認為沒這麼多機會。」鄒宗翰指出,目前需要客語人才的媒體,只有少數專門推動客家文化的單位。「不只主持,整體來說,像是電視台,你就只有客家電視台,其他電視台根本不需要客語。靠市場機制,這些語言最後只會被淘汰殆盡,還是要有一些政策來配合。」

鄒宗翰自大學時期開始主持客語節目,考量到薪資與未來發展,目前選擇在外媒工作。圖片來源:徐子捷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年輕人不認同政府政策,母語工作機會供給來不及

為了接住母語人才並擴大推動友善母語環境,這幾年公部門紛紛設立母語門檻,促使在學學子紛紛報考母語檢定取得證照。但除了部分公職,當前大環境對母語能力的需求並不高。

現年 25 歲的 L 小姐,大學畢業後即進入流行文化產業,她發現比起說母語,要在這個產業往上爬,會英、日、韓文反而更吃香。

「會外語就有機會被派去重要的場合出差。通常講台語的時機,都是那種你要開別人玩笑,有點貶低意味的用詞。」

本身精通中、台、客三語的 L,年前跳槽到老家附近的電商公司,本以為在家鄉工作會需要用到母語,沒想到情況不如她所想像。「我老闆平常跟他媽媽講客語,結果我一進辦公室,他馬上切換成中文。」

L 對比自己在南部唸書的經驗,她認為台灣人對母語的親近程度有南北差異,而在這次換工作的過程中,她更看到社會推動母語的困境。

「我去應徵跟母語推廣有關的工作,我全程跟面試官講母語,結果對方居然問我,有沒有去考檢定?」這樣的提問讓 L 啼笑皆非,也讓她質疑政府的母語政策,是否流於形式。

對此,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何信翰則認為,台灣社會正處在對於母語認知的轉換期,而這股力量有機會推進政府改革。

他表示,以前台文系畢業的學生常常苦無工作機會,現在中央有法源(《國家語言發展法》),未來除了教育單位,博物館、餐飲甚至影視,勢必會需要更多母語能力者。

「像是台語台預算增加,市場需求會激發原本不會母語的歌手跟演員去學習台語,甚至協助台語的推播。」何信翰說。

何信翰指出,改善母語職業環境還需要時間,隨著近年民眾的意識漸漸興起、政府資源面持續投注,未來的局面將會很不一樣。

何信翰認為,隨著《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相關機構經費增加,未來母語相關職缺有機會增加。圖片來源:徐子捷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孩子講話竟出現ㄜˊ國、公交車!臺灣吧「說母語的繪本」盼提升本土文化素養

【報橘專訪】什麼情況下才願意說台語?說母語的「地點」顯示你怎麼看待自己的文化

【報橘專訪】涵養來自勤學台灣話!台語作家鄭順聰讓女兒學客語:多學一種能打開世界觀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