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水庫

曾文水庫。圖片來源:總統府

北台灣雨下不停,各地水庫的水情卻仍然拉警報,由於今年台灣夏季無颱,正面臨 56 年來最嚴重乾旱!《臺灣防災產業協會》舉辦「氣候緊急下,沒水怎麼辦?」論壇,討論今明兩年的水情議題。

水利署會以長期指標分析水情、跨區調配水庫資源

媒體常以日月潭九蛙全露、各水庫見底等現象報導水情,可靠嗎?經濟部水利署賴建信署長澄清:「其實大家看日月潭露出了幾隻青蛙,並不是很好的指標,露出六隻、七隻青蛙的時候,水還是很多的。」又例如,曾文水庫基本上冬季時都會水位下降,今年並不是例外。

不過,賴建信表示,只看短期指標是不夠的,水利署主要是觀察太平洋高壓的變化。台灣四面環海,平均雨量也不少,今年確實降雨量較少,於是水利署從 7 月 13 日就開始進行水庫調配。石門水庫從今年 1 月 1 日起沒有一天滿庫過,撐到現在,使得有些農地必須用休耕來調配用水。

同時,賴建信也強調,治水需要考慮氣候變遷因素,水利署多年前就開始研究,嘗試掌握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的影響;去年也進行抗旱的水情分析,今年也才能在降雨不均時,及時提升跨區的調度。

媒體需傳播資訊、警醒民眾,讓台灣民眾有命運共同體意識

報導者基金會何榮幸執行長則表示,關於缺水,媒體雖然負起傳播資訊的責任,但也該扮演提醒角色,譬如該深入探討根本原因、如何因應、民眾是否浪費水資源等等。

此外,他也指出,一般民眾看待缺水,沒有形成全台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台北一直下雨,台北人就難體會南部缺水的狀況,水不夠用都是別人的事。

極端氣候將影響農業,台灣需超前部屬

根據「綠色和平」的最新研究,在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2100 年前,全台連續不降雨日數將增加,最高可能到達 35 天,亦即比現況多 50%,且大多集中在高雄和南投。

一旦缺水,首當其衝的產業之一就是農業,不論因缺水而限水或停水,都對靠天吃飯的農業影響鉅大。開放農業實驗基地創辦人陳幸延也呼應極端氣候對水資源的影響,他表示,極端氣象造成夏季乾旱,冬季卻排水不良,農田規畫非常需要根據極端氣象現象來調配,也需要超前部署,身為農民,他對水資源的缺乏特別有感。

陳幸延也提出「再生性農耕」概念。他強調農田需加強透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機質與地表覆蓋物,以及以循環設計有效的運用水資源。他分享農委會「推廣管路灌溉設施補助」計畫,宣導農業工作者使用現代化管路灌溉設施,將灌溉用水提升至最大效率,能緩解枯水期窘境。

極端氣候將加劇,台灣如何迎大敵

未來旱澇等極端氣候將加劇,台灣依然要面臨水資源分佈不均。目前政府已提出水資源開源、節流、調度和備援等作法因應;而產業與民眾則需改變用水型態,例如節約使用生活用水,農業有效利用灌溉用水,另外,企業也應落實回收水及節水措施,才能共同走向資源永續使用的理想生活。

推薦閱讀

【環境亮紅燈,台灣「鳥」日子不好!】東亞最完整鳥類報告出爐,揭開鳥類面臨 6 大危機

【亞熱帶第一旋轉綠建築】工研院集 12 廠智慧結晶,發動綠色產業鏈攻勢

【全球第一起空汙致死】入冬後空氣品質下降,我們要擔心空汙造成的危害嗎?

(本文訊息由 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