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吧發起的《小黑啤玩臺灣》集資計畫,已達到預定目標,繪本預計於 12 月下旬正式出版,將搭配桌遊及有聲素材,鼓勵親子共學並培養孩童建立文化素養。圖片來源:臺灣吧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這隻胸前印著月牙形狀的白色圖案,身形敏捷、形象活潑的可愛黑熊,這幾年總是可以看到他穿梭在許多不同場景的動畫中,講道理、說故事,人氣絲毫不輸其他 YouTuber。他是網路媒體「臺灣吧」(Taiwan Bar)所創立的角色「黑啤」,不僅紅遍網路,更成為中小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夥伴。
現在臺灣吧進攻兒童市場,專門為小朋友所設計的「小黑啤」正式誕生了,這次不只講歷史,從動畫、繪本到桌遊,小黑啤將以多樣的面貌引領孩子認識本土文化、建立素養,甚至還可以學習母語。
憂心下一代遭中國同化,臺灣吧發想「台灣版」原創兒童素養教材
「你可以發現很多身邊的小孩,開口閉口都是俄(ㄜˊ)國、公交車,因為 YouTube 上面很多都是中國化的影音。」談到給下一代的教育,臺灣吧創辦人暨執行長蕭宇辰先是嘆了一口氣,有感市面上的兒少教育資源,早在不知不覺中被中國同化。
「很多外國作品翻成中文時,都是針對中國市場翻譯。」蕭宇辰指出,這些兒童導向的素材,別說是翻成繁體字,許多內容與台灣當地的習慣實在相差甚遠。「你會覺得這不是一個跟你生活真實貼近的東西,看到這樣的內容,我們自然會有點氣餒,就開始思考要怎麼樣讓小朋友能夠看到,跟這塊土地能建立關聯的東西。」
蕭宇辰的擔憂不是沒有原因。根據研究,台灣的兒少節目超過九成為外國製作,電視上播出的節目有非常多是日本動畫。雖然台灣針對進口中國製作的電視節目有所管制,但一踏到網路世界,中國化內容就無孔不入。
臺灣吧作為專門製作教育型內容的媒體,自 2014 年創立以來,作品就著重在台灣文史、法律及經濟議題,目標是將艱澀難懂的資訊,透過動畫影片帶動大人小孩參與討論,凡舉二二八事件、立委選舉、交通法規等主題都囊括在內。只不過,這些動畫的受眾終究是小學以上、有知識基礎的群體,難以觸及學齡前的小朋友。
隨著臺灣吧四位創辦人都邁入成家立業的年紀,開設兒童頻道、打造父母給小朋友的播放清單,成為他們的目標之一,頻道「小黑啤 BEERU Kids」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2020 年更發起《小黑啤玩臺灣》集資計畫,回頭尋找實體書、桌遊的可能性,一方面鼓勵親子共學,一方面開創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素養教材面貌。

曾擔任過高中歷史老師的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認為,教育是建立公民素養的基礎,因此《小黑啤玩臺灣》的定位不單純是繪本,而是一個文化素養教材,搭配桌遊和有聲書設計,讓學齡前孩童能在其中學習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圖片來源:徐子捷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你家的寵物,或爺爺奶奶要離開了,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他了,你怎麼道別?故事結束後,我們會在後面結合一些素養的部分,給小朋友一些增能。」蕭宇辰說,臺灣吧並不只是在製作一本「繪本」,而是要由故事出發帶動孩子去認識個世界。「例如小黑啤今天去了中元祭,他看到很多供桌,有中式的供桌也有西洋的供桌,內容就會介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欸?原來是基隆跟中法戰爭有關。」
雖然繪本內容看起來仍有比較困難的歷史片段,但蕭宇辰強調,這種一半是故事、一半是延伸的教育內容設定,孩子並不需要刻意記起複雜的名詞和歷史,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甚至如性別、生理自主權或環境保育等議題,都可以在書裡面找到。
「母語」讓流量暴跌?蕭宇辰:盼透過教育奠基公民社會基礎
即將在 12 月下旬問世的《小黑啤玩臺灣》,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以多種本土語言錄製的有聲書。

《小黑啤玩臺灣》從台灣北中南東選出具地方特色的素材,打造成小朋友能理解的生動故事,且有聲書會依據各地母語差異,錄製符合地方需求的語言及腔調,讓孩子不僅可以閱讀,還能學習自己的母語。圖片來源:臺灣吧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蕭宇辰說,第一波繪本的主題首先從台灣本島東南西北四個不同的地方取材,包括「基隆中元祭」、「花蓮阿美族豐年祭」、「屏東客家聚落」以及「雲林布袋戲」,有聲書則據此因地制宜。「即使是客家話,除了一般的四縣腔之外,如果內容有介紹到特定的地方,例如這個地方是講海陸腔,那個地方講詔安腔,我們的有聲書就會盡量符合當地族群講的語言。」
事實上,這不是臺灣吧首次製作與母語相關的內容,節目《動畫臺灣史》就有台語版本,而每年都出產的《客客客棧》系列更專門介紹客家文化。只不過,製作這些作品的難度不小,縱使從議題研究到腳本語言設計,都會先跟專家討論、經過來來回回多次修正,反響卻未必好。
「這真的是難度蠻高的,其實別說是『語言』,光是講客家『文化』,我們的社群流量反應就會砍半。」蕭宇辰回顧這段過程也不禁苦笑,他說不僅流量容易減少,平台也曾因發布母語有關的內容,導致原生觸及推薦指數暴跌整整將近一年。然而,這些情況並沒有讓臺灣吧停止推廣相關議題,亦不斷嘗試用其他方式突破封鎖。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這個議題很重要,但大眾的反應跟我們在意的完全不同的時候,你很難做到什麼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回過頭來關注教育,只有回到教育,才是一個去確立需求、奠基當代公民社會基礎的一種方式。」
蕭宇辰強調,教育跟媒體本質都是資訊傳遞,不可能僅靠著一篇報導或一支影片,就立刻改變台灣現在的母語環境,因此讓資訊透過作品細水長流傳遞下去,才有機會製造更多的討論空間。「你會感受到媒體的侷限,這個侷限讓你回過頭來想,如何讓族群內部能反思。」
這次出版的《小黑啤玩臺灣》繪本,同樣也抱持這種精神。
「讓小朋友知道文化在你身邊、知道素養學習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在他長大之後,這些議題跟價值,或是一個公民社會的運行,他所正視的東西會慢慢建立起來。以後當有媒體在處理相關議題時,它(議題)所獲得的關注度就會比較高。」
蕭宇辰自信一笑,「我們希望從民間出發,用自己的力量跟社會溝通、去推進,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會試著去做。」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什麼情況下才願意說台語?說母語的「地點」顯示你怎麼看待自己的文化
【報橘專訪】涵養來自勤學台灣話!台語作家鄭順聰讓女兒學客語:多學一種能打開世界觀
是誰讓台灣人覺得母語粗俗?這四本台語醫學書,揭露國民黨「國語政策」前的台語盛況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臺灣吧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