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納管 Uber 滿一年,圖為交通部長林佳龍。攝影:邱如仁,經編輯裁切

交通部納管 Uber 滿一年,圖為交通部長林佳龍。攝影:邱如仁

Uber 在民國 102 年進入台灣服務,衝擊本地的計程車產業,展開一場為期多年,Uber 與傳統計程車的抗議之爭。Uber 在這過程中,曾媒合自用車,但被政府於 103 年以違反《公路法》第 77 條第 2 項規定開罰;之後 Uber 與租賃車合作,而政府則在 108 年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 103 條之 1,明確切割租賃車與計程車業別。而後,Uber 與計程車業者變成合作夥伴,可謂在台灣落地,正式被交通部納管。

走過多年協商,如今 Uber 已納管一年,《報橘 BuzzOrange》邀請交通部長林佳龍,了解像是 Uber 這樣代表數位經濟與分享經濟的國際新興趨勢企業,如何順應台灣在地產業結構,促使轉型?林佳龍部長又是如何克服種種挑戰,使得 Uber、計程車和乘客三方皆贏,讓台灣計程車產業整體升級呢?

採訪/文字:《報橘》資深編輯連柏翰

《報橘》資深編輯連柏翰(以下簡稱連):在 Uber 納管前,交通部遇到什麼挑戰?如何處理?

交通部部長林佳龍(以下簡稱林):對新生的事物,人們難免會有一些擔憂或誤會。我們看到 Uber 進入各國的經驗,有好有壞。而 Uber 當時進場台灣,它提供了更優惠的條件,甚至削價,對原本的計程車產業來講,是不公平的競爭,所以我們必須要讓它可以更正常地經營。

Uber 跟計程車之間的競爭,政府很難為。有時順了公,就逆了婆。當 Uber 擴大,計程車沒有生意了,他們就抗議。計程車司機族群過去是民進黨最主要的支持者,那時反而變成只要乘客一上車,他們就開始罵民進黨政府,或者是向政府抗爭。民進黨面臨的局勢不只是會失去支持者,還有時間的壓力,因為緊接著就是今年初的總統跟立委大選。

租賃車業者到交通部前陳抗。圖片來源:交通部

租賃車業者到交通部前陳抗。圖片來源:交通部提供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困難在哪?就是大家沒有互信基礎。我是一個非典型的交通部長,當我進場的時候,大家一方面也在觀察我,所以我使用一種,以學術的語言來說——「脅迫式的合作」,coercive cooperation,讓兩邊往中間移動,讓他們都信任我。

譬如,那時我們要修運管規則第 103 條之 1,計程車就覺得我有站在他們那邊,這時 Uber 就抗議;於是我們設定了一個時程,讓 Uber 可以登記、納管,以及大量輔導,包括上萬個駕駛的營業登記證、取得計程車的牌號跟行照,都需要配套的改變與時間。我就又回頭安撫說服計程車業者:「都已經走到這裡了,不能功虧一簣啊,你再給我一點時間吧!」我們從 3 月公告 deadline 是半年後,之後再延 1 個月到 10 月,然後又延個 1 個月到 11 月,這就是讓大家給我緩衝的時間,把配套做好。

另外,要管理不能只有棍棒,也要有紅蘿蔔,交通部不只顧到 Uber,也輔導傳統計程車業者。時代正往前走,你不進,就是退,但交通部也幫計程車業者做好輔導配套。比如說,舊車換新的補助,我們開放到換 6 年以上的車;此外,駕駛的健康,就是乘客的安全保障,所以我們也改善駕駛員的工作環境,設立休息站,不管是在車隊或路邊,都可以休息。同時,交通部也讓計程車駕駛上課,像這次疫情,我們也有許多培訓,只要大家願意上進,政府都願意投資在人的身上。因為計程車是服務業,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交通部的任務就是輔助產業成長。

在納管過程中,我從 Uber 和計程車這兩端互相協調、溝通,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慢慢建立起大家對交通部還有林佳龍的信任。

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在協調 Uber 和計程車業者之間的過程中,需要一點一滴建立他們對他和交通部的信任。攝影:邱如仁

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在協調 Uber 和計程車業者之間的過程中,需要一點一滴建立他們對他和交通部的信任。攝影:邱如仁

連:針對計程車的轉型契機,交通部如何納管,結果如何?

林:我當時就跟同仁描述,如果我們是從零和角度,那我們政府到底是裁判?還是站在哪一邊?這個時候我就用一個三角形的觀點來思考:乘客至上,位於三角形的頂點,Uber 跟計程車,則在三角形下方的左邊跟右邊。如果你只看到下方的兩端,那當然是競爭的零和關係,可是如果我們把視角往上提升,一方面納管,同時進行數位轉型,整體局勢就會大不同。這裡面的挑戰,都需要創新的思維跟做法。

從納管層面來說,因為計程車屬於大眾運輸,我們必須確保它安全。以國外的經驗來看,Uber 有成功的一面,也有為人批評的一面,那就是發生一些事故,譬如傷害事件或搶劫,這對乘客沒有保障,引發軒然大波。之所以要納管,有營業登記證或行車駕照,就是要確保萬一有事故,可以有管道處理。

Uber 同業人員當時跟我說,全世界都一樣的經營模式,我怎麼可以落地,接受你當地法令的特殊管制呢?我跟他們溝通,那就結合吧!我們台灣總是要管得到,我管不到你的母公司,也得管得到你在地合作的車隊。

接下來就產生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也就是一種市場競爭的機制。當 Uber 來了,它可以合法競爭時,傳統計程車的車行車隊,也要跟著轉型,不然客人都被它搶走了,這時策略聯盟就產生了。這是一種出於市場競爭的效應,因為它是一種創新模式,使得其它的車隊也要跟著轉變,除了數位化以外,它也會結盟。結果到現在,Uber 還與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合作推出「職業駕駛認證系統」,總共有 6 家車隊、8 千名司機,成為多元計程車首批認證的安全駕駛,這就是市場競爭帶到的結盟成功案例。

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Uber 在台灣納管後,會出於市場競爭效應,使得其他台灣車行車隊都跟著轉變。攝影:邱如仁

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Uber 在台灣納管後,會出於市場競爭效應,使得其他台灣車行車隊都跟著轉變。攝影:邱如仁

連:交通部面對計程車的數位轉型,如何鬆綁既有傳統規定?

林:倘若你為了保障計程車駕駛的薪資,不允許有人只是為了打敗既有的計程車業者,虧錢還在做生意,那我們就要有一個所謂的地板,也就是最低的費率。最低的費率其實是縣市政府制定,但是交通部可以溝通協調,這也有一個費率委員會,不是交通部要把它解除就解除,既然有這樣的費率委員會,常態性的不公平競爭就不會存在。

有了地板的設定,保障計程車業者跟駕駛的權益後,可是費率的上限,也就是天花板,可以打開啊!因為有些人買好的車,他覺得他自己在開一輛轎車,坐的乘客也覺得他的服務很貼心,願意花更多的錢,why not?有一些白領階級或老闆,他就喜歡坐 Uber 的車,你就讓他付多一點錢,因為他覺得比較舒適,這就是我所謂把產業的餅做大。

除了費率鬆綁,顏色也鬆綁,為什麼一定要每個人都坐一樣顏色的車呢?所以計程車不再一定是「小黃」。再來很重要的,計費表也鬆綁,因為計費表是工具,不是目的,你用計費表也不一定可以預知車資,反而透過 App 和網路資訊平台,訂車時就知道到達目的地的花費,而且很準確,不會變動太大。除此之外,你的路線、時間,都進去了,你也很安心,甚至你的家人也會知道你什麼時候回到家。這些都是讓產業更加值的服務,自然產值就提高,產品就多樣化、客製化,就會是好的競爭秩序。

交通部對於多元化計程車的發展,分別鬆綁費率、顏色與計費表設置。攝影:邱如仁

交通部對於多元化計程車的發展,分別鬆綁費率、顏色與計費表設置。攝影:邱如仁

連:Uber 納管一年了,回顧這一年,台灣計程車產業有哪些具體成長?

林:整體計程車產業規模擴大了,舉例而言,計程車數量不減反增,從我剛上任時,快 2 年前,是 86969 輛,到今年 10 月是 92404 輛;其中,像 Uber 這種多元計程車,從當時 3580 輛,增加到 13009 輛;也就是說,網約車市場是增加的。我們也看到,綁信用卡叫車的人,超過 3 百萬,這就是把餅做大的成果。Uber 納管,並沒有犧牲誰的利益,反而是讓市場的競爭秩序更健全,整個產業的產值也擴大。

此外,相對於我們納管前,現在的計程車收入,平均 1 個月都淨增加 3 百多元;過去計程車產業常被批評過勞,現在納管後,計程車的休息時間增加了,空車率也下降,駕駛有更好的工作環境。

曾經有一次我陪同蔡英文總統出席計程車工會的相關活動。總統很關心地問了計程車公會理事長:「現在生意好不好做?」理事長跟總統表示,他很感謝我們交通部能夠納管 Uber ,反而對他們計程車有提升。所以我覺得以成果來說,我們讓更多的人願意去搭計程車,確保乘客的安全跟服務品質,讓這個產業有好的競爭秩序,可以說達到多贏的結局。

現在加入數位計程車的,不只有 Uber,還有 Line Taxi,接著台灣大車隊看著很緊張,它要確保大哥大的角色,也跟著改變。當然現在還有很多問題都還在競爭,我們希望這競爭是有助於乘客,也就是服務的品質;同時,我們要保障駕駛的勞動權益,不能被過度剝削;再來,你也要讓投資的人,有合理利潤,因為他不是做慈善事業。

現在回頭看,當時 Uber 來挑戰台灣,他們認為 Uber 對台灣市場是正面的力量,促使大家創新轉型、數位化,我們交通部也對此回應,「對啊,大家一起贏啊, Uber 也不會輸啊,我們要兼顧彼此的利益。」現在,Uber 納管一週年,大家比較安心了,可以預見未來產業發展,投資也就湧入了。最後的結果,不只國人得到更好的服務,整體產業也升級,產值也提升,更進一步地,國際觀光客來台時,會感到台灣跟國際接軌。整體計程車產業的轉型,很順利地與時俱進,讓台灣跟上國際的腳步,而且持續發展優化。這就是交通部一直努力的方向——台灣產業升級與轉型,產值提升與擴大,而未來,我們也會持續做下去。

(交通部廣告)